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道算术题讲一则数学小故事(一则寓言故事带来的教学启发)(1)

本文为“2022年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一则寓言故事带来的教学启发

作者 : 邹太芹

作品编号:076

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出处已经不记得了,说有兄弟俩,哥哥非常忠厚老实,受人尊重。弟弟油嘴滑舌,爱吹牛,受别人嫌弃。有一天夜晚刮大风,天亮后,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说风如何的大,天呈异象。弟弟就接着说,风确实大,昨晚我家院内的那口井都被吹到篱笆外了。大家听后纷纷嘲笑弟弟,说他太能吹牛。弟弟被嘲笑后,很下不来台,他习惯性想起经常帮自己善后的哥哥。就梗着脖子说,“不信你问我哥去。”“去就去,看看怎么风把你家丼吹篱笆里了。”大家推推搡搡,就一起带着疑惑去求证哥哥。哥哥正在地里打理庄稼,一看来了这么一大群人,后面还有耷拉着脑袋的弟弟,就知道弟弟又吹牛了。听完大家的描述,哥哥知道弟弟又把牛吹大了,哥哥智慧的一笑说,确实昨晚丼被吹到篱笆外了。大家都惊诧地张大嘴巴。只听哥哥接着说,是这样的,由于昨夜风太大,吹跑了篱笆,正好让丼出现在篱笆外。大家恍然大悟。

看完这则故事,我为哥哥的智慧折服,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的。不禁想到数学中图像平移的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图像位置平移,我们刻画位置变化都是数据来衡量的。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是容易实现数据变化观察的。

首先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如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横坐标是左减右加,纵坐标是上加下减。这个移动带来的坐标变化规律学生是能够接受的。按照知识发展体系,图像由点到线,线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法则也应该是一致的。组成直线每一个点的数据平移法则都满足上面的规律,横坐标是左减右加,纵坐标是上加下减。那得到整条直线对应的横纵坐标移动变化规律都应该是左减右加,纵坐标是上加下减。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函数两个变量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式子结构关系,反应到坐标变化,并不能用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来刻画。例如在介绍一次函数时,沪科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只介绍了直线的上下平移,回避了左右平移,偶尔作业上有左右平移也只是从计算观察角度得到对应的解析式,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横坐标是左加右减,纵坐标是上加下减。很多学生就是不明白为什么 点的运动坐标变化规律,到了函数解析式就会不一样,尤其到了二次函数,图像上下,左右平移不能再回避的时候,法则就是硬背了。考试不影响得分,但心中的疑惑就是一直解不开,不知道看此篇文章的老师有没有这个疑惑。

对于直线大家都能够知道图像是经过原点的直线,是其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直线,大家几乎没有怀疑,有的是根据表格中坐标的数据规律得到的,更多的同学是根据以前点的移动规律得到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纵坐标能够用以前的规律,横坐标为什么就不行了?一切疑问与矛盾当解释不了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到知识的原点。对于形如的所有直线都经过原点,直线沿y轴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经过(0,1)点,不再经过原点。此刻我们就对经过原点的直线熟悉怎么办?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此刻,我们可以将x轴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一个单位,让平移后的直线再次在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原点,如图7,在新的坐标系下令解析式为。因为x横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一个单位,所以原来的所有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比原来减少一个单位,即。所以直线回到原坐标的解析式就是整理得

同样若将直线沿轴向右平移平移1个单位,直线就经过点(1,0),不再经过原点。同样我们可以将轴沿轴方向,向右平移一个单位,让平移后的直线再次在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原点,如图8

用一道算术题讲一则数学小故事(一则寓言故事带来的教学启发)(2)

在新的坐标系下令解析式为

因为轴沿轴方向,向右平移一个单位,所以所有纵坐标不变,横坐标比原来减少一个单位,即。所以直线回到原坐标的解析式就是整理得

这样无论上下还是左右平移直线,都相当于平移对应的坐标轴,让直线回归到经过原点(研究图像时的原始位置),通过坐标轴位置的变化,感受坐标数据带来的变化,这样一脉相承下来,二次函数也按照这个路径研究。二次函数的原始位置是顶点在原点的形式,当发生上下或左右平移,我们平移对应的坐标轴,让抛物线回到顶点为原点,始终解析式为形如,发生上下,左右平移,对照研究一次函数平移方式,得到上加下减,左加右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运用,会心悦诚服。以此类推,在今后研究其他如指数函数,幂函数的平移也是如此。这应该就是今年高考作文中的“妙手”的含义,妙手在于统一,可以在统一中运用才能成为妙手。前后贯穿结构统一,不仅想的到,还能想的好,就是妙手。

已发文章>>

001 阅读《数学的故事》有感

002 我想和数学谈场恋爱

003 数学“化错”中的美

004 让数学思考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005 卢梭的“错”?

006 数学教学案例《找次品》

007 基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高效课堂创建——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为例

008 从特殊到一般,引导数学思维

009 数学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

010 sin 震荡函数的图像分析

011 四阶幻方的“太极图”性质

012 无理数的定义和实数理论的建立

013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数学文化

014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015 中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路径

016 《数学的力量》读后感

017 基于数学文化的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以“圆的认识与面积”教学为例

018 有助于数的理解的数字圈环

019 以折叠为例,探究生长型数学教学模式

020 我从事数学科普写作的经验与启示

021 在阅读中滋长智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022 学习数学史 做数学的使者

023 开数学文化之窗 启数学文化魅力——阅读《美丽的数学》有感

024 “文学独白”——数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025 如何用多面体三等分正方体

026 HPM视角下《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027 被误解的“勾股定理”

028 好玩的数学

029 帮小青蛙设计一个井

030 万物的基础——数学——读《从一到无穷大》有感

031 读《孙子算经》鸡兔同笼问题有感

032 HPM视角下高中数学多样化作业的设计

033 攀越高峰的领路人——数学文化

034 我的好兄弟:数学

035 细嗅数学文化之香

036 藤蔓的喜悦

037 物理力学中数学的影子

038 复数外传

039 函数的历史和发展

040 数学文化与我

041 数学之趣

042 探索数学知识背后的秘密

043 数学文化和我的数学学习

044 古代算数几何形体——阳马与鳖臑

045 数学文化与我的数学学习

046 我与数学文化

047 “形象”的数学

048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数学

049 从数学文化和个人影响的角度剖析对数的历史

050 论数学文化

051 我与数学文化

052 正弦定理的源起与应用

053 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054 给数字爱好者的1个全新的0至9数字思考挑战及应用问题

055 并不需要的“承重墙”与数学课改中的问题 —— 兼与马立平博士商榷

056 奇妙的规律

057 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数的表示方法

058 读《黄东坡智慧大讲堂——带你发现数学之美》有感

059 通识教育视角下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研究

060 读《古今数学思想》有感

061 为什么圆的面积的导数等于周长?球的的体积的导数等于其表面积?

062 《奇妙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063 数学文化视角下《九宫图的奥秘》教学设计

064 关于毕达哥拉斯定理适用蒙特卡罗方法验证的探讨

065 遨游数学星空,体味数学奇妙

066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文化中的美育渗透

067 探寻数学之奇,欣赏数学之美

068 框架思维——读《数学这样学就对了》有感

069 从肌肉记忆到《几何原本》第四公理

070 《数学大世界》读后感

071 除法才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兼与马立平博士商榷

072 从“海盗分金”到“囚徒困境”——博弈该如何进行?

用一道算术题讲一则数学小故事(一则寓言故事带来的教学启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