乔布斯在生前是一个虔诚的冥想实践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什么是冥想通俗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什么是冥想通俗点(什么是冥想)

什么是冥想通俗点

乔布斯在生前是一个虔诚的冥想实践者。

比尔盖茨、马云、科比、奥普拉也是.

很多时候当我进入冥想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片混乱:全身紧张、胸口发闷、脑子里思绪乱如麻,感觉整个人像导火线一样敏感得可以一点就着!

但是当我从里面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那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人,乍一睁眼看世界:哇塞,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透彻了!

我的心也静了!

其实,这并不奇怪。

我们的思想就像是盛满了水和沙子的玻璃杯。你把它放在那里晾一会儿,别动它。慢慢的,沙子就会全部沉到瓶底。

水,自然就清了。

冥想, 就是一个沉淀思维沙子的过程,一个给自己思想洗洗澡、排排毒的过程。

那到底什么是正念冥想呢?

为啥冥想有那么多好处呢?

两个最基本概念

在学习具体怎么静坐冥想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白冥想中两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

聚焦 (concentration)与正念 (mindfulness)

“聚焦”很容易理解,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要“专心”。

“正念”这个翻译是从宗教书籍里拿过来的。说实话,本人认为翻译得真是不咋地,容易让初学者误解。

这里的“正”不是把什么东西“弄正”了的“正”。这里的“正”可以理解成为“事物的不偏不斜”,也就是“真实”的意思。

所谓“正念”,用普通话翻译一下,就是:

两者关系是:聚焦是手段,正念是目的。

对不起,到目前为止可能感觉有点儿小枯燥。你接着看,别走,我保证会越来越有趣的:

为什么一定先要“聚焦”?

好,也许你问,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到自己,那我们往那里一坐,静静地观察自己脑袋里冒出的各种小想法、小情绪不就行了吗?

干嘛一定要先“聚焦”呢?”

简单来说,这是由我们思维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我们的思想是一个好复杂的过程。

一个想法会引发出另一个想法,然后又一个想法,然后又一个想法。几十分钟过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刚才一直在做白日梦,然后自己就这样陷进去了。

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想法,与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举几个例子:

意识到自己的想法:

沉浸在自己想法之中:

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想法:

感觉上像云,像泡泡,质地很轻。出现了,然后又消失了,不会引起连锁反应,没有一种深陷其中的感觉。

这就好像自己是一个中立的旁观者,正看着另一个自己在想、在感觉。

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

陷入某种思想的时候,实质感很强,一旦进去就不容易出来了。我们常说的“无法自拔”就是这种“想进去”的感觉。

真卷入自己想法的时候,就像在水中投掷一个小石片,它会一跳一跳掀起一个又一个涟漪。而且,如果真是“陷入想法”之后,我们身体会有感觉的。我们的肌肉会紧张起来,心跳有可能加快。

深陷想法之中,我们就意识不到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了,因为,我们在想法里面待着呢。

这和“聚焦”有神马关系?

好了,你现在明白了“想”和“意识到自己在想”,“感觉”和“意识到自己在感觉”之间的不同,那么现在你可能会问:这和“聚焦”有什么关系啊?

回答:冥想要做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在想,意识到自己在感觉。

但是这没那么简单!

为了让我们不陷进去,我们需要借力。

这个“力”就是“聚焦”。

“聚焦”可以帮助到我们,因为只有“有参照”,才能“有鉴别”。

打个比方:

如果你知道今晚你必须做完手头的ppt,明天开会用,这时候你今晚要干什么就有了焦点。而其他的与之不相关的事情,例如朋友叫你吃饭,你妈叫你相亲,玩游戏看电影什么的都可以算作干扰项。

没有参照物,干扰物称不上干扰物。

冥想也是这样。

只有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关注什么,才能在“走神”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走神”了。

“聚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聚焦”好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内在的活动。

在畅销书《Mindfulness in English 》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太阳照射的光波照到一张纸上,如果光束是平行的话,那么充其量就是照到哪里,哪里就暖和点儿。

但是,如果一旦太阳的光波通过放大镜聚焦在一点上,那么,木头都可以着火。

“聚焦”就是这个比喻里的放大镜。

它提供了那种可燃烧的强烈感。只有这种强度才能让我们有可能真正深入到自己思想的最深处。

说到“聚焦”的犀利,很多与乔布斯有过接触的人都提到了他那双能把你“杀死”的犀利眼神。他在看你的时候,那种“专注”,那种“完全的投入”真的就像是冥想里的“聚焦”。

为什么聚焦“呼吸”?

