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蛤蟆要上树,全靠一张嘴。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同样流行着搞工程靠嘴(吹),一吹自己的酒肚,二吹自己的经历。难道靠这样就真的你能工程无忧吗?

政策大好,行业稳定,却困难重重

建筑行业统计局在1月20日发布了最新行业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93567亿元,同比增长7.1%,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建筑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依然稳定。其实自2005年以来,建筑来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4%以上,但自2010年后,建筑业总总产值在经过连续6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持续下降,下行趋势显著,直至16年才稍有回升。

从2016年报告中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虽为493295亿元,同比增长20.9%。整体建筑业迎接复苏的同时,面临着新项目多了,找项目却更难的困境。做工程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自以为 “深谙此道”的人往往深陷误区。

项目调研要问什么(搞工程不靠嘴看)(1)

2015-2016年建筑工程行业总产值(亿)

误区一:找项目靠听人嘴说信息量等于产量?

做工程的,酒桌、红包是家常便饭,搞好关系似乎在建筑行业中等同于赚钱。但容易出现盲目听信中间介绍人口述的项目信息,或是未查证项目工程背景就轻易听信所谓的项目负责人,导致工程前期垫资密集,投入成本过高,被利益团体分割资本的现象。甚至有些建筑人接下工程后,由于项目方不正规、双方未签订合同等,导致项目结束后讨薪难、讨尾款难。是否想过,这样搞关系得来的工程,真的能帮你带来长远发展么?越容易得到工程越容易有问题,只重眼下往往得不偿失!

误区二:谈经历靠自己嘴说,胆量等于产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老一辈建筑人的经验所得。建筑人与项目经理见面后,常常靠嘴吹自己经历渴望获取工程机会,最后却被这个问题所打倒:“听你说的这么好,有什么证明么?”再优秀的项目经历也因无从佐证、空口无凭而没有公信度,难以让人信服,从而无法安心把工程交给他们。空口无凭无人信,如何破?

解决一:包公项目层层把关,对项目的公信保证

包公app是一款利用互联网 打造的建筑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针对误区一,通过建设信息、信用、交易和服务的商业模式,打破目前建筑市场层层发包层层转包、业务链条区域封闭,行业信息封闭的现有状态;用其招投标服务使项目相关信息史无前例的透明化,无论是招标项目的总施工面积,还是项目方背景及建筑公司详情,甚至是工程图纸都全然公布于平台上,让建筑人找项目,不再出现被骗、过度投入的情况。不仅如此,包公平台从项目发包到招标审核的整一流程,确保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建筑人凭实力竞争!

解决二:包公认证建筑人经历,对人的公信保证

包公app是一个帮助建筑人提升公信度的平台。针对误区二,包公为平台用户打造个人专属名片,获奖创杯、项目经历、项目评价、个人简介一目了然,所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与100%人工核查后进行包公认证。“之前接过什么工程?”、“之前项目得过什么奖项吗?比如鲁班奖?”、“团队有什么能力啊?”等等问题将不再是口说无凭。可以说,包公从奖项、经历、资质、评价、信用全方面给予了建筑人最真、最具有公信度的个人形象。让项目经理承认你、信任你,安心将工程交给你!

其实能接好工程、做好工程的方法,是靠公信度,更靠脚踏实地的施工态度与出类拔萃的施工实力,再加上“包公app”的真实再现,不是吗?

来源网站:中国网

原文标题:搞工程不靠嘴—看“包公APP”如何解决做工程公信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