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捧着厚重的《国史馆藏档》,仿佛走进了90年前那座神秘的日内瓦。默然地,良久无语。那些楼与船、词与物、光与影,一定让他的心里震了一下。一瞬间,他看见了属于自己的小城那一辉煌时代。他凝聚着那一叠叠电报,即使在夜里,依旧光芒耀眼。很多天后,它们只能带着日暮的苍凉和大雪的清芬,定格在他的记忆里,供他在《我的锦州我的国》里,一遍遍地反刍消化。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

▲白雪生

作为文化名城,必要有文化地标性文人支撑。他,就是原锦州市文联主席白雪生,一个被人所公认的锦州标志性文人。他与时代绑定在一起,操如椽巨笔,发掘本土人文资源,讲好锦州故事,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白雪生,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理事、锦州市文联原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渤海大学专家客座教授,锦州市政协文化顾问等。连任多届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剧代会代表,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部星光奖、文华奖获得者,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家专业艺术高校和中、小学教材。

1952年,他出生于锦州市义县一个书香门第,是一位用毕生精力用心研读和刻苦实践马克思经典文论的文人。

受家庭环境熏陶,爱党爱文学爱艺术;因写知青戏,成为少年才子

白雪生,气度优雅,淡泊宽和,戴一副近视镜,绣口一吐,即一派机智的“脱口秀”,颇有文人风韵。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2)

白雪生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家学渊源。父亲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大学地下党组织,并被派到东北大学执教中文,作为学生领袖,参加学生运动,因为思想激进,曾上过国民党的“黑名单”,后经解放军沿路护送,从围城长春被只身转移到解放区。由于父亲酷爱文艺创作,受其影响,白雪生自小涉猎广泛,饱读杂学名著,兀兀穷年,博览文、史、哲、美等文化经典等。自然而然地,就迷上了文艺创作。

他问世的第一部作品,是上山下乡插队期间,写了一部《真假锁》的戏剧,后改名《山村新苗》,在1972年,由义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搬上舞台,内容源于知青的真实生活,人物、情节、细节、语言很接地气,被专家选中,破格参加辽宁省文艺调演,令人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少年才子以“特殊人才”被常委会特批调到文化馆、剧团从事专业编剧,后又以“文艺人才”商调到锦州人民广播电台。不到一年,又奉调锦州市委宣传部任文艺处长,而后任市文联主席。

不仅要塑造好政治典型“现实的张鸣岐”,还要塑造好艺术典型“文学的张鸣岐”;时代的需要,爆棚出“张鸣岐话剧现象”,爆棚出当年国内话剧创作领域具有领先意义的成功。

1994年7月13日,时任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一行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被洪水冲走,不幸以身殉职。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3)

在市委宣传部钦点下,27个日日夜夜,经过大改2次,白雪生含泪擎出了一部多场次话剧《张鸣岐》,塑造了张鸣岐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的感人艺术形象。话剧轰动京城,一年之内,三度分别应国家文化部、中国剧协和北京市委特邀晋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权威专家、广大观众盛赞如潮,上演140余场,场场让观众流下如注的泪水,每每谢幕,观众涌上台前献花掌声不绝,轰动全国形成“张鸣岐话剧现象”,获中央“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直到十几年后,《张鸣岐》又被选入中央戏剧学院教材。时至今日,一些评论家在评论新时期戏剧时,仍多次举例提起《张鸣岐》。一部二十几年前的旧作,为什么至今评价纷起,话题不断?应该说张鸣岐这样的时代英雄,一些正面宣传举不胜举,极易引发宣传逆反,为什么却引起戏剧美学上长久的关注兴趣?他和他的作者以何种魅力仍然打动着当下的人们?

一句话,就是因为白雪生在阶级论、反映论、戏剧冲突律、线型结构模式、因果关系、性格组合论上的大胆突破,这些涉及哲学观、文学观和戏剧观上的超前重大突破,应该看作是主旋律文学的成功性突破!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4)

▲张鸣岐在凌海市大凌河镇尤山子村巡查

为什么要写张鸣岐?白雪生后来说,这个问题,说简单很简单,因为当年出现了张鸣岐,身边的现实生活给作家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尤其是有感于锦州人民群众对张鸣岐自发的“十里冒雨送行”一幕,他从中看到了一种呼唤,一种期待,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党和国家,无论是时代和人民,无论是政治还是文艺,中国需要一个张鸣岐,不仅是一个政治典型“现实的张鸣岐”,也许更需要一个艺术典型“文学的张鸣岐”。他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位牺牲在抗洪一线的领导干部。“听到他牺牲那一刻,我看见了,江河依旧稳稳笃笃,蓝天依旧白云悠悠,河面依旧碧水澹荡。而他却离开了他想大有作为的这片土地。自从他的死去,我反而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信念,一种有别于其他英雄人物的人格象征意义,更有一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形象的感召作用。”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5)

