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让我们记住了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这个名字,尤其是他“以奠定千年家业为小事一桩”,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就连苏轼都以能够为他的文集作序为荣。

除了苏轼这位大才子之外,范仲淹还有一位铁杆粉丝元好问,也就是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那位。元好问曾经对范仲淹做出了全方位的评价:

“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

而在范仲淹功成名就之前,范氏家族已经沦落到了无力保全范家子孙的地步。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2)

范仲淹

随母嫁到朱家,得知身世后离家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就去世了,母亲谢氏被迫带着幼小的他改嫁给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翰,从此他也改名为朱说。

而关于谢氏改嫁的原因,史书上也有着明确的记载,那就是“贫无所依,无以为生。

范墉是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去世的,当时他的大儿子范仲温只有六岁,二儿子范仲滋也不过四岁。由于范墉是跟随着吴越国的忠懿王钱俶归附宋朝而来的,按照宋朝的从官制度,他的官职肯定不会太高。

归附宋朝的十几年以来,范墉先后辗转河北、四川、徐州等多地为官,拿着十分微薄的俸禄。所以,他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世后,三个儿子的年纪还小,孤儿寡母自然很难生存下去。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3)

钱俶画像

范墉的家乡原本是吴越之地的苏州,范仲温和范仲滋得以返回故里,被范氏宗族所收养。而范仲淹之所以跟随母亲谢氏改嫁到了朱家,是因为谢氏只是一个妾室,作为庶子的他在家庭中自然也不会有很高的地位。

作为一个妾室,在丈夫去世之后,带着自己的儿子改嫁别处,在当时的宋朝是一件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

自古以来,正妻和妾室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嫡子和庶子也是如此。虽然同为一个男人的老婆,但在正妻面前,妾室总是低人一等的。但是,正妻也有守寡的义务,而妾室则没有这个义务

作为改嫁而来的妾室,范仲淹母子在朱家的地位可想而知,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在生活费用上自然比不上朱家的其他子弟。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4)

剧中的范仲淹

根据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一书中记载

“宋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这年23岁的范仲淹经过询问,得知了自己的家世,不禁伤感哭泣,于是离开朱家,搬到学生宿舍里面去居住了。”

或许正是因为范仲淹并不是朱家的亲生孩子,他在朱家的生活费比其他人要少得多,因此也让他养成了一种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有一次,范仲淹看到朱家的一对兄弟浪费严重,不禁走上前制止他们浪费的行为。但是,朱家兄弟却不高兴了,反驳说道:“我们用的是我们朱家的钱,跟你一个外人有什么关系!”

直到这个时候,范仲淹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朱家的人,自己的名字“朱说”也是后来母亲嫁过来时才改的。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5)

受到了这样的嘲讽,性格刚强的范仲淹感觉没有办法在朱家待下去了,于是就收拾了行李,带上琴瑟和佩剑,只身一人来到南都的学生宿舍居住。

得知这个消息,母亲谢氏马上派人追上范仲淹,但范仲淹去意已决,便回复说:“请母亲给我十年时间,等我科举成功以后,就回来接母亲。”

实现自立,从朱家接回母亲

离开朱家和母亲之后,范仲淹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连日常的温饱都成了问题,甚至到了“断齑(ji)画粥”的地步。

所谓“断齑画粥”,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冬天的早晨煮一锅粥,等到这锅粥冻得变硬,然后分为三份,早晨吃一份,中午吃一份,晚上再吃一份。而下饭菜就是一种腌制的齑菜,也就是如今俗称的咸菜,齑菜同样也是分为三份。

由此可见,即使范仲淹的生活过得如此清贫,但他依然不愿意返回朱家。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6)

剧中的范仲淹

直到后来范仲淹功成名就以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朱家继父的养育之恩,从清代学者刘孔怀所著的《范文正公流寓考》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其中是这样记载的:

“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补官者三人,并于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氏。”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范仲淹后来虽然重返苏州,改为了范姓,但是仍然念及朱家的养育之恩。于是,奏请朝廷追赠继父为太常博士,朱家的三个子弟也因此受到了封官,并为范家购买四百三十六亩土地作为义田。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即使范仲淹把自己的母亲谢氏从朱家接了出来,也始终没有断绝与朱家子弟之间的联系。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7)

范仲淹像

范仲淹与朱家的书信联系非常频繁,大到“翁翁葬事”,小到“衣装典卖”,都表现得十分关切。而且,就连自己的儿子范纯祐生病,久久治愈不好,他也会写信向朱家的亲友倾诉衷肠。

除此之外,范仲淹在朝廷为官的时候,朱家人还曾经写信对他说:“居官务必要小心廉洁”。

通过这种既亲密,又直率的坦诚忠告,也足以体现出,范仲淹和朱家人的关系一直保持挺好。

况且,范仲淹两岁就跟随母亲改嫁到了朱家,直到23岁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可见朱家人此时并没有将这个事情当作话柄。他在朱家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虽然零花钱比其他弟兄少一点,但感情还是比较融洽的。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8)

根据史料中的种种记载表明,范仲淹之所以选择离家出走,自立门户,是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跟朱家决裂,毕竟母亲还在朱家生活着。

关于范仲淹的朱家继父究竟是什么时间去世的,史料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在继父去世之后,范仲淹才把母亲从朱家接了出来。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就在范仲淹与母亲约定“十年之期”的第五个年头,当时还叫“朱说”的范仲淹考中了乙科第九十七名,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要掌管讼狱、案件等。

