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简介(潘玉莲爱心小课堂)(1)

潘玉莲忙到凌晨,才回到房间,睡前以馕充饥。 王小军 摄

中新网新疆疏勒7月9日电 (记者 朱景朝 王小军)新疆疏勒县新市区社区居民潘玉莲,25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义务照顾辅导社区各族群众的孩子们,至今已达2000余人;这位75岁享受低保的老人,25年来,为了省出钱给孩子们买礼物,省吃俭用,甚至捡废旧物品,而为了接济邻居一出手就是300元;不仅照顾残疾的儿子和上中学的孙女,还操心着174户600余户居民的生活琐事。

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简介(潘玉莲爱心小课堂)(2)

潘玉莲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王小军 摄

潘玉莲的父亲是甘肃人,母亲是新疆疏勒县人,维吾尔族。她崇拜其母亲:左手做针线活、写字,很干练。

潘玉莲初中和高中都在喀什二中就读,高中二年级时,参加了手球队,一次比赛中右臂严重受伤,不得不辍学。1987年随熟人去西藏打了6年工,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藏语。回到家乡新疆疏勒县城后,在建筑工地做临时工。大半生走南闯北,让她深知语言的重要。

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简介(潘玉莲爱心小课堂)(3)

潘玉莲热心善良深深打动着左邻右舍,周边群众有事都会找她商量。 王小军 摄

“孩子放学了,打闹玩耍,家长忙,没人管,这不是个事。”潘玉莲说:“就一起玩吧,‘爱心小课堂’就诞生了。”

“爱心小课堂”起初只有3个孩子,课堂在自家。现在,在疏勒县人民院当护士的谢姆西努尔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在疏勒县第一小学上学,3年级时,学校开设汉语课,以前从没接触过汉语的她被父母送到“爱心小课堂”,希望通过补习能跟上学校的进度。

“潘老师要求很严,开始有些不习惯。”刚来时,谢姆西努尔的字写得不好,潘老师一直盯着写,一直到写好,才能回家。谢姆西努尔的母亲只能在外面等着,有时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能说流利的汉语,大学毕业后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她坦言潘老师的贡献很大。

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简介(潘玉莲爱心小课堂)(4)

潘玉莲最初的“爱心小课堂”,就在自己家土坯房里。 王小军 摄

疏勒县新市区平常小巷里的“爱心小课堂”有了名气,送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潘玉莲没有拒绝。到后来,学生坐满了她家20多平方米的屋子。

1999年,在乌鲁木齐打工的潘三虎结婚,第二年女儿降生。潘玉莲去乌鲁木齐照顾孙女,“爱心小课堂”临时交给了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管理。潘三虎说:“母亲几乎天天接到孩子和家长的电话,老娘也想他们”,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回疏勒县了。

考虑到在乌鲁木齐的生活负担很重,2005年,潘三虎一家三口回到了疏勒县。“没想到房子里都是孩子,我和妻子进门都蒙了。”第二天,潘三虎的妻子提出让潘玉莲收费,每人50元(人民币,下同),补贴家用。

潘三虎说:“街坊邻居平时送煤送柴送瓜,老娘每天忙到很晚,经常来不及吃饭,家长把饭送来,觉着欠人情,她开不了口。”2011年,他患病后,妻子离异。潘玉莲说起这事,她也感到很愧疚。

“她是位伟大的妈妈。”疏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吾舒尔·阿不都拉以前和潘玉莲是邻居,他的儿子艾布比拉江·吾舒尔从学前班一直到小学都在“爱心小课堂。”,除汉语外,还学习数学、英语。

潘老师经济条件并不好,靠低保维持生活。吾舒尔·阿不都拉说,想起来时就给50元,想不起来就不给,即使她勉强收下,大都给学生买了本子当奖品,或者给某位学生过生日,买蛋糕,让大家分享。“现在,儿子是湖南南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没有潘老师的精心培养,他不可能打开这扇门。”

7月初从内地返回家乡的艾布比拉江·吾舒尔现在“爱心小课堂”教学生们英语,也帮着年迈的潘玉莲带学生,传播着爱心。“小学的时候我就能完全背诵《唐诗三百首》了,初中、高中我学古文很轻松,这让我走遍全国,都不存在语言障碍。”他说,潘老师教会了他做人感恩,做事认真。

现在,暑假班里的学生增加到70人。“爱心小课堂”也迁到与潘玉莲家一路之隔的宽敞教室。

“爱心小课堂”至今已二十五载,走出去的学生有2000多名。为什么没有放弃,坚持至今?潘玉莲告诉记者,只为给邻居们帮点忙,办点好事。

记者9日在部分学生的作业本里看到,多篇内页的空隙处写着:“潘老师我爱你”、“祝你永远健康”等字样。潘老师说:“学生也感动着我,孩子们很可爱,离开他们我会很寂寞。”

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简介(潘玉莲爱心小课堂)(5)

潘玉莲拿出部分学生的作业本,内页的空隙处写着:“老师我们爱您”等字样。 王小军 摄

除了“抱怨”,潘三虎还有骄傲:“老娘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学生她都能培养成才。”

新疆官方消息称,2013年,新疆已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今年9月,可实现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学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