▲剧照:张鸣岐(孙丹魁饰)与妻子王桂香(韩宝荣饰)

剧本《张鸣岐》不仅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功,还取得了话剧创作领域具有领先意义的成功。剧本在文学与现实、虚构与生活等方面,白雪生有意地采取了一种现代叙述策略,他的确是在煞费苦心刻苦经营。因不能设计“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这就逼出一个“心理内心冲突”;不能完全照搬真人真事,又不能放开想象虚构,就“憋”出来个“活人与死人对话”的结构;不能离开张鸣岐的真实生平经历,就虚构用他的女儿,打开他心灵的世界,努力开发虚拟心理空间;不能直白浅露,就有意尽可能多采用一些“复调”“双声”“不可靠叙述”、类似小说中的“间接引语”和“反讽”等等叙述策略,使人物台词潜含两种话语的双声语式,构成潜在内心对话,达到弦外有音、言外有意、一语双关的效果。实践也证明,没有这样巨大的现实压力,也出不来这样一种剧本样态。

“三说一评”评说“三国四方”,进行“电视评书的第二次革命”

锦州是一座英雄红色之城。这里是一方创造历史、锻造英雄的热土。锦州是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在这里升起,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信念之火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6)

白雪生善于驾驭重大题材,塑造重要历史人物,他创作了30集电视评书《辽沈战役》。这部作品第一次采用同台对播,将传统评书戏剧化、假定化、电视化,并配以大量画面、资料、电脑美术等手段,故被业内专家称为“电视评书的第二次革命”。具体来讲,评书采取了“三说一评”的“对说”形式,整合了辽宁这个评书大省的精英人物,涉及到共产党的内容由专家田连元来演说,涉及到国民党的内容由专家单田芳来演说,涉及到国际背景的内容由专家叶景林来叙述,涉及到介绍评论、叙事串引的内容由专家张洁兰来承担。从历史和现代多视点,由传统单一的“我说”,变为多角度的“你说”“他说”“她评”,即“共说”,既有结构又有解构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后现代叙述策略。

这部作品内容是以新视角、全景式、高站位、多角度、大跨度地表现了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决定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战争,以人说史,以史化戏,生动形象地刻画“三国(中、美、苏)四方(共产党、国民党、美国、苏联)”中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和毛泽东、蒋介石、马歇尔、周恩来、林彪、宋美龄、杜聿明等历史名人。中央重大题材审查小组组长李准给予了高度评价:“辽宁推出的大型现代评书,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是一个创造,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也是一种新的拓展,新的收获。”有评论家认为,评书《辽沈战役》是在电影《大决战》之后,对这场战役的又一次全景式展现。

在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中,白雪生还虚构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战场中的小人物,时至今日,仍弥散着人性的光芒。如在“激战四平”中:国共双方长期厮守四平城郊,甚至距离不到十几米的一条壕沟。有一天,阵地来了一支慰问队,女学生小燕子先是为我方唱歌,却引起了对方士兵的热烈掌声,我军连长趁势邀请国军士兵停止放枪共同听歌。小燕子勇敢地站在双方阵地中间的一摞弹药箱上,为对方士兵又唱了一首。接着,我军连长又请对方过到我方阵地。国军士兵还偷偷与我约定,再开火时一律冲天射击。不巧,被敌方的监军发现了,举枪射向小燕子,最后,这位不知真实名字的女学生,像一只翩翩飞燕倒在了血泊中。倒下的是生命,奔腾的是热血,追逐的是和平!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7)

毫无疑问,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作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剧目,连获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等。

一赋惊天下,百赋泣鬼神;如此风景,汉语盛宴天下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8)

360百科上讲:“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9)

一句话,“赋”不是任何人都能写、都能写好的。写白雪生,是离不开“赋”的。业内,把他写的赋,称为“白氏赋”:白氏赋是有奇气的,不仅迤逦着追逐云月栖心天外的才子气,也散发出风生水起的时尚气场。在融汇传统与现代、兼容表达灵魂诗意与传达时代意志方面,白氏赋独树一帜。

2007年3月7日,《光明日报》推出专栏“百城赋”,面向全国征集和刊登城市辞赋。百城赋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是辞赋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多方关注和反响。每篇赋文问世,都受到读者热评。

