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指出:浇筑后的混凝土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与质量。因此,施工(生产)单位在施工(生产)前,应对其施工(生产)对象,根据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混凝土性能要求,提出切实可行而又能保证混凝土强度与质量的养护方案,并将其列为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并应随时检查其执行情况。
起始养护时间对控制早期收缩的重要性
1、对不掺用减水剂的普通混凝土而言,早期收缩很小,早期的洒水养护主要是使水泥充分水化,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因此,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起始养护时间是浇筑后12小时以内。
2、对大量掺用减水剂的现代商品混凝土,经相关试验证明,初凝后8小时内的收缩急剧增加,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大量、大体积的楼板裂缝也主要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后几小时以内。因此,掌握好起始养护时间是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关键。如果继续按照浇筑后等12小时再进行洒水养护,就失去了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产生最佳时间,从早期收缩裂缝控制来讲,将失去了任何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施工养护经验,没能根据现在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即在混凝土刚初凝时(表面失水前),就采取合理养护措施,有效降低收缩,减少开裂。
商品混凝土需要及时而充分的湿养护
1、所谓及时养护主要是:在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失水前,就进行养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及时养护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气候等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混凝土刚初凝时,就要进行湿养护),如果在养护时表面已出现失水现象,则需要在养护前,就对表面因失水造成的缺陷先行进行处理,再养护,以保证养护的效果。
2、所谓充分养护,主要是:要保证在整个规定的养护期间,混凝土都不能失水,不失水就是养护充分的;否则,失水就是养护不充分的。混凝土养护越充分,那么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少;混凝土养护不充分,那么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多。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养护都是在浇筑后第二天开始洒水,每天2—5次,这样,养护既不及时也不充分,造成裂缝就很多。
湿养护7天期间内,各阶段对养护的影响
1、根据试验数据和生产经验总结,商品混凝土的7d强度大概是28d强度的(65%~85%) ,因此规范要求湿养护7天是合理的,最好能保持7天都不失水。
根据我们的生产经验,在这7天中,时间越靠前,混凝土越容易失水,越容易形成缺陷,防止失水也越重要。
2、3d强度大概是28d强度的45%~60%,所以前3天防止失水尤为关键。前3天如果不失水,那么之后继续浇水保湿至7天,从工程实际来看,效果都不错。
3、第一天是非常关键,如果第一天失水过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以后都很难弥补。
4、我们发现有的工地,第一天不注意保养,第二天才开始蓄水养护,养护结束以后,板面还是有很多的裂缝,分析其原因:
是因为第一天已经有了裂缝的产生,这说明第一天的不养护导致比较粗大的毛细孔已经形成,很难愈合。
所以,湿养护7天,关键在于前3天,最关键的是第1天。因此,我们不管用什么方式保养,都要保证第1天不出现失水的现象。
混凝土二次抹压的重要性
1、一次抹平
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为了保证表面的平整度,必须马上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平,称为“一次抹平”。
2、二次抹压
一次抹平后,如果不立即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措施,那么到混凝土初凝前,必须至少再抹一次,这次不只是抹平,还要“压”,将混凝土表面抹压密实(将混凝土内部的泌水通道、毛细管道,进行抹压、消除掉),称为“二次抹压”。
二次抹压的主要作用有3点:
1)消除混凝土的表面缺陷、混凝土内部的泌水通道(即毛细管道)及早期的塑性裂缝。
2)提高混凝土表层的密实度。
3)表层密实度提高后,减缓了混凝土内部水分迁移、蒸发的速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3、从一次抹平到二次抹压,是混凝土逐渐初凝的过程。
