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废话,老子真是个高人!

譬如他的一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让韩非子醍醐灌顶。看起来老子什么都没说,其实他什么都说了。这句话的艺术成分很高,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如果你不懂帝王心术,请把这句话装裱起来,时常默念,这简直就是驭人圣经。

鬼谷子说三种人城府最深 做人要有点城府(1)

先看上半句:鱼不可脱于渊。

或许是受了姜太公的影响,先秦先贤们非常喜欢用“鱼”来打比喻。比如,有个叫鬼谷子的人讲“饵而投之,必得鱼焉”。这里的“鱼”,既可以理解成是鱼,也可以把渔夫理解成纵横家,而鱼就是游说对象,渔夫处心积虑地想控制鱼,就是为了实现“我为刀俎,你为鱼肉”的目的。

自然法则,智者生存!

无疑,人是高等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而鱼是低等生物,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智者是强者依靠圈养并捕杀弱者为食。

这跟《道德经》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在老子的语境里,“鱼”指的就是弱者,是下级,是臣子。“渊”指的就是强者的手腕。于是乎,如果你把“上善若水”这句话理解成了鸡汤,那么恭喜你,请你继续在心灵鸡汤的世界里遨游,然后任人鱼肉。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一套极其残忍的暗黑权术!

“上善若水”与“鱼不可脱于渊”是一以贯之的关系。上级的权术应该像水一样,为什么呢?上级用权术把“鱼”圈养在自己的牢笼里茁壮成长,让鱼儿一分一毫也不离开自己,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补充营养,提供能量,为自己卖命。

只要鱼乖乖听话,让鱼儿感恩鱼水情,那主人就可以永远衣食无忧。因此,主人唯一要担心的是,千万不能让鱼儿跑了,摆脱自己的“五指山”,故曰:鱼不可脱于渊。

哪怕是最傻的渔夫也知道必须把鱼儿控制在手里才行,可具体怎么做呢?

答: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这里的势,指的不是形势,而是权势,因此权势是上级的深渊,下级是权势深渊中的鱼!

再看下半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正如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对“利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人对于“权力”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问阿信:什么是利器?

那阿信会借用韩非子的观点实话实说,所谓利器,其实就是赏罚。当然了,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平替,所谓利器,其实就是权势。这可不是阿信胡诌的,有原话为证:

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在职场博弈中,表面平静的背后往往暗流涌动,一片和谐气象的背后往往尔虞我诈。

人们到底在争什么?说到底争的就是权势,谁掌握了权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上级掌握了权势就可以控制下级,下级掌握了权势就可以控制上级。要么东方压西风,要么西风压东风。

于是,矛盾就出来了,渔夫希望鱼儿乖乖听从摆布,可是总有聪明的鱼儿想摆脱渔夫的控制,甚至有鱼儿希望跳出“龙门”成为渔夫。

因此,渔夫怎么办呢?渔夫要假设这个世上没有一条善良的鱼,同时更要用“利器”制服鱼儿。最妙的地方在于“不可以示人”,渔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对鱼儿进行赏罚,这一套权术是不可以让人知晓的,如果有人非要问,那就是:爱与正能量!

当然了,你可能并不是鱼,正如你不是寒门一样,你不配。在先秦上千年的历史岁月里,鱼主要是指封建士大夫阶层,底层充其量只是虾米而已,根本没有上牌桌的机会。

哪怕时至今日,你在最普通的企业里,至少也要是个中层管理。

鬼谷子说三种人城府最深 做人要有点城府(2)

先秦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就是君主与士大夫的矛盾。因此,君主如何驾驭并控制士大夫们就成了一门学问,首当其冲的就是防止士大夫们抢自己的权势。正如作为管理者的你,嘴上要讲团结,但是心理也要明白,团结是不可能团结的,这辈子是也不可能团结的。手里要用权术控制下级。所以,具体怎么做呢?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权借。经过前面的铺垫,大家已经知道了,在韩非子哲学体系里的“权”与鬼谷子的“权”是有差异的。韩非子的“权”指的是“权势”,鬼谷子的“权”指的是“权变”。因此,权借的意思就是把权势借给别人。一旦上级把赏罚的权力让出一部分给下级,那么下级就会“狐假虎威”步步吞噬自己的权力,最后动摇自己的根基。一旦“鱼”拥有了权势,就很容易摆脱上级的控制,这叫“失鱼”。只要鱼没有掌握权势,任它有通天的本事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因此,管理者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遵循“权势和媳妇,概不外借”原则。