2008年底,白雪生操笔命赋。2009年1月6日,《光明日报》原文发表《锦州赋》。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0)

▲国学大师文怀沙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1)

▲文怀沙大师亲笔撰评

当代国学大师文怀沙亲笔撰评盛赞:“白雪生先生以今韵入赋,生面别开,巨篇宏制,气象万千,读之感奋,曷胜欢喜!”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2)

▲作家、文艺评论家、教授张翠

作家、文艺评论家张翠教授说:“赋难写,城市赋更难写。它不仅要求写作者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还要求作者对该城市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文化传统、人文掌故以及当今经济发展、治城理念都要有所了解和研究,对城市的现代生活律动和内蕴做有效的艺术把握。《锦州赋》经纬古今、指点山水、贯通人文、铺陈锦绣、张扬锦州精神,为世人演绎出一个城市的灵魂独白。”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3)

▲诗人、画家苏志学

诗人、画家苏志学说:“《锦州赋》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历史锦州,当代锦州,未来锦州。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爱国之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清俊之格,高雅之度充实文里,脱俗之文脉,豁达之情怀,力透辞章。刘熙载云,诗之初关,常语易,奇语难;其重关在奇语易,常语难。雪生老到,早至重关境界,拈重典入韵,自然天成,了无痕迹,抒高雅胸臆,风行清水,情真意切。有散文般自如,意到笔随的率真之妙,形成了云鹤般的风骨。”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4)

▲锦州东湖文化广场《锦州赋》白雪生撰文 东坡书法

白雪生创作《锦州赋》镌刻于东湖公园景观墙上,是锦州一道独特的、散发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风景,后来也变成锦州人文化旅游新的“打卡”地。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5)

▲凌海市沈家台萧军广场赋

几年来,白雪生应邀创作一系列的骈赋。一篇充溢巨丽之美的《萧军广场赋》,在萧军故里文化墙上勒石刻碑,吸引了海内外文人学者的眼球,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世珍藏,并赠送文学巨匠巴金的手膜留念,而且被誉为中国赋坛十大事件之一。《新华社赋》《津门赋》《黄河赋》《长城赋》《百年雪枫赋》《闲斋赋》《高屋赋》《虎赋》《第一石赋》《重修天台山赋》《锦州苹果赋》《松山赋》等近百篇赋文,或立碑,或书丹,以文化地标的高度,树立在一片片中华大地上。

国内权威评论家认为,白雪生以坚实的创作实践,诠释着中华现代新赋独特的美学价值,营造出一帧风光旖旎的文化风景。如此风景,如此奇葩,汉语盛宴天下。

从省十运会的会歌,到奥运会闭幕式前的歌曲,再到抗疫“三部曲”诗歌,他始终坚持为时代立传

白雪生是一个经历了时代文艺思想不断进步的文人,更是一个具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情怀的文人!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6)

2006年8月,辽宁省十运会在锦州市召开。白雪生临危受命,执导开幕式《天辽地宁》,角色是“四总”:总策划之一、总撰稿、艺术总监和演出总指挥。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7)

▲辽宁省十运会开幕式现场

参与演出人员共有7万人,从全市各艺术院团抽调20余人组建导演队。排练半年,导演组总感觉到原来会歌作为演出高潮的主题音乐与整体气氛很不协调。距开幕式15天,导演组本着对艺术对辽宁负责的精神,下定决心:必须推倒重来!作词的任务,自然而然压在白雪生肩头。抢时间,创速度:一天作词,3天作曲,7天演唱。作曲卞留念,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兼演奏家,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及音乐指挥。开幕式上,由火炬手、奥运冠军孙福明手执火炬,在王莉、师鹏演唱的《当圣火经过》的歌声中进入高潮。

白雪生和卞留念结下了深情厚谊:2008年7月,二人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60周年晚会二度合作。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8)

▲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卞留念

说起二人为北京奥运会的词曲合作,还有一段趣闻。作为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的卞留念,邀请白雪生为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写一首歌词,从北京归来,他即告诉了某个朋友,但朋友认为是卞的忽悠,遂劝白不必当真。一连三天,拉着白雪生应酬不断。直到第三天夜里,在一家酒桌上接到卞留念焦灼的电话催稿:“江湖救急,请连夜赶写出来。”并且强调:“定于明天上会研究,你知道吗,不是奥运会艺委会,那是老谋子,是上奥委会组委会,是国家领导人!”白雪生这才认识到兹事体大,焉敢怠慢,连忙撂下酒杯,驱车回家,连夜不眠不休,一气呵成,终于在凌晨3点,电话传给卞留念。直到第二天十一点许,北京电话里又传来卞留念的兴奋声音:“告诉大词家,定了,原尺寸通过!”8月2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前,由青春组合在“鸟巢”唱响二人合作的《五洲欢聚》:“你我拥抱,快乐拥抱,呼啦啦的祥云,似火炬在燃烧,五洲来欢聚,这最美丽的时刻。 北京来相聚,你我共同,燃烧荣耀,这一刻真好,伸出双手,绽开笑脸,北京骄傲。”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19)

