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1)

静默管理期间,毕节人“动”在前线的,“静”在家里的,共同谱写了一曲与病毒拼时间和空间的战“疫”壮歌,每一个毕节人都是这首歌中平凡却动人的音符。

走进心里的“大白”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2)

这两天,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而晓晓(化名)的心情却一路向暖。

给晓晓逆风送暖的,是志愿服务队的“大白”们。

晓晓心脏不好,家里备有制氧机,独居在倒天河畔一栋老宿舍楼。楼里仅住了3家人,与她住在一层的,是另一名独居女士。

疫情发生以来,两人各自“静”在家里。“我俩都很害怕,不敢开门,第一次送来的蔬菜也不敢拿回家。”

服务“不漏一人”,何况你们是两人。于是,“大白”做核酸上门,送菜上门。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3)

后来,心理咨询师也给她俩找来了,但晓晓还是疑虑重重。

“姐,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很害怕呀。”上门服务的大白说,她接到通知那天,匆忙抓了两件衣服赶往任务地点,没有车,又冷,“大白天的,走在空荡荡的街上,那感觉和你一样。”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4)

曾荣(左一)

“大白”的话一下就贴近晓晓心坎,是呀,人家不容易嘞。“她穿着防护服,带着面罩,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长啥样,但她走进了我心里。”

全员核酸工作量巨大,出结果需要较长时间。迟迟等不来核酸结果,让有“强迫症”的晓晓睡不着觉,焦躁之下,凌晨打电话问“大白”。“大白”说,“姐,你该睡就睡,如果你不放心,把你核酸检测挂我手机上。”那晚,这个“大白”与晓晓聊了近2个小时,打消了她诸多顾虑。

“半夜三更‘泼’人家,但她真的好有耐心,比心理咨询师还厉害。”

接下来几天,“大白”们轮流上门服务,晓晓她俩之前的忧虑渐消,生活回归日常。

“我隔着窗户向她们举了举装米的瓶子,意思是说我在做饭。”“大白”们以为她没米了,几个人凑了一下耳朵说,我们给姐姐买点米吧。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5)

李琪(左一)

但晓晓只用米煮粥,一玻璃罐米用半年。第二天(米送不出去),“大白”们就送来了鸡蛋和卷纸。第三天,又送来了政府慰问的国庆大礼包。“太周到太细心了。”

晓晓说他们都特别好,有两个“大白”更是忘不了:一个叫曾荣,市委党校对外培训处处长(负责天河社区核酸检测的调度工作,并包保了封控区4栋居民楼),果断精准;一个叫李琪,市委统战部干部(毕节中华职教社综合科科长),温柔细腻。

背景链接

抗疫期间,市直部门选派102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市方舱医院和七星关区隔离点、高风险区等疫情防控一线重点区域,全力参与做好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其中,优秀年轻副县级干部32名、正科级干部70名。

家庭号战“疫”抖音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6)

今天,谢老师的家庭号战“疫”抖音更新到第四期,也是儿子周铄到方舱医院做志愿服务的第26天。

,时长00:22

那天,周铄回家把他报名到方舱医院当志愿者的事情给父母说了,在毕节一中教书的谢老师是同意并支持的。她认为,一来娃娃有责任担当是父母最欣慰的,二来他小姑和表姐在贵阳做抗疫志愿者做得很出色,她家周铄也可以。

9月16号晚11点多,周铄在公司集训后回家,匆忙拿了几件衣服就随队进入方舱医院,来不及和父母细聊。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7)

周铄

第二天,周铄打电话来简短地说了几句,需要隐形眼镜和一双布鞋。谢老师把东西送到医院大门口,远远地与儿子讲了几句话就走了。

回到家后,谢老师内心可不像表面上那么淡定,思虑了一番后,她偷偷把周铄的核酸检测绑在自己手机上,随时盯着感觉放心。直到有一回接连两天周铄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没出来,谢老师急得打电话过去问,这事才“暴露”。

接下来的每一天,谢老师都在“领略”母担忧的滋味。“每天都想给他打电话,但又怕影响他工作,只能发短信。”周铄的短信很简单:加班。在忙。好的。

周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大双,毕节交建集团员工;小双在贵阳工作,刚做完眼睛手术。疫情期间,谢老师照顾小双,丈夫在社区做志愿者。

周铄进了方舱之后,谢老师既骄傲又担忧,想给儿子鼓把劲,于是就“试水”学做抖音。

第一期做得很简单,几张截图素材,周铄的抗疫日记,“大白”周铄工作照,“幸福一家人”微信群对话,还有一大一小两颗心。“做得不好,不好意思让大家看到,只有我家几个可见。”

10月9日,七星关区防疫结束静默管理,进入常态化管理,寂静了三周的城市街景又生动起来。

周铄还将继续在方舱坚守,谢老师的家庭号抗疫抖音也将继续更新,期待他们一家人早日团聚在一幅实时画面里。

这个老兵记者太能打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8)

“念哥估计是个出稿机器人吧!”同事在朋友圈感慨。

大家在朋友圈转发的新闻,杨念做的报道天天有,不止一篇,还有不少“大块头”。

抗疫为主题的简单歌曲(同心抗疫毕)(9)

杨念(左一)

一个日夜搜集素材,清晨5点就起来写稿的人,还能抓不住新闻?

让大家佩服的,不仅是“快手”杨念,还有“时间管理能人”杨念。他媳妇早在9月4日就奔赴织金抗疫,到现在仍在坚守在一线。留在七星关区的一家六口人,两个老人三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多。

抗疫期间,一家人的生活他要管,还是主厨担当;到社区当志愿者,做核酸检测引导员。

抗疫最紧要时刻,需要相关人员闭环,作为时政报道的主力军,杨念提出了闭环申请。

闭环期间,胆囊炎发作,硬扛了两三个小时,吃了药再扛,中途还吐了两回。直到凌晨3点,被闻讯赶来的单位值班同事送进了医院。

第二天下午,大家又看到这个“出稿机器人”“吐”稿子了。

9月20日至10月8日,杨念共发稿31条(不计各媒体平台重复发稿),志愿服务20余小时,并多次自己掏钱给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家的群众购买生活物资。

杨念,当过9年兵的退役军人,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来源:毕节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