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开车容易出事?事实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女司机不避让救护车#险酿大祸,事后交警对该女司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且依法做出了处罚。如此看来,难道女司机真的不适合开车?

近日,广西的一名女司机在开车时无视后方鸣笛的救护车。险些导致救护车上大出血的孕妇错过宝贵的救援时间。这件事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不少人纷纷指责该女司机“出门不带脑子”“没有一点良心”。女司机不适合开车这一话题又一次成为了焦点。

首先,这名女司机的做法是错误的,受到处罚和教育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女司机是真的不适合开车吗?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多的人产生了女司机不适合开车的观点?女司机们又该如何为自己正名?请继续读下去,我们一起探寻答案。

在我看来,女司机就不应该开车的观点是错误的。从2019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来看,男性司机所占比率是远远高于女性的,即使持有驾照的女性略少于男性,也不能说明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和司机性别有直接关系。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1)

2019年交通事故驾驶员性别比例

相反,女性司机由于其细心,“胆小”的性别特征,在驾驶汽车方面可能会有比男性更为显著的优势。例如,她们为了安全,会时刻牢记要系安全带,同样她们并不追求速度上的“刺激”,在超速方面明显要少于男性,在酒驾方面,女性所占比例也小于男性,因此,在开车方面,男性和女性根本没有太大差异,更不能说,女性司机就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我们都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故事,他在最后一刻也不忘保护一车人的生命安全。然而35岁女司机魏斐在驾驶公交车时突然感到头晕,在晕倒之前,她还能尽力将车停稳,保证不出事故。由此看来,女司机也能和男性一样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面临危险时准确的判断。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2)

晕轮效应,让女司机背了不该背的锅

在去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中,女性司机所占比例仅为15%。而女司机不适合开车的观点却被频频搬上台面,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同样,晕轮效应不仅仅可以适用于人际交往。也常常左右人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由于女司机造成的交通事故并非十分严重。这就导致这些女司机们的错误操作和惊恐表现更容易被记录下来,人们在网络上获取这类信息的时候就很容易对女司机产生偏见。同样,雪球越滚越大,女司机造成交通事故的相关信息也就越来越多。女司机也就背上了这不该背的锅。

所以,像这样,我们仅仅从十分片面的信息就得出结论是不合适的,而晕轮效应也很容易让我们形成偏见。少数例子也不能完全否定所有女司机的驾驶技能,女司机,她们应该得到正名。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3)

女司机的做法明显不对,但也不能代表所有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4)

做一个优秀的驾驶员,是所有人的责任

其实,大多数女性由于其从小被教导要温柔淑惠,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为女司机正名也不仅仅要靠大家全面认知全面判断,去避免“晕轮效应”,同样,也需要在教导上正视而不“歧视”女性,从小培养女性的动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这样才能减少女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的笑谈。

在驾校方面,一定要做好对于驾驶员法规理论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为了提高效率。仅仅用固定的技巧帮助驾驶员通过驾驶考试,对于科目一和科目四的考试,则由考生自己靠疯狂背题来解决。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每一个驾驶员本身,遵守交通法规,能慢的时候尽量慢一点,能礼让的时候就礼让他人。不做“路怒族”,在开车时积极观察路况,预判前后车距和规划最优行驶路线。毕竟,做一个优秀的驾驶员,不仅仅是女司机,而是所有驾驶员的责任和义务。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5)

有时候不让救护车的不仅仅是女司机

看到女司机的惊人之举你有何感想(女司机又一次被指责)(6)

喜欢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