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行星的运动(天文知识小行星)(1)

我们经常在一些灾难片中看到小行星撞地球这个梗。那么太阳系中这些小行星都是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小行星。

在很早之前德国的杰出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约翰尼斯 ·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就指出火星和木星两颗行星的轨道之间的距离过大,有个空缺。根据开普勒的定律来计算,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是有一颗行星的。从此天文学家们便开始了寻找丢失的行星的旅程……

时间来到了1801年1月1日,意大利神父、天文学家朱塞普 · 皮亚齐(Giuseppe Piazzi, 1746~1826)在巴勒莫天文台对着金牛座观测恒星的时候,发现有一颗星星在几天之内位置有所变化,一开始皮亚齐把它当成一颗彗星。但是经过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这颗星的偏心率是0.08,交角是11°,这是行星的特征!皮亚齐把这颗新行星命名为谷神星(Ceres,2016年国际天文学会将其重新定义为矮行星,是小行星带中的唯一矮行星)。

开普勒预言的空缺被填上了,事情圆满了?大结局了?不!并不是!1802年,谷神星从被发现之日起还没有完成一周的公转,德国不来梅的天文学家奥伯斯,发现了同一天区的另外一颗行星,他取名为智神星(Pallas)。1804年,利良达天文台的哈丁发现了婚神星(Juno)。1807年奥斯伯又发现了灶神星(Vesta)。从此之后,天文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不同的小行星,1868年被发现且得到认证的小行星已有100颗,科学家们意识到这一空缺区域可能是一个小行星带。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就有1万多颗了。由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大部分都集中在此区域,所以这一区域又被称为“主带”。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个疑问了。天文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小行星的?下面我们就来简要的说一下。

寻找小行星

早期的观测工作是辛苦的,天文学家借助于当时绘制的黄道星图,如果发现一颗星图中没有星星,那就盯住它不放,一直观测,看它是否移动了位置。

1891年12月2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海德堡的沃尔夫创造了用照相的方法来发现小行星。恒星在相机的底片上是一个圆点,而小行星则是短线,这种方法效率高,而且比肉眼观测准确。

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

发现了这么多的小行星,怎么去命名呢?

小行星发现后如果被证实,将会得到一个永久性的编号,另外,发现者还可以给其起一个名字。目前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名字已经快被用完了。国家名称,城市名,天文学家、科学家的名字等等都被用在了小行星上。

小行星很小吗?

除了最早发现的几颗体积比较大些外,现今所发现的小行星,直径很少有超过20千米的。在已经发现的小行星中,直径超过100千米的大约有30几颗。大部分小行星外表形状都是不规则的,质量不一。

近地小行星

天文科普行星的运动(天文知识小行星)(2)

这类小行星就涉及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些小行星撞地球等灾难电影了。

在数量众多的小行中,有一部分和地球的轨道相距得非常近,甚至有可能交会。虽然两颗星同时经过轨道交点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但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可能性。1908年有一颗陨星落在了西伯利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还好是荒凉的地区,不然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密切观测着小行星,发射探测器去探测小行星,研究可行性的方案,做好防范工作。

关于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公转、自转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不做深入的讲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以上就是关于小行星的一些知识,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