好,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呼吸来作为我们的焦点啊?

为什么不是其它好玩儿的东西,例如,一根蜡烛什么的。

最简单的回答:免费!随时随地拿来就用,而且不用担心不见了。

深刻一点儿,带有哲学意味的解释:

“呼吸”这个东西是与我们一辈子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它简单又复杂,普通又神秘。

首先,“聚焦呼吸”会让我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感。

没有什么比呼吸更能够代表我们是“活着”的了。但是,好可惜,我们从来就不曾关注到它,直到....今天。

此外,呼吸具有“当时当下”的本质。

呼吸本身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不断在变化,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我会在之后“怎么做冥想”里具体解释)。

这正好有助于我们训练自己“活在当下”的思维模式。

未经训练的大脑,总是喜欢停留在过去或是跳跃到未来,但就是不喜欢老老实实呆在此时此刻。

呼吸帮助我们把思维锁定在当时当下,锁定在一个活伶伶的,充满了朝气和生命力的现实里。

爱你的呼吸,为自己的呼吸着迷吧!

“正念”是怎么回事儿?

冥想里第二个基本概念就是“正念”。

如果说“聚焦”是个放大镜,那么“正念”的作用就是提醒放大镜:喂老兄,你是不是还在聚焦啊?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件事儿:“正念”以及“评判 (judgement)”。

对不起,又是两个新概念!但是很重要啊,所以我没办法,一定要告诉你!

正念 v.s. 评判

正念:前女友形象出现在自己脑海里了

评判:他怎么连我在做冥想的时候都不放过我?太气人了!

正念:我开始担心老板的看法;我注意到自己突然全身紧张起来。

评判:自己做人真怂,一个小老板都能把自己弄成这样!

正念:我在批评自己。

评判:我怎么总是对自己那么刻薄呢?看了那么多年心理咨询屁用都没有。

“正念”就是不加自己主观评判地看到世界原本的样子。

“评判”就是通过我们固化的思想和概念,“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冥想的目的就是“正念”,就是每当我们走神,注意力脱离呼吸的时候,我们能够注意到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那些想法、身体感觉或是情绪变化。

“正念”是一个获得对自己清晰意识的过程。

如果你问我:我怎么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从冥想开始吧!

让大脑更好为我们服务

冥想的过程就是重新训练我们大脑的过程。

在《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冥想有点儿像在旧时代驯服一头野象。

你把刚捕来的野象用一条结实的绳子栓到柱子上。

你刚开始栓它的时候,它肯定暴跳如雷。它会一边咆哮一边猛拽绳子企图挣脱。

但是时日一长,它知道自己逃不掉,于是就服帖下来了。

这时候,你可以开始喂它,并且小心谨慎地牵着它慢慢走。最后,你连绳子和柱子也不用了,乖乖地训练你的大象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现在,你的大象很乖,能够按照你的意志为你工作。

在这个比喻里,“野象”就是你“永不停息的思维”,“绳子”是“你的意识(正念)”,而“柱子”就是你“聚焦的对象-你的呼吸”。

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大象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大象。

经过了冥想训练的大脑是一个能够随时聚焦,不受干扰,委以重任的大脑。这样的大脑能够准确地看清事实,即使在“雾里”也能将花看清。

就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肉一样,我们的头脑也需要锻炼。

但冥想始终是术层,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没有其它东西去平衡道层的认知不足。冥想的门槛太低,五分钟/十分钟的冥想引导大量充斥,而我们有时却想通过简单冥想获得太多。入门冥想,后面还要做的还有一些东西。深刻思考自己的动机目的,这才是源引擎。

切不可妄图通过种种方便法门来明心见性,这是颠倒用心

术是功利性的,但道不是。道让你反闻闻自性,以一悟全体。圆满圆通一切法,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万法,叫无上宝印。

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囉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简称楞严经

大海里风平浪静,才可以把天空的风景倒映出来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