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水”一词经常在古装剧中听到,所以我们再听到“走火”一词,就很容易联想到词义“着火”,为什么古代的着火叫做“走水”,现代就没有区分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走水”的前世今生吧!

“走水”一词的本意与嬗变

“走水”一词,最早记录见于《神农本草经》,在记载丹参的作用时写道: “丹参味苦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在这里,“走水”被当做一种比喻,来形容肠胃不舒服拉肚子时,如流水一般的状态。

古代着火了怎么办(古代把着火叫走水)(1)

而到了魏晋时期,“走水”的含义得到了新的扩展,据《水经注》记载,在修建石门时,特意介绍了修建时的状态,里面说:

检行沁水,源出铜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

这里正是说,沁水的地理位置导致下大雨时,水聚集到沁水一涌而下,山下的稻田水流泛滥,灾荒连年,颗粒无收。而“众谷走水”中的“走水”意在指“疏水”、“导水”,可理解为是一种管理的状态。

清朝时期,“走水”一词常用于口语,代指“失火”、“着火”的意思。为何被指代为“着火”呢?这可以从清代大学士纪昀身上发生的一件事中窥见所以然,史载道:

这位大学士喜欢吸烟, 一日当直,正吸烟,忽闻召命,亟将烟袋插入靴筒中趋入。奏对良久,火炽于袜,痛甚,不觉呜咽流涕。

上惊问之,则对曰: ‘臣靴筒内走水’。盖北人谓失火为走水也。

纪昀被称为“纪大烟袋”,将烟袋插入鞋子里,导致鞋靴着火,自己疼痛难捱的时候,竟然说是“走水”,其实是对赶快灭火的心理期望。而这一说法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北方人民对失火的口语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走水”一词的含义由其本源“水”延伸为“疏水”,到脱离“水”成为“失火”意义的蜕变,并被民众认可,频繁使用,是一种语言通俗化、希翼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民众从概念认知,转换到了一种心理避讳。

古代着火了怎么办(古代把着火叫走水)(2)

将“失火”叫为“走水”,其实是古人对“火”的认识不足

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对火神的惩罚。先人对“火”是敬而远之的,他们认为火灾是非自然力量造成的,一旦发生火灾,就是对火神的惩罚,更是火神用来惩罚人的方式,所以人们在失火的情况下,喊“火”是非常不吉利的。但若说“水”,则显示出一种象征成功的含义。

中国人将“水”视为万物的本源,据《尚书》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这五行之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这种相互相生的哲学概念也有相克的说法,其中的“水”就被看作为“克火”的方法。为了讨个好的口彩,古人便把失火叫做“走水”,这样正是遵循了五行之说。

古代着火了怎么办(古代把着火叫走水)(3)

此外,关于“走水”的说法,也受到方言因素的影响,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

走水,是古代的一种地方性语言,表示运输水(去救火)。

因“走水”最适用于清朝的民间口语,后被称为北方方言的说法。

最为有意思的是,“走水”竟然也是北方的一种救火器材,当发现失火的时候,呼喊“走水”了,不仅能够警示众人搬出走水工具,而且还能够起到避讳的作用,希望火势赶紧被扑灭,提高灭火速度。

古代着火了怎么办(古代把着火叫走水)(4)

结语

所以说,古人将“着火”叫做“走水”,实际上是在社会不发达的年代,考虑到语言系统中的积极意义,希望在发生火灾时,不要过度惩罚人在生活中的罪恶,并警醒世人积极的面对着火的紧急情况。并希望相关人搬出救火工具去救人,减少人员伤害。如此,“走水”一词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望,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