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学家引才(专访澳科大校长李行伟)(1)

12月11日下午,履新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将满一年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李行伟走过“科学家通道”,步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会场。

尽管现代科技早已解决远程参会的时空和语言障碍,他依旧向南都记者感叹,“到现场面对面交流,才能深刻感受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发展的决心,对人才的渴望。希望这(论坛)是一个窗口,把更多的国际新发展理念带进来”。

人才是创新科技之本,李行伟就是“活招牌”。论坛间隙,南都记者对李行伟进行了独家专访。

对于论坛热议的基础研究发展,他坚持瞄准“人才缺口”,提出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基础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可探索粤港澳三地人才引进新机制,让港澳成为国际化人才融入大湾区的“窗口”。

他还表示,澳门科技大学正通过“镜海学者计划”吸纳国际学术领军人才,争取打造成为亚洲知名私立大学。

深圳科学家引才(专访澳科大校长李行伟)(2)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

人物名片:

李行伟,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主席,是IAHR历史上首位中国籍主席,环境水力学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

培养足够的优秀基础科研人才支撑基础研究

南都:本次论坛上,强化基础研究是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您能解释一下,基础科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性?

李行伟:科技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创造性地结合已知的基础科学成果形成创新产品或应用,创造价值为社会所用,造福社会。但这种创新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不足以支撑将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另一种就是与之相对的自主创新,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认知欲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而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往往需要基于常年的基础研究支持和积累。

所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事业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激发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都:您的研究经历可以“现身说法”吗?

李行伟: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水力学,近年来就在研究“AI和水”。我们基于自动流式细胞成像仪(IFCB)的藻类实时自动原位监测系统Imaging FlowCytobot 对海洋里的藻类进行远程监测,它是将流式细胞仪的荧光检测能力与流动摄像机的成像和物种识别能力相结合,能够连续不断地采集藻类图像生成知识库,从而识别这一区域的有害藻华生物,对海洋环境进行有效管理。

现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海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有害藻华,导致鱼类大量死亡。这种AI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渔业养殖与管理。过去我们需要从现场采样,回到实验室通过显微镜检测才能判断是不是有毒藻类,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和预警。

这是我们团队基于与香港渔农处合作二十年的成果,通过长期连续的观察和基础理论研究,才能自主研发出一个赤潮预警系统。

为什么要自主研发?除了能完全掌握知识产权,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解析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打破应用局限性。目前,这样的一台仪器价格高达上百万元,如果我们能把这种AI识别藻类技术做成普惠的AI产品给渔民用,那就很有价值。

南都:长期积累和投入非常重要,至少先形成意识。

李行伟:是的。基础研究往往被称为“blue-sky research”(即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是基础研究一般难以预测结果,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投入和支持,训练和培养足够的优秀基础科研人才开展长期研究,很难取得原创性成果,并且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广东大量投资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这就是很好的举措。

深圳科学家引才(专访澳科大校长李行伟)(3)

李行伟(右四)受邀参加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大会供图

智慧水利研究可科学指导海洋监测点布局

南都:您谈到的智慧环境管理,是否也是您本月初调研江门,计划帮助江门在智慧水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内容?

李行伟:这是其中一部分。在我国,水资源很重要,人工智能也是国家战略,研究和发展“智慧水利”很有意义。

例如对大湾区而言,台风等气候灾害防控非常必要,智慧水利就可以通过AI与水动力模型相结合进行快速预测,通过图像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预警。

身为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的主席,一直以来我都致力于推动生态水利学、AI与水等交叉学科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澳门科技大学也正在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筹备共建水利部的智慧水利重点实验室。

南都:广东最近出现自来水供应较紧缺的问题,智慧水利技术对此有帮助吗?

李行伟:最近广东供水紧缺与咸潮问题,与气候变化有关,旱季降水及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智慧水利可以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生态水利。

很多生态问题与水有关,现在乃至以后,我们会面对很多生态水利修复工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也相对薄弱,需要加强。

南都:它的薄弱之处在哪?

李行伟:生态水利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通过物联网与水文学、水动力学等海洋科学相结合,基于海洋监测数据做工程建设规划、环境评估、生态预警等。

由于野外监测站点往往不足,现有的监测数据量十分稀少,整个大湾区都如此。例如,香港计划打造“明日大屿”人工岛,但可用于规划的海洋数据相对缺乏,波浪的数据资料就比其他发达国家少很多。开展智慧水利研究,也有助于告诉我们,应该在哪里布局监测点。

以“镜海学者计划”提升澳科大科创及国际化水平

南都:您刚谈到要大量培养基础科研人才,如何才算填补上这个“人才缺口”?

李行伟:现在全世界都在抢人才。例如,欧洲在10年前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他们需要20万名科技人才,德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出台各种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我感觉,国际科研人才比较容易适应多元化、国际化的环境,港澳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可以考虑采取新的人才引进模式,例如让海外人才一部分时间待在澳门、一部分时间待在内地(例如珠海横琴),帮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湾区,同时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国情。

南都:您曾说澳门高校是很了解国情的。

李行伟:我感觉是啊!澳门本身有着400多百年历史,长久以来发挥着“窗口”作用,在明朝时期,欧洲以及印度、日本等东南亚国家都是通过澳门进入中国。

我来了澳门之后,感觉澳门介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澳门高校很了解国情,对国家政策也能进行深入解读,这对澳门高校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助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很重要。

南都:您履新澳科大的校长将满一年,对于人才培养,有哪些理念和计划?

李行伟:高校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澳门科技大学是一所小而精的私立综合型大学,人才很重要。我认为员工发展非常重要。我曾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副校长十多年,分管人事及研究发展事务。

今年我到任澳科大之后,出台了几项新的扶持措施,包括增加教学、研究奖励,提供更多进修机会,推动教师学术公休假等等。我们还推出了“镜海学者计划”,未来3-5年吸引100名优质人才才。通过这一计划,希望能在科研创新及国际化方面进一步提升。

我们有一个愿望:成为亚洲知名私立大学。目前,我们称得上海峡两岸最成功的私立大学之一,但这还不够,日本、韩国都有很好的私立大学,我们还要“取经”。

南都:那么,您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还有哪些布局?

李行伟:通过协同发展,未来机会肯定越来越多。接下来我们在珠海和中山将会有更深入的发展部署,再延伸到更多大湾区城市。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