4、裂缝的形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只要环境相对湿度低于100%,混凝土表面就会失水,内部形成缺陷-毛细管道。这些缺陷不消除,在混凝土表面继续失水的情况下,孔道就会进一步加深,裂缝进一步扩展,出现开裂,严重者会造成贯穿性裂缝,导致楼层漏水。
5、我们发现,在湿养护不够及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例如传统湿养护),只有一次抹平而没有二次抹压,混凝土的开裂将很严重。
实施二次抹压后,开裂程度大大减轻。因此,除非实施即时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不能生成失水缺陷,否则二次抹压工艺是必须的。
6、传统的抹刀手工抹压。
在二次抹压工艺中,现在往往习惯于抹刀手工抹压,不仅效率低,力度也不够,当缺陷由表及里发展较深时,将很难消除。
7、圆盘式抹光机。
二次抹压最好采用圆盘式抹光机,消除表面缺陷(及混凝土内部的泌水通道)与密实表层的作用比抹刀好,效率也高。
8、二次抹压后,必须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湿养护,以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化良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质量,为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打下早期质量基础。
做了二次抹面不一定没裂缝
现在人工抹面已经跟不上浇筑和凝结的速度了。机械抹的话早磨浮浆太多;等抹机可以上去,如果暴晒大风的话,面层就已经出现失水通道了。
二次抹面后再盖膜的话第一是水份不够薄膜贴附,第二是脚印难以修复。振实拖平后覆盖薄膜,经过无数工地的测试及后期的连续泡水,看到没有渗透。不能够等初凝后再覆盖。
二次抹面总会出现在初凝后。初凝前人工抹面,初凝时也会出现沉陷的。不二次抹面,振实后拖平覆盖薄膜就算初凝时有沉陷也会少很多,有也只是收缩沉陷,并不会裂下去,也不至于渗水。
浇筑时插立式震捣,再隔开点时间再平板式,再整平尺再同时覆盖薄膜,三步一起可以免去二次抹面,没有问题。
初凝后的水份不足薄膜吸附,覆盖后也容易被风飞起,早掀或覆盖时间不足早飞起一样会裂。
按规范要求覆盖薄膜养护,不盖裂了大都是早期养护不足水份流失过快造成。
在初凝至终凝过程中,少失水少开裂
混凝土从搅拌完成到施工浇筑完成(或初凝前)为塑性阶段。混凝土浇注后,在塑性阶段砂石骨料下沉,水向上迁移(泌水)。因钢筋、石的阻碍可导至出现塑性裂缝。塑性裂缝可以通过二次振捣、二次抹压收面修复。
有砼行提出板面混凝土滞后振捣方式减少板面开裂,即将梁振捣密实,板面混凝土在人工找平后滞方,让混凝土自然沉降,并泌出部分水份,待混凝土坍落度在10左右时再拖平板振动器振捣(同时在梁部上面加强振捣)。这样混凝土匀质性会更好,振捣完成后及时收面并洒水养护或覆膜养护。不让板面失水,可以极大减少板面开裂。
注:混凝土浇注前模板应保持湿润状态。
控制好混凝土塑性阶段浇注、振捣、收面压实,减少混凝土塑性沉降产生的缺陷及裂缝。混凝土进入第二阶段,混凝土初凝到终凝阶段。
混凝土初凝到终凝时间基本上在45分钟左右。水泥开始水化形成CSH凝胶形成强度,由于早期强度低,抗拉强度更低。保证混凝土收缩值越小越好(混凝土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1/6~1/10)。这时混凝土收缩主要体现在混凝土内部毛细孔孔径的收缩。由于毛细孔失水,毛细孔内部水由平液面变成凹液,从而形成内部张力,拉功毛细孔孔径变小,大量毛细孔孔径变小,使得混凝土整体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变会产生裂缝以释放收缩应力以达到自身平衡。
现在机械化施工水平高,一个板面混凝土1~2小时浇注完,而板面混凝土硬化面积大,初凝至终凝阶段控制毛细孔内水分蒸发迁移是控制板面混凝土重要手段,没有其他。所谓的高性能混凝土控制不好一样裂。这个阶段保水保湿是最最关键。
商品混凝土(预拌混凝土)不仅仅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过程管理,省力别省功。在地球上,永远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在初凝至终凝过程中,少失水,少开裂。
大面积板面的养护
材料及大自然的力量设计时难以估测,设计的配筋大多只考虑荷载。素砼类似路面砼,浇筑至压光终凝温升几个小时养护好上百米长度也是可以不裂的。在温峰高点或外环境温度降低时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所以要设计缩缝切给它按缝裂。
钢筋砼在于满足荷载需求外要结合工程部位面积及所处位置是否是露天室外构件再配置构造钢筋增加平衡度。
对于顶板它大多都是被覆盖着的,应该不能属于室外构件,但在施工过程经历的时间段比较长,有的历经两个春秋。
对于砼的养护,个人认为顶板及负楼层板厚度比较厚,砼的养护程度不足,会存在比较多的胶材参与中后期的水化,并且是各自不同步的水化产生收缩。
产生不同的收缩,凹型口上是收缩应力集中点,容易产生放射状裂缝。建议大面积板面使用覆盖薄膜养护,并且连续喷水保持薄膜不要飞起,按规范要求养护14天,减少中后期装修水雨水等造成的水化收缩。并且尽早做防水层及覆盖上部材料,让其尽早进入恒温,减少温度就是体积的整体平面收缩。
接触过的中型小区,完成了主体工程并进入了装修阶段。整个小区全面覆盖薄膜,标准层板裂缝量极少,只有极少处漏盖的厕所位有渗水。顶板施工车道口有部份施工时上重车压裂,外侧墙没有覆盖薄膜有部份裂缝。整个小区的裂缝修补费用减少70%就是得几十万的事情,还有减少了业主的维权投诉是笔无形的口碑帐。
文章来源筑龙论坛,仅作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