虽然这个官职仅仅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但对于年轻的范仲淹来说,已经实现了自立,并在第一时间接回了母亲。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9)

范仲淹

回归范家,创办范氏义庄

范仲淹通过多年的勤学苦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使他步入了仕途。然而,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重回范家,认祖归宗”。

在《范文正公年谱》一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年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广德军司理,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至天禧元年为亳州节度推官,始奏复范姓。”

当范仲淹带着母亲回到姑苏(如今的苏州),准备回到范家认祖归宗的时候,却遭到了范氏家族的断然拒绝。

范仲淹坚持说:“我只是想回归本姓,并不会惦记范家的家产!”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0)

宋真宗赵恒

尽管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范氏家族依然不同意范仲淹回归本姓。

一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才求助于朝廷,请求下旨让自己认祖归宗。因此,在皇帝的圣旨面前,范氏族人不得不答应让范仲淹回归范家,认祖归宗。

然而,自从范仲淹重新回到了范家,范氏家族得以振兴起来,人才辈出,正式开启了长达900年的辉煌时代。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得益范仲淹所创办的范氏义庄

在范仲淹年近六十岁的时候,购买了一千亩良田,称之为“义田”,以此来作为范氏家族的产业,希望能够永久经营下去,史称“范氏义庄”。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1)

范氏义庄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个“义田”就是一个慈善机构,范仲淹是在用这一笔产业来赡养范氏家族里面的穷人。其实,范仲淹的想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慈善事业,更加注重于教养、培育、发展和兴盛整个范氏家族。

当范仲淹买下一千亩创办范氏义庄以后,还亲自制定了义庄的管理规矩,其中包含了米粮支出、衣物分发、婚丧嫁娶、救济他人等规定。具体规定内容如下

  1. 每日逐房计口给米,每口一升,并支白米,加支糙米,则临时加折。
  2. 冬衣每口一匹,十岁以下及五岁以上者,各半匹,每房许给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3. 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4. 逐房丧葬,尊长有丧,先支一十贯。至葬事,又支一十五贯;次长五贯,葬事支十贯。
  5. 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以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第五条中的救济他人,与如今使用的救济程序非常相似,首先对需要救济的人进行入户调查,情况属实的才能到“范氏义庄”领取济助。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2)

范氏家族长盛不衰,怎么做到的?

有了这样一个范氏义庄的存在,便有大量的范氏宗族纷纷赶来,范仲淹就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定量给他们分配义田的收入。

这样一来,随着范氏人口的逐渐增多,所居住的房子也就需要的更多了。于是,范仲淹又在苏州又设立了义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公租房,并亲自取名为岁寒堂、松风阁等比较儒雅的名称。

仅仅是救助族人、修建义宅还不够,范仲淹认为,单单依靠钱粮来支助范氏宗族,是不足以加强范氏宗族凝聚力的,还需要有一个精神价值观。

因此,范氏义庄特意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规定,那就是“祭祀祖先,维修坟墓”。

一年之中,春季和秋季两次祭拜祖先,无论是官祭,还是家祭,都要做到仪式感十足。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3)

每当到了祭祀祖先的那一天,全体范氏族人四更天就开始起床,穿戴好严肃的衣冠。在完成三次击鼓之后,大家才能依次进入岁寒堂,随后开始上香、献帛、献爵、读祝文、奏乐、鸣放烟花爆竹、唱赞、成礼等程序。

如此大规模祭祀祖先的场面,范仲淹想要表达的宗旨只有一个:“我们要凝聚成为一个团体,就定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孝道。

然而,范仲淹对宗族成员的救济,并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衣食温饱。在他的眼里看来,一个家族想要长远发展,久盛不衰,那就需要培育家族人才。

除了形成了以“忠孝”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之外,范氏义庄还尤为重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义学”。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4)

范仲淹公祠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秉承父亲的意愿,大力支持义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举,后来被范氏子孙不断发扬光大。

范氏义庄非常重视义学的师资力量,凡是品行和文学出众的范氏子弟,都可以做老师。还特别做出如下规定:

除了师资力量之外,凡是范氏子弟在义学中就读的,不仅免除全部学费,而且还会补贴一部分生活费。这种做法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助学,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读不起书。

除了鼓励范氏子弟来到义学读书,范仲淹还大力提倡他们去参加科举考试,若是能够谋求一官半职更好。只要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论是考中或者落榜,都可以从范氏义庄领取十贯铜钱。

范仲淹是怎样去世的(范仲淹为何要离开朱家)(15)

范仲淹

当然,若是在科举考试高中的范家子弟,范仲淹则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回报,这是一个非常有成效的规则。反过来说,一旦范家子弟考中了科举,步入了仕途,他们同样会为范氏义庄更好的服务。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期间的九百年以来,范氏义庄始终不曾衰落,这当然与范氏家族的人才辈出是有很大关系的。

范氏家族的这些人才中,他们有的善于管理经营,有的善于法律制度,才保证了范氏义庄长盛不衰的发展下去。

从范仲淹回归范氏家族开始,再到置办千亩义田,然后以此为物质基础,济助族人,创办义学,制定家规和祭祀祖先,终于完成了一个数百年来社区自治的范氏家族。

参考文献
  1. 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2. 清代·刘孔怀《范文正公流寓考》
  3.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