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是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市代管,其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中华名岳黄山九华雄峙于西,人间天堂苏杭二州毗邻于东,浸润古徽州文化基因,接纳长三角经济辐射,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然而这样一个区位重要的城市,人口最少时仅有一万,这是为何呢?

宁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最少时仅有一万)(1)

清咸丰年间,也就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太平天国动荡的影响,宁国饱受战乱、大旱、瘟疫之苦,人口由31万人锐减到1万人左右。为此清政府号召移民垦荒,颁布《皖省开垦荒田章程》,以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于是出现了湖北人“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情景。到了建国初期响应“上海小三线”建设,大批上海人移居宁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苏浙沪商人来宁投资兴业,他们不仅带动了宁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宁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想。这座小城,不仅有着古老传承的传统文化,也有一股外来的创新活力;不仅有老街旧巷,更有万物皆新的开拓精神,正是这股精神,推动着宁国实现了率先崛起、县域领跑,发展成全国百强县市。

这个只有38万人口的小县城,培育了8家A股上市企业,占安徽省近1/13;它没有创新资源和交通优势,却能引来大批高端科创团队和创新平台;其产能以制造业为主,却始终保持生态优美成为绿色发展的样本。就在今年九月,宁国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偏居安徽东南一隅,却站到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C位,靠的就是一股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

宁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最少时仅有一万)(2)

披荆斩棘,勇于创新

自1997年设市以来,宁国先是学习借鉴苏南模式大办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业贫困县向全国百强县的历史跨越。早在2009年,宁国就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战略,次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唯一一个县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掀起了一轮科技创新高潮。

“十二五”以来,宁国市提出“四换四驱”发展新模式,有效破解了资源配置不优、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如今,宁国市建有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星创天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吸引26个“高精尖缺”科创团队落户宁国市。

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宁国精神,已成为了宁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中鼎集团是土生土长的宁国本土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一家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引进先进技术、高端设备、管理经验,推动产品质量升级,成为了奔驰、宝马等海外大型客户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晨光精工,他们开发设计的方向盘转向轴、方向盘转向管柱等转向系统产品,广泛应用在大众、奔驰、长城等的多个车型上,把不起眼的零部件做专、做新、做特、做精,成为了知名厂商背后的隐形冠军,它们只是宁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靠着身上的一股“闯”劲,分别让宁国获得了安徽省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宁国耐磨铸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称号。

宁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最少时仅有一万)(3)

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宁国素有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前胡之乡的称号,2020年度先后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等,可见其不仅在经济上成为各地争先解读的发展范本,生态环境方面也独领风骚。

宁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最少时仅有一万)(4)

皖南川藏线又称江南天路,东起宁国市的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途径宁国的路线有着“最美宁国段”的美誉,沿途风光旖旎,有山门洞的神奇之美、树木博览园的壮观之美、龙窑群的粗犷之美、储家滩的秀丽之美、青龙湾的仙境之美、黄花山的茶香之美、红杉林的惊艳之美、铁瓦寺的禅静之美、世京果园的果香之美、原始森林的神秘之美。

过往皆为序幕,发展永无止境,宁国,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江南小城,四面群山环绕,内心却跃动着火一样的蓬勃朝气。撤县设市20余年,宁国市以激昂豪迈的创新精神,抒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县域发展史。首处庶物,万国咸宁,千载宁城,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