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介绍剧情之前,有必要先聊聊它的导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甜甜腻腻的师生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甜甜腻腻的师生恋
正式介绍剧情之前,有必要先聊聊它的导演。
陈哲艺,新加坡导演,一个对大部分国内观众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在华语电影圈,他只要拍新片,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很简单,因为他当年的处女作就一鸣惊人,凭借《爸妈不在家》顺利从李安和侯孝贤的手上接过了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奖杯。
要知道,那一届是金马奖的五十大寿,很重要的一年,而《爸妈不在家》战胜的最重要对手,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那时,陈哲艺还不到三十岁。
媒体的采访蜂拥而至,有一个问题不免出现:
平时比较喜欢哪些导演呢?
言下之意,第一部长片作品就拍得这么好,究竟是受了谁的影响。
不出意外,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李沧东这几个名字出现在了他的回答里。
结合颁奖的这一幕,随即就有人开始称赞——
李安的接班人。
有人说,李安可以安心去玩新技术了,因为他在50届金马那年就选好了接班人。
动图来源:看电影杂志
这个说法其实挺唬人的,尤其是对一个起点这么高,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导演而言,更接近于一种“捧杀”。
但陈哲艺没有急功近利地利用自己突然得到的声名来博得更多利益,回到新加坡之后,他的新片久久没有问世。
在经过了将近六年的沉淀之后,陈哲艺才不紧不慢地交出了自己的第二份答卷。
老实说,《热带雨》让我产生了一种感觉——
或许他真的有能力成为李安的接班人。
为什么是李安?
看过“家庭三部曲”的影迷应该能明白,由于李安特殊的人生经历,在早期的电影中大多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主题里或多或少也掺杂着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疑惑。
陈哲艺是华裔,出生在新加坡,后来因为学电影在伦敦定居。
他和李安两个人在选择电影题材的方向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陈哲艺同样喜欢通过一个简单的家庭或角色去剖析华人文化在新加坡的处境。
第一部作品《爸妈不在家》,就是通过一个菲佣的视角走进家乐一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是如何在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中艰难生存的。
别看他才拍了两部电影,很多人已经开始等待陈哲艺的“成长三部曲”。
当然了,区别也很明显。
李安比较重视父亲这个角色,而陈哲艺更关注母亲。
比如这次的《热带雨》,主角阿玲就是个一心想要成为母亲的中年女性。
影片一开始,外面下着大雨,阿玲一个人在车内打完催卵针,接着她走进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
准备上课前,学生的态度非常微妙。有人手机响了,用英文道歉,她再一次强调华文课要讲华语。大家起立行礼,一个叫伟伦的学生还迷迷糊糊打着瞌睡,很明显,大家放松的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而一大早就开始的华文课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回到家里,忙了一天的阿玲依旧不能放松,由于公公中风导致瘫痪,平日里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的照顾。白天有请的阿姨在家,晚上像喂饭洗澡这样的事情多数情况下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
这几场戏很简洁,只有几分钟,却十分连贯地表现出了阿玲的处境,承受着极大的社会压力。
婚姻上,她从马来西亚嫁到新加坡,迟迟怀不上孩子;事业上,学校教授的华文课,不断受到学生的冷落;家庭里,有一个随时需要在身边照料的公公。
可能有人会好奇,丈夫呢?
