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来自哪里(你知道什么叫小确幸)(1)

按:“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村上说他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的放在抽屉中,就是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

==================

借村上原话“如果人生没有这些小确幸,人生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过去的四年间,“小确幸”这个词在我耳畔出现的频率约等于零。直到前段时间一姐们跑去台湾旅行,回来感叹,在台湾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小确幸”三个字,简直防不胜防。她回来没几天,台湾爆发学运反服贸,上网看报道“‘小确幸’的台湾年轻人惧怕‘狼性’的大陆年轻人”的标题赫然在目。

我不禁好奇这个在大陆很多年轻人都闻所未闻的小清新文艺范儿的词汇是如何一夜间如魔豆般在宝岛落地生花,开枝散叶的呢?

一切都是从台湾某企业年会播放的一段有关“小确幸”视频开始发酵的。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从许久未穿的大衣口袋里掏出二十块钱,坐在大排档跟三五好友边撸烤串边喝啤酒边侃大山,劳累工作一天之后回家冲个热水澡,满头大汗的时候走进空调屋里瞬间爽到每一个毛孔……视频里集中了诸如此类的一些小小的事件。影片最后一句话是: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是怎么看待你所拥有。

正逢台湾经济持续低迷,隔海相望的台湾新世代跟我们一样过着低性价比的日子,攒几年工资不够在买台北买一厕所,所以这段小确幸视频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他们雾霾笼罩的心头。

事实确实如此,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3分钟不等。相比那些庞大的物质追求跟虚无缥缈的理想抱负,眼下拥有的那一枚枚“小小”的幸福才是可以实实在在抓在手中的。

所以很快“小确幸”这个词就像名牌包上印的Logo出疹子般遍布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书籍报刊广告随处可见。饭店推出了“小确幸”家常菜,旅行社定制了“小确幸”之旅,就连大卖场的锅碗瓢盆也被扣上“小确幸”的帽子。于是这三个字犹如紧箍咒一样围绕在台湾男女老少的脑袋周围,席卷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有些尴尬的是,举着“爱拼才会赢”大旗走过来的台湾父辈们可能无心体会这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细腻情怀。借台湾街头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的大白话就是“如果有大钱赚,谁愿意‘小确幸’?”部分台湾人仍然渴望着进一步开放,更大的格局和更多的机遇。他们视“小确幸”思潮为年轻人逃避现实的一剂镇痛剂。

由此,我们也可侧面了解前面提到的 “‘小确幸’的台湾年轻人惧怕‘狼性’的大陆年轻人”的新闻标题也不是空穴来风。

狼性不狼性有待考却,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陆的每一个“屌丝”都有一颗“逆袭”的心。与“屌丝”流行程度正相反,在大陆,“小确幸”这个词并没有发光,它安静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被极少数人提及。

如果说在岛屿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能够较容易抓住“小确幸”的感觉享受当下既有的悠闲,那大陆年轻人无疑更适应变化与流动。

不得不提那些人生被直接开启了hard模式的年轻人,上个班跨两个城,好不容易买俩包子当早餐,结果下了地铁来到办公室吃到的总是肉火烧;每找一女朋友,都打包附送一个念着“要车要房咒“的女朋友她妈……介于如此种种尴尬的社会现象与此起彼伏的竞争压力,“小确幸”这种感觉自己体会体会就好,但要硬扯出一个词,凹住这种姿态,对大部分人来说显然太过文艺青年范儿了,还是“屌丝”一词来得更踏实一些。就算明知这个词是把每个人的独特个性直接让步给了万恶的金钱和阶级,仍可以抱着自嘲的态度一笑了之。

总之,司空见惯的是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只身前往更多机遇的城市为前途打拼。在充斥着丛林法则的大环境中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内心,适应着周遭的一切。兵来将挡,火来水淹,练就一身铜墙铁壁功。

但这都是些社会性的大话题,回归“小确幸”这个词本身,我们还是需要更单纯更美妙一些的解读,借村上原话“如果人生没有这些小确幸,人生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所以,在大家在奔向远大前程的同时,还是有必要学会时不时停下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学学村上春树,欣赏欣赏刚叠好的内裤,否则,人生之路漫漫,岂不太亏得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