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观察与防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猪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猪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观察与防治)

猪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

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观察与防治

刘 洪

猪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猪肺疫。急性发病时又称“锁喉风”。猪只发病急,常来不及治疗就出现死亡,所以对本病的防控以预防为主。

1 病原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猪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中央凸起,呈钝圆形。菌体大小在(0.5~2.5)μm×(0.2~0.4)μm,瑞氏染色或姬姆萨染色后呈现出两端染色较深中间较浅的杆菌,所以也被称为“两极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菌体通常不形成芽孢,也不生长鞭毛,不能运动。但在环境中新分离到的菌体发现有黏液性的荚膜存在,经过培养基培养后,菌株的荚膜会消失。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培养,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在血清琼脂中培养24 h 后可见培养基上生长有灰白色露珠样的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在鲜血培养基上可见有露珠样的菌落,菌落周围不会出现溶血现象。但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不良,在麦康凯琼脂上完全不生长。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仅对营养要求高,对空气要求较低。根据菌体抗原和荚膜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 22 个血清型,前者有 16 个血清型,分别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后者有 6 个血清型,用英文字母表示。猪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主要为 5∶A 和 6∶B 两种。A、B 两种型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毒力最强的。

2 流行病学

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较易感。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和食物等侵入感染猪只。多杀性巴氏杆菌还是一种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当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就会出现致病性,导致发病。通常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或气候变化较大的时节,发病率会上升。多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根据其发病的快慢和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 3 种,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最急性型

发病猪表现为体温骤升,可以达到 42℃。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在咽喉和颈部等位置可见红肿和发热症状,病猪呼吸逐渐加深加快,直至呼吸困难。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突然死亡。病程通常只有 1~2 d。病猪通常来不及进行治疗就会死亡。

3.2 急性型

病猪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可以达到41℃。病猪出现干咳,有时表现为痉挛性咳嗽,还伴随便秘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猪逐渐由干咳转变为湿咳,便秘也逐渐转变为腹泻,触诊其胸部出现痛感,听诊时可发现有摩擦音。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病程较长的病猪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病程通常持续 1 周左右。未死亡的病猪会逐渐转变为慢性型。

3.3 慢性型

病猪主要表现为咳嗽,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鼻腔内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猪有不同程度的腹泻,食欲下降,精神萎靡,有时可见病猪关节出现肿胀。病程为 2~3 周。在此期间如未及时治疗则会以死亡为转归。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其咽喉肿胀、坚硬,在口腔和鼻腔内有大量的泡沫状液体,呈棕色或棕褐色。皮肤无毛的部位有大小不同的斑点,呈紫红色。多发于耳根、颈下、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剖开气管,可见气管内有红色的泡沫状液体,且气管黏膜有点状出血。周身淋巴结出现出血、肿大,黏膜有出血斑和出血点。肺脏病变明显,具有充血、淤血和出血等变化,外观呈暗红色,肺门淋巴结红肿。心脏肿大,在心包膜和心外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心包内含有血凝块。肝脏肿胀,切面外翻,外观呈淡黄色,切开后有脂肪样变性。脾脏肿大呈深红色。胆囊出现不同程度的充盈和肿胀,胆囊壁增厚。胃壁黏膜出现溃疡。肠道内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现象,肠道内有橘黄色内容物。直肠黏膜出血,呈条索状。膀胱壁有弥漫性的出血点。

5 诊断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涂片镜检和病原分离。

5.1 涂片镜检

将病死猪剖检后取肺脏、肝脏、脾脏,经过涂片染色后进行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存在两端浓染的杆菌,菌体呈椭圆形。可以确诊本病。

5.2 病原的分离

将病料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鲜血琼脂上,37℃恒温培养24 h,可见鲜血琼脂上生长有半透明样的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形成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可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应用美兰染液或姬姆萨染液对其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可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6 鉴别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一些传染性疾病具有类似症状,需要通过鉴别作出准确诊断。

6.1 猪瘟

猪瘟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但体温升高较为明显,通常可以达到 41℃以上,甚至可以超过42℃。病猪皮肤出现红色的斑块,这些斑块经指压不会褪色。剖检可见大肠部位出现扣状肿。肾脏和淋巴会有出血点。脾脏通常不出现肿胀,但会有出血斑点和梗死灶。

6.2 猪丹毒

病猪的体温急剧升高,迅速超过 42℃,而且皮肤出现红色的疹块,经指压可褪色。剖检后可见脾脏肿胀严重,心内膜有赘生物,外观呈菜花样。

6.3 猪链球菌病

病猪呈现出稽留热型,体温可升高至 41℃及以上,在四肢末端以及腹部和耳部的皮肤有出血点,外观呈紫红色。发病严重的猪只可见天然孔道出血,血液不易凝固,呈现黑褐色或暗红色。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脾脏肿胀明显,可以达到正常大小的 2~4 倍,在脾脏的包膜下呈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切开后可见切面模糊。胃肠道黏膜有大量出血点。周身淋巴结有肿大和出血现象,发病严重时,切开淋巴结可见化脓灶和坏死灶。

6.4 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对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和仔猪的危害极为严重。病猪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和气喘,通常病猪不表现出体温升高和食欲下降。对病猪剖检,可见肺门淋巴结出现肿胀且在肺脏的心叶、尖叶以及中间叶部位会出现有实变区,死亡率较高。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预防猪出血性败血症,在每年的春秋季进行接种。疫苗可以选用弱毒苗或氢氧化铝甲醛苗。在接种疫苗前后的1 周内禁止饲喂含有抗菌药物的饲料,禁止给猪饲喂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疫苗接种后 15 d 左右即可产生保护力,疫苗的保护期可以持续6个月以上。疫苗的使用应当结合抗体监测,当效价不足时,要尽快进行补免。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猪舍内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条件。在不同的季节要确保猪舍中的温度和湿度都能够相对恒定。在天气寒冷的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天气炎热的季节要做到防暑降温,这样能够使猪群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保持良好的体质。还要注意内环境通风,通风可以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减少有害气体对猪群呼吸道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猪舍要勤打扫,及时清理猪舍内的有害物质,尤其是猪的粪便,清理的粪便定点堆积,利用堆肥发酵的方式杀灭其中的病原菌。清理粪便后要进行环境消毒。

养殖场要制定消毒规程,定期进行消毒,包括猪舍内的墙壁和地面、围栏和器械、舍外的运动场地等。消毒剂应当轮换使用,长期应用同一类型的消毒剂易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对进入养殖区的车辆、器具和人员等也要严格消毒。车辆需要通过消杀通道,从外到内进行消毒。器具可以采用喷淋消毒或者浸泡消毒。人员通常采用喷淋或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进行消毒,以此避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场。

养殖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尽量不从外引进。如果确实需要引种,要避免从疫区引进,引种前需严格检疫,确保引进猪不带病原。引进后,要先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1个月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方可以进行混群饲养。

在饲养中,还要给猪群提供优质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均衡搭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并在其中添加一些点解多维,以提升猪群的免疫力,确保饲料不出现霉变。猪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会体质下降,严重时还会出现霉菌中毒,导致全群发病。给猪群提供的饮水要确保清洁卫生。在饲喂过程中,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如黄芪粉等,能够提升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7.2 治疗

发病后可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注射液10 mL / 只 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L / 只,肌肉注射,每日注射 2次,连续用药 2 d 。也可以使用长效土霉素进行深层的肌肉注射。还可以应用中草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丹参、鱼腥草、黄芪等。

8 总结

猪出血性败血症对猪场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对本病的防控不能忽视。需要通过严格的疫苗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的方式来预防。一旦猪场出现本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