▲北京鸟巢

很长一段时间,这首歌曲长久地弥漫在北京鸟巢的上空。

因为多次参与大型演出活动,白雪生又痴迷于歌词创作,而且一发不可收,连连获得殊荣:《雕像》被收入高等艺术院校补充教材,《梦里又回小山沟》被选进《中国2007年度歌词精选》,《我在爱里过家家》获得中央台少儿卡拉OK大赛创作一等奖,《又是艳阳天》《丁香结》均获国家重要奖项。北京奥运会、辽宁省十运会、锦州世博园等大型活动的主题歌词,均出自他笔下。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20)

退休之后的白雪生反而更加繁忙,各门类的文艺创作,各地的盛请邀稿,各种文学研讨会的主持讲座等等,让他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档期”都排满了。

2020年,新冠突袭,举国抗疫。伴随除夕之夜的一声令下,锦州先后共有3批医护人员列队出征,驰援湖北!白雪生被这种白衣飘飘的“国家行动”所感动,饱含着对白衣勇士的敬重,先后在各个时间节点,倾情创作了诗歌和歌词《那一行雪白的背影》《欢迎回家》《开一城桃花等着你》《偏是今年梨花疼》《唱着望月思念你》等等。

57张照片“拼凑”出《雪白的背影》致敬战疫勇士!战疫英勇出征,近日平安凯旋,欢迎回家

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锦州市文联、锦州新闻传媒集团、锦州市演艺集团迅速制作感人肺腑的音乐、诗歌TV等,这些作品,先后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家官媒广泛发送,覆盖全国,感动了人民群众,感动了白衣卫士,点击率达到2千余万,至今还在广泛流传。

今年年初以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为白雪生专门设置了《名家专栏》,截至目前,发文近300篇,且以主流题材为热门话题,不断引爆各地。

献给锦州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大型情景朗诵诗《西柏坡呼叫牤牛屯》一经推出,即刻引发好评如潮,半天之间,微博里反映的数据是完整播放量286万。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21)

▲东北交通大学旧址

不久前,白雪生在某段断壁残垣中,发掘了一段曾被淹没了的锦州的辉煌,谁能想到,近乎百年之前的老城旧楼,就是当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锦州事件”的发生地,竟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史息息相通,同已经被今天淡忘了的“远东阴谋”直接相关。为此,他深入到历史的现场,对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做出坚韧叙事。

特别是对于“国联”“满铁调查部”“伪满洲国”等几乎成为空白的历史研究,可以说他下了大力气。甚至诸位中外历史人物如日本的北一辉、石原莞尔、芳泽;伪满的逊清遗老,如郑孝胥、罗振玉、陈宝琛,民国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等等,他都是费尽心力地发掘打捞,并给以开创性命名立论。

这篇连载发表《我的锦州我的国》的历史大散文,以“锦州事件”为题材,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新的论点、新的叙事,填补了中国抗战史的空白,对锦州这一城市的历史定位做了新的言说和解读。一经发送,立时赢得一片赞誉。就在今日头条正在每天一集的连载中,《锦州文联》公众号和《锦州日报》官媒与公众号给他设了《名家专栏》也开始了每天一集同时连载。

这是一段夹缝中的大历史。

这是一个曾经堕落的时代。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亡朝哀声……

有人看了他的连载文章说,在快餐文化、碎片式阅读、娱乐至上的当下,这样的题材、叙事方式、厚重历史,不寄望有多少人去留意它、去阅读它。身为作家,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不能忘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渐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苦难辉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担当,也是一个作家的良知道义。

在我艰难的采访中,他谈道:“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西方舆论学家李普曼用的概念是‘虚拟环境’,这个环境虽然是虚拟的,却刺激人类活动,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环境。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对它进行重构。如果没有关注的聚集,舆论世界就不存在。”

勇立潮头擎大旗(勇立潮头唱大风)(22)

就这样,白雪生,以文化的名义,把他生长的这座城市,以红色基因、以历史的辉煌、以文学的灿烂、以高端的故事,推给了中国,推给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