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总看一个人的电影这样会对这个导演厌倦的。所以,这段时间没看侯导的作品,突然这一天想到了侯孝贤,就拿出了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看了《恋恋风尘》这一篇电影剧本,只有短短的62个场景,如果拿好莱坞的编剧方式来说,还没到人物建置的页数,可每个场景的文字读起来感觉包含了很多,也许正是应因为作家阿城的那句话“我确信,除了朱天文,没有人可以担当侯孝贤的编剧。”,才使我发现朱天文的剧本确实与众不同。
台湾著名电影导演 侯孝贤
恋恋风尘,名字听起来就有些忧郁,悠远的感觉。看完片子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侯孝贤独特的长镜头电影叙事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长期存在,这部《恋恋风尘》也不例外,从头至尾,基本上由长镜头铺设,特写镜头凤毛麟角,从片子的开始就能看到是侯导的作品。一个黑色的画面,屏幕左下角一个亮光随着火车轰鸣声由远及近,开始出现在屏幕的中央,是一个隧道口。镜头一气呵成,确实吸引人的注意力。
从音乐方面来说,侯导好像更加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自始至终,只要出现音乐的地方,都是吉他为主旋律,悠远而神秘。出现音乐的地方,往往是场景或者事件的转折点。这部电影总共有9处。
1、吉他:电影开始,阿远和阿云坐火车回家。
2、吉他:腿部受伤的父亲回家,阿远和阿公到车站接他。
3、吉他:台北,父亲送给阿远的表,由阿云带来,令阿远有些伤心。
4、吉他:阿云想家,哭过后,收到了家里的来信。
5、吉他:阿远从原来单位辞职,来到新单位上班,开始新的工作。
6、吉他:阿云来看病中的阿远。
7、吉他:病愈后的阿远目送阿云离开。
8、吉他:阿云结婚,新郎不是阿远,镜头伸展。
9、吉他(相对明快):结尾:当兵回来的阿远和阿公,在风景如画的大背景下。
从画面上来说的话,充分运用了固定画面和长镜头,在叙事上更多的使用了中景构图,表现心情上更多的使用了全景,甚至于一些人物对话,都用全景构图。没有按照常规使用双人镜头、过肩镜头交代人物和环境,这种叙事风格正好与朱天文的文字风格极为相似,不愧是黄金组合。
从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来说,没有进行太多的变换,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部电影中,车站是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从开始交代人物到中部阿远和阿云的相聚和离别都是在车站,车站成为风尘中的人们走了,来了最主要的表现地点。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每次的离开意味着人生上的一次开始,回来也会变成另外一种开始。
在朱天文的文集中,初始剧本中有这样一段没被放入到电影中,但我个人却觉得这一场非常的不错。
阿远要离开阿云去当兵,阿云在他离开的前一晚来到了阿远的住处,买了很多的信封和邮票,阿云逐个把每个信封都贴上邮票,并写上自己的地址和名字。她写呀,写呀,直到自己不自觉地睡着了,阿远第二天起来,为她盖上被单。
一个比较感人的场面,阿云是这样爱着阿远,青梅竹马的他们心心相印,阿云害怕阿远忘记她,准备了一大袋的贴满了邮票、写满了自己名字和地址的信封。在电影中,变成了阿云为阿远改的衣服,可能这样更符合当时的条件,因为阿云当时在裁缝部工作。
所以,从这里也能学到导演和编剧在剧本上的取和舍。不过,这样使最后阿云结婚,没能忠贞不渝,冲突不是很明显。对于剧情上来说,个人认为有些欠妥。
从电影人物上来考量,阿远这个人物和阿云的确是有感情的,也有一定基础的。通过在城市中的磨练,他们都经历了孤独的一个阶段,当阿远离开当兵,阿云重新面对孤独,年轻人心中的空虚和孤独感油然而生。本来感情以身边的阿远为中心的阿云,一下没有了支柱,她那依靠心理严重的性格,就会寻找新的支柱。当阿云来信说,她和恒春仔还有那个邮差(最后成为阿云的丈夫),一起去看电影时,其实已经开始预示着故事结尾时的结果。
阿公这个人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点像《童年往事》里主人公阿哈的祖母,整天唠唠叨叨,其实,他(她)在电影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时候是自言自语的方式将不同场景和事件串连起来,这也是侯导和朱天文的比较习惯的手法。在《冬冬假期》中,这个人物应该是爷爷,在《小毕的故事》中应该是第一人称的“我”,在《风柜来的人》中,应该是“无声的父亲”。不管怎样总有一个人在牵着这条线,关键的时刻,他(她)必然能出现。
《恋恋风尘》这部电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大的主题。《冬冬的假期》,冬冬从城市来到乡村的爷爷、奶奶家,他经历了很多很多,也交了很多的朋友,与他的童年的告别,再次回到城市,乡村对于城里的孩子应该是另一片乐土。《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最为相似,主人公都是到台北打工,没有上完学的阿清、阿荣等人在乡村风柜无事可做,享受着慵懒的生活,但到了大城市,为了生存,面对种种的诱惑,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具有适应能力,也越来越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从《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至到《恋恋风尘》,侯导好像是有意在按照人的成长经历来进行多部影片的叙述,这几部影片基本都是在3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说的更清楚些,都是和青春有关的日子。但在后面的电影中,更加的侧重于成年人的生活,他们的苦恼、冲突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方式。也许,这也是侯导和编剧朱天文的过人之处吧。
在这里我要特意提到朱天文老师,像这篇文章开始时,我提到的那样,朱天文老师只用了62个部分就构筑了这部电影,她的措词、用句真的是精到至极,怪不得作家阿城说,读朱天文的文章不要着急,“你们读下去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慢一点,不要赶,浇水的时候,慢,才能渗得更深”。说实话,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阿城这句话的真切含义。而我也想在这里补充一点,侯孝贤的电影也要慢一点的看,看不懂,多看几遍,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呵呵,自己体味吧。
电影不光是一种快乐,看电影,读电影,写电影,拍电影。人生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