别急,下面开始出现。
丈夫在家里帮父亲洗澡,阿玲主动想要帮忙,结果遭到果断的拒绝,卫生间的门被迅速关上。
下一个镜头,回到开头,又是熟悉的车内打针。
看到这里,观众应该能发觉,这段表面上看起来相安无事的婚姻早已出现裂痕,公公和催卵针或许是维系这段感情最后的纽带。
至于那段被单独拎出来的“师生恋”,也绝非突如其来的欲望。
通过影片细腻的交代,它更像是一个自然而然寻找到的,宣泄的出口。
有点像开始不久,阿玲和伟伦在教室分享的那颗榴莲,外面都是刺,闻上去也不舒服,可吃到嘴里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在意。
你很难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爱情,这其中混杂了太多难以理清的元素。
伟伦拿手机偷拍,拍照之前下意识收拾自己的头发,说明他对老师早就有爱慕之情。他的父母都是商人,常年不在家,只是告诫自己的儿子把中文学好,将来好去中国做生意。
阿玲在学校帮伟伦补习功课,结果阿姨临时有事,只能把学生带到家里继续完成华文课的作业。
有一个字,值得注意——
帮。
写作文的过程中伟伦有一个字不会写,就是帮忙的“帮”,结果一旁喜欢看武侠电影的公公悄悄来到伟伦的身边,用手指在他的手臂上比划了一个“帮”字。
在这场戏之前,阿玲和伟伦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
阿玲送伟伦回家,或者抽出更多的时间上课都是在尽一个老师的责任,而伟伦也是单方面的喜欢。
可是这场戏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互相帮助”。
第一个催化剂是丈夫车子里朋友送的小装饰,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这场婚姻的结局。
紧接着,她在送伟伦回家的路上接到医院的电话,宣告治疗再一次失败。
注意这里的镜头,一开始她沉住气继续开车,然后左拐驶进了一条分路,立马停下了车,开始痛哭,旁边的伟伦不知所措。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公公的死,或者说是公公的葬礼上,丈夫光明正大地把外面的女人带到了家里。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丈夫要这么做,即便是挑明也没必要在父亲的葬礼上。
后来看第二遍才发现,他并不是针对妻子。
阿玲一直都没有孩子,夫妻俩能够住原本的房子是因为要照顾父亲。现在父亲去世了,几个兄弟姐妹要求重新分家产,丈夫这么做就是在告诉家人,自己其实是有下一代的。
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很残酷,不过也很现实。
之后,就到了被删减的片段。
激情结束后,有一场电梯里的戏也很有意思。
一开始只有阿玲和伟伦两个人,后来有人抬着木板进来,紧接着是和阿玲认识的老师带着自己的孩子下楼。
拥挤的空间里,一块木板把说着中文的阿玲和说着英文的化学老师分隔开来,中间站着的是在新加坡打工的外国人。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不管是在学校越来越不受重视的华文课,还是在新加坡逐渐没落的华人文化,都像一直坚持说中文的阿玲,不断被排挤。
在影片中,当你听着那些中英混搭,或者一人英文一人中文的对话方式,觉得别扭吗?
别扭才对。
因为,这也是现实生活中阿玲面临困境时最直观的感受。
换言之,她从来都没有真正融入过新加坡的社会。
影片的结尾,阿玲和伟伦在一场暴雨中分开,随后她在厕所意外怀孕,辞职回到马来西亚后,天空也慢慢雨过天晴。
这个结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阳光普照》,同样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苦难,最终阳光普照。
但说实话,放在这里,我反而没那么喜欢。
还是多了一些刻意。
比如发现怀孕之前,离婚协议里正好规定“如果将来有孩子,丈夫不用负责”,比如明明之前所有关于马来西亚的新闻上都是糟糕,混乱,结果回到家里便一片安宁。
还是要提到李安,他的电影虽然看上去温馨,却总能在关键的地方一针见血。
《喜宴》中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伟同叫父亲吃饭,结果发现他睡着了,便拿手放到父亲的鼻子下面探了探。那一瞬间,他的心里甚至生出一丝期盼“父亲会不会去世了”,可见其为了隐瞒同性恋的事情,背负了多大的压力。
另外一个,是电影的结尾。
伟同的父亲早就发现了真相,最终还是选择了默默支持,上飞机之前,接受海关的检查,他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双手。
你说这是投降吗?
是,也不是。
相较之下,陈哲艺的作品还是多了一分匠气。
至于他能不能成为李安的接班人?
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华语影坛还有这样一个导演。
不仅愿意去拍,而且能够拍出《热带雨》这样的电影。
更重要的是,他还足够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