第二是:利异。韩非子是个推崇理性的人,先是假设第一定律“下级都不是善良的”,接着假设第二定律“下级都是逐利的”。在韩非子的权术游戏里,上级与下级玩的其实是零和博弈。利益是有限的,所以要么上级得利,下级失利。要么上级失利,下级得利。在利益的争夺中,下级最擅长的玩法是“吃里扒外,借刀杀人”。顾名思义,就是勾结第三方的外部势力对付自己的领导。这一点,纵横家无疑是最擅长的,纵横家们总是能够成功地纵横捭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会借用外力对说服对象形成压迫威胁,正如韩非子认为纵横家就是害虫,总是“借于外力,以成其私”,借助外部势力,达成自己的私心。因此,管理者如果发现下级跟外人眉来眼去,就要当心了。

第三是:似类。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事情,诸多时候,人们并不关心事实的真相,更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因此相比于事实本身,人们更愿意相信“阴谋论”。所谓“似类”就是看起来是真的,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假想。在韩非子的权术哲学中,下级为了蛊惑上级,经常会用“似类”的策略,编造“阴谋论”去影响上级的决策,其中又以“泼脏水”最为常见。

比如,甲和乙有矛盾,甲编造“似类”的谎言去蛊惑领导,说乙做了不利于领导的事情。俗话说“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诸多时候,在“脏水”面前,人是很难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于是,史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想除掉敌人,就会处心积虑得无中生有的罗织编造敌人的罪证完成泼脏水的勾当。但凡你被人冤枉过,你就会发现“清者自清”,“谣言止于智者”其实是句废话。所以,管理者在做奖惩决策时,要想明白是不是有人想借自己的手排除异己。

第四是:有反。韩非子讲“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也,有所害,必反察之”。根据韩非子第二定律,我们已然知道领导对利益是很重视的,但凡有一点利益,那么最终受益人必须是自己。因此,凡是能获利的事情必须要由自己亲自掌控。但是,有利益就有损失。如果领导遭受到了损失,就需要“反察”。这是什么逻辑呢?根据“似类”逻辑,在似是而非的“阴谋论”面前,人们是很难认清真相的。所以,一旦领导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就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事件看人心。有人在暗中破坏,那么那人定然会从中受益。于是乎,在事件中获得利益最大的人,可能就是幕后主使,就是暗中搞破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你被人算计了,那么你不妨反过来思考,如果你遭受到了损失,谁会成为最大受益人呢?

第五是:参疑。相信没有管理者希望自己的下级尔虞我诈,相互斗争的。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几乎存在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忙于内耗,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毒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韩非子说“参疑之势,乱之所由生也”。地位不同的下级们争权夺利,就是产生祸患的根源。通俗的说就是,越权行为太普遍,导致职权不清,最终导致相互间争权夺利。这种现象常见于管理者任人唯亲的行为,导致名实错乱。

关于这个问题,孔子与鬼谷子的药方出奇的一致,孔子推崇“名不正,则言不顺”,鬼谷子强调“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道理是共通的,作为管理者要授予下级的“名”赋予权力,并考核下级的“实”,也就是俗话说的“屁股决定脑袋”,下级的屁股只有坐上相应的位置,才能思考职权以内的事,否则就是越权。只有下级名符其实,各司其职,管理系统才能有序运转。

第六是:废置。韩非子哲学第三定律:敌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就是要干掉你,永远不要做敌人想让你做的事情。有人讲过这么一个段子,如果你想毁掉某个家庭的三代,那你就生个女儿从小娇生惯养,然后把女儿嫁给敌人的儿子,届时女儿对父不孝,对夫不忠,对子不爱,那个家庭就彻底废了。当然了,这是个段子而已,目的是为了证明选媳妇要认真考察。在韩非子看来,领导考察下级也是一样,用人时一定要明察,因为敌人会想方设法在你的核心阵营里安插自己人(或可能制造危机的人)。如果按敌人的意图来任免自己的下级,组建自己的团队。结果,你的团队必然陷入人事斗争,严重内耗,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敌人赢麻了。反过来说,把人放进敌人的权力核心,上演“无间道”,也是一种策略。关键时候在关键地方安插关键的人,就可以从内部瓦解对手,因此用人要慎之又慎!

鬼谷子说三种人城府最深 做人要有点城府(3)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管理者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三大定律和六大驭人权术,分别是不能轻易借权,防范下级通敌,不要轻信假象,用利害反察真相,建立管理系统,观察下级立场。

以上就是管理者不可示人的“利器”,助你在尔虞我诈的职场博弈中,树立权势,立于不败之地!

你要知道,只有牢牢控制鱼儿,你才能高枕无忧。你更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聪明的鱼儿想干掉你!

本文由研究鬼谷子智慧的民间手艺人鬼谷信原创,学习更多鬼谷子谋略,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鬼谷道”。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