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程的一定见过下图,觉得很正常,没有做过工程或者不怎么了解工地的见到可能会吓一跳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1)

没错,这是一条宽几十到几百公分的缝,是后面才能浇筑的后浇带!所以不要怕!

后浇带

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这是设计规范里明确必须要有的,没有才是大事!

分类
  1. 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或地下室之间不设沉降缝时,在裙房或地下室一侧设置的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2)

2. 伸缩后浇带:当结构单元较长时,为释放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预防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

三、 后浇带的设计要点:

1. 设置原则:沉降后浇带设置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或地下室的第1~2跨内,当裙房或地下室边与相邻高层建筑边的距离不大于20m时可不设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可每隔30m~40m设置一道

2. 设置位置:后浇带宜从结构受力较小的位置通过,如梁、板的1/3跨度处,平行于长跨方向单向板,并避开无梁楼盖柱帽冲切锥体。后浇带可曲折而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上、下错开布置,但均应设置在同一跨内。

3. 构造要求:后浇带宽度通常取800mm~1000mm,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应增设止水带、附加防水层或超前止水结构层。当结构自重能平衡水浮力时即可停止降水或进行侧壁回填。

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低温入模。

后浇带内不设加强钢筋;后浇带两侧墙、板钢筋在后浇带处断开,封闭前搭接,两侧墙、板钢筋;后浇带两侧梁钢筋连续不断开。

4. 封闭时间:沉降后浇带一般应在高层塔楼沉降观测基本稳定,一般是主体结构完工后,且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封闭;沉降后浇带一般不提前封闭,特殊情况下可采取临时掩盖措施处理。伸缩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5d以上封闭。

对于后浇带封闭时间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在设计文件中须予以明确。设计尚应充分考虑后浇带封闭前,由于计算简图和传力路径的改变,各种荷载工况对周边结构造成的影响,并对应采取的临时支撑或加强措施在设计文件中予以明确,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 伸缩后浇带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根据实际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以及赶工的时候,当伸缩后浇带因设置位置受限而间距大于规范要求或需提前封闭时,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 关于混凝土材料的一般要求:

1.1 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过试配确定,可利用混凝土60d或90d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施工和评定验收。宜选用中低水化热低碱水泥,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缓凝型外加剂,并控制水泥量,其中纯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m3。当采用补充收缩混凝土时,胶体材料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2 混凝土中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31.5mm,并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应大于1.0%;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6,含泥量不应大于3%。

1.3 严格控制坍落度,泵送防水混凝土入泵坍落度应控制在160±20mm之内。

1.4 严格控制水胶比,水胶比不宜大于0.50。

2. 关于补充收缩混凝土材料的特殊要求:

2.1 当后浇带需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30d以内封闭,或结构长度超过60m 无法设置后浇带时,该区域内可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掺入膨胀剂)施工,并与其它区域的普通混凝土采用后浇带分隔。

2.2 当后浇带间距满足规范要求但需提前(于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30d后)封闭时,设计应分析混凝土收缩时的温度应力,混凝土收缩量等,根据计算结果适当提高配筋,不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2.3 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注明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胀率指标要求。膨胀剂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的限制膨胀率,采用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经过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确定。

结构部位

限制膨胀率(%)

水中14d

水中14d转空气中28d

板梁结构

≥0.015

≥-0.030

墙体结构

≥0.020

≥-0.030

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等部位

≥0.025

≥-0.020

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应符合以上要求

3. 一般设计要求:

3.1 板类构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并宜采用“细而密”的配筋形式,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不宜大于150mm。

3.2 地下室外墙水平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外墙的净高度大于3.6m时,在墙体高度的水平中线上下500mm范围内,水平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00mm。

3.3 在结构容易开裂的部位(形状曲折,刚度突变,孔洞凹角等)宜设置附加加强钢筋。

3.4 可设置适量的控制缝,引导裂缝在预定的位置以预定的形式出现。控制缝间距及数量应根据已有后浇带情况综合考虑,并考虑防水措施。

3.5 设计文件中应参照本指引明确材料、施工及养护要求。

4.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特殊设计要求:

4.1 大体积,大面积及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后浇带可采用膨胀加强带的措施,用于膨胀加强带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应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

4.2 膨胀加强带可采用连续式,间歇式或后浇式的形式,带宽宜为2000mm,间距宜为30~60m。各类膨胀加强带适用情况如下表: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3)

1).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混凝土一次性连续浇筑,不设施工缝,膨胀加强带两侧用密孔钢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开。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4)

2). 间歇式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分两次完成浇筑,其中 1 区混凝土先浇筑后,留出施工缝,并设置钢板止水带,一段时间后再浇筑 4 区膨胀加强带及 6 区混凝土。可用于跳仓法施工。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5)

3). 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封闭时间较一般后浇带短,一般不少于14d,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约束情况,结构总长,构件厚度等多方因素,于设计文件中提出封闭时间;

五. 施工要求

5.1 施工时应与气象站密切联系,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浇筑混凝土。在炎热季节,需采用降低原材料温度、减少混凝土运输时吸收外界热量等降温措施;夏季浇灌混凝土时,应尽量在早、晚或夜间施工,避免高温入模和钢筋胀曲情况发生。

5.2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后进行第二次抹压。

5.3 可采用跳仓法施工,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天,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5.4 可采用设置控制缝的做法,引导裂缝以确定的形式在控制缝的位置出现,并预先通过埋入止水带的方式保证控制缝处的防水效果。

六. 养护要求

61 施工单位应制定可靠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特别是早期养护,如花管淋水(夏季重点)、塑料薄膜覆盖、草袋保温及有效的养护剂,并尽早执行(浇灌后约6小时)。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保湿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6.2 对底板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为防止混凝土受早期扰动而产生裂缝,待混凝土强度达到 1.2N/mm2 后方可上人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席,用水浇透。有条件时采用蓄水养护。

6.3 地下室外墙、顶板 14 天保湿养护期结束后,应及时覆土、完成建筑隔热保温以及防水层等工作,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隔热保温措施,控制收缩裂缝。

以上为我司要求,针对以上面积文字描述,我大致归纳一下提前浇筑伸缩后浇带的控制要点:

A.钢筋:包括梁钢筋(底筋、腰筋、面筋、箍筋)和板筋的断开与否

B.支架模板:独立支撑,拆掉也要立即回顶(要求不能拆)

C.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并加微膨胀剂

D、浇筑前:硬封闭做好防护,浇筑前需清理凿毛

E、浇筑后:加强养护

F.防水:止水钢板

简述后浇带的设置(工程学习之后浇带相关知识)(6)

准备封闭

暂先想起这么多,需要补充的欢迎在下方留言!

结构类别

结构长度L(m)

结构厚度H(m)

浇筑方式

构造形式

墙体

L≤60

连续浇筑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

L>60

分段浇筑

后浇式膨胀加强带

L≤60

连续浇筑

可不设膨胀加强带

60<L≤120

H≤1.5

连续浇筑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

H>1.5

分段浇筑

后浇式、间歇式膨胀加强带

L>120

分段浇筑

后浇式、间歇式膨胀加强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