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发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前提下,有一个数据引发了大家关注: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2.4%这是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一个数据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数据?因为它关涉到当前上海发展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新旧动能转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上海工业制造实力排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上海工业制造实力排名
近日,上海发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前提下,有一个数据引发了大家关注: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2.4%。这是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一个数据。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数据?因为它关涉到当前上海发展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新旧动能转换。
谈到制造业发展,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上海曾经的辉煌。上海工业品牌一度是全国的王牌,至今不少人仍津津乐道于“老三件”在全国的赫赫大名。但是,后来“上海制造”这块牌子似乎没原来那样叫得响了。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上海自身结构调整因素。
事实上,国际大都市发展历程基本证实了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演进的整体趋势,这种趋势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在工业化后期,先后经历了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城市经济转型演进,期间城市制造产业衰退期跨度为10年至15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以金融和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遭遇经济衰退和加重的失业及政府财务负担,也推动这些城市重新审视制造业的作用。城市在“去工业化”之前积累的制造业固有规模、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成为政府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首选。
对上海发展来说,制造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今天,“上海制造”再出发,不是简单复制昔日辉煌。事实上,也很难复制,因为制造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所要发展的制造业,其实质是要发展以高新技术推进的高端、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增长点,以此奠定未来经济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现在发展制造业,是为了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而从城市经济演进阶段看,上海正处在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型后期。从当前数据来看,制造业在上海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但从趋势上看,制造业正面临全球产业升级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关键是确保双重底线。
底线一:坚持“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的底线。
上海制造业转型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但是也呈现出两头“真空期”的弊端,即原重点行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呈现减弱态势,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外部“双重挤压”尚未完全成长起来,从而导致制造业经济的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2.4%,最直接原因也是受汽车产业的影响。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2013年后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体上都在逆势上升。今年上半年,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7.6%、6.7%,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46家,比去年底增长2.7%。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是上海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路径。
底线二:保持服务业增长与制造业增长协调发展的底线。
过去30多年中,上海经济发展既表现为总量规模的扩张,也呈现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服务业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过大差距会对制造业造成直接的挤压效应。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动需求方,决定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度和竞争力。如果第二产业比重过快下降,有可能会反过来侵蚀服务业升级的基础,拖累服务业高端化进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减缓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而是更要求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步伐。
目前,上海经济发展处于深度调整阶段,阵痛在所难免。未来,应改变传统制造业发展观,以价值链为核心,集聚重点领域、产业链重点环节,更注重围绕“小、精、尖”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上海重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技术,核心环节和基础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主体结构,完善区域产业格局。大企业应率先转型引领,形成区域制造服务化范式,并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力打造“隐形冠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此外,要深化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产业的改造,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 解放日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