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1852年上海的天气变化情况吗?在《上海年鉴1852》上可以找到答案。昨天,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主办,上海市年鉴学会承办的《上海年鉴1852》出版座谈会在徐家汇藏书楼举行。作为上海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上海年鉴(2019)》英文版也已出版,并被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列为上海城市形象外宣品之一,将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向中外记者展现上海的城市形象。

上海的一年天气(一个半世纪前的上海天气如何)(1)

图说:《上海年鉴1852》出版座谈会现场 网络图

1850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1851年12月,北华捷报社刊印了《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该年鉴记录上海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名录、洋行名录、港口章程、中国对外贸易关税税率,《中英江宁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以及有关中国人的民俗风情等,内容丰富,极具史料价值,为外侨了解上海提供了权威的指南。它的诞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年鉴作为一种文字体裁在西方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年鉴史由天文历书演变而来。在这些年鉴中,有日历、天文观测记录、气象记录和各种知识、信息,其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认知水平。而《上海年鉴(1852)》正是仿效了西方年鉴的这种体裁样式,记录1852年日食、月食出现的时间,提供涉及天主教节日、纪念日的日历历表。从1848年初起,天主教会在徐家汇、伦敦布道会在英租界分别设立气象观测站,对上海的气温、风向、雨量等进行观测,逐渐积累起了有关上海气候的一些基本数据,依据当时上海这一的客观历史条件,形成了《气象测量记录摘要》。还有数篇文献,如《徐光启记略》《论在北京的耶稣会士对欧洲天文学的推介》《中国的婚俗》《江南乡试》《中国格言》《略述中国人的科学——算术》等内容的收录,为当时旅居上海的外侨提供了了解上海,乃至中国的钥匙。

《关于中国内地的通信》和《南京的旅行》是两篇游记。前篇介绍由上海到苏州的路线和景点,后篇介绍由苏州到南京的路线和景点。作者记录下沿路许多村庄、城镇中的人们生活、生产、运输、交易和民情风俗。《中国的婚俗》和《元宵灯会》是两篇有关中国民情风俗的介绍。前篇记载从媒人提亲、算双方生辰八字,到下聘礼、迎娶新娘的整个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过程。后篇介绍元宵灯的各种样式、灯会的起源、元宵吃糯米圆子的习俗。

上海的一年天气(一个半世纪前的上海天气如何)(2)

图说:《上海年鉴1852》 网络图

《上海年鉴1852》所提供的《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

《徐光启记略》一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

在《略述中国人的科学——算术》一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西方人贬低中国人在算学方面的能力,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早五个世纪运用多项式方程运算,开方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发明的,并指出“如果中国人以更大自由的与西方交流,将会促进双方的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在《江南乡试》中,作者认为“中国已立于文明和文化国家之列”,“大批人从早年就花精力学习丰富而广泛的著作,在某些方面与欧洲人学习经典语言是相同的”。

上海是中国最具开放性的城市,中西文化在此相汇交流、融合生长。不断挖掘上海城市的历史史料给今天城市管理以借鉴是很有意义的。

年鉴是历史的记载,是城市的文化品牌。《上海年鉴(1852)》展现了十九世纪中期上海的风貌。随着时光的推移,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断吸收、借鉴和融汇国内外优秀文化,滋养出“中西融合、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引领风尚”的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孕育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