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越发寒冷了。
看第一张剧照,终于看到王大鸣的闺女儿“王小霜”了哈!
这几天追剧,我经常会忍不住落泪。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这些人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是和我们一起呼吸,一起心跳的亲人们。
很多电视剧的人物都是虚幻中,距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根本就无法共情,更无法共鸣。
我有幸到了拍摄现场,看到摄影棚的道具师真是恢复了六十年代的那种街巷。连空中飞舞的晒衣服杆子,还有王大鸣坐的砖垛“凳子”都让人心里一暖。这就是那个年代!这就是唐城。
感恩《那座城》里的《这家人》,带领我们回到童年的回忆。感恩这部有良心的剧组,让我们在冬日里,重新搬着小凳子,全家人坐在一起和《这家人》分享满屏温暖的亲情。
今天,北京零下九度,心里却温暖的守候着《这家人》如约而至。
再冷也冷不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那场大雪。
因为,很多家都拆散了,从此阴阳两隔。
简易棚里,有一盏灯,温暖九个姓的家庭。
这样的标语,是唐山人内心深处的写照。活下来的人,就要活给老天爷看看!!
墙上,火红色的一串辣椒包裹着蒜骨朵。
窗台上,碧绿的几棵大葱要强的耸立着,努着劲儿把枝干伸向高处。两个不算大的南瓜也肆意的慵懒的躺在雪花上。
最怕冷的反而是水龙头,因为怕冻着不出水,就被有爱心的主人仔细的缠裹上一圈圈布头。
这样的细节,怎不让观众共情!!
烟熏火燎的灶台,没有任何广告标识的酱油醋瓶子。还有仨不知道活了多少年的陶瓷罐子,静静地躺在木质锅盖上蔫不拉几的菜叶儿。无不向人显示出,这里是有烟火气息的家庭。
竹子弯弯做的晾衣架,墙上黑黢黢的簸箕,能够爬上房顶晒农作物的梯子,还有架子车,长长的可以垛很多玉米杆子的没有扶手只拉农作物的架子车。我们的童年都不常见了。
哎呀,这炕!这席,这小扫把,这买不到的年代感。
看不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标配吧!
手电筒是万万不能少的。那时候的夜,尤其黑。
针线活的小簸箕,俺姥姥家似乎也有过。
奢侈品就是那个柜子了,带着铜锁扣的,还真是稀罕物。
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三十六条腿之其中的这几条腿上,似乎镀上一层金子。
忍不住真想沐浴在那个年代,那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能看出来这一卷卷黑色的东西是啥东东吗?
好吧,那是油毡,就是屋顶外面,遮挡雨水的工具。盖房子先铺一层油毡,一卷卷展开铺上,上面压上砖,怕风吹跑。
用沥青和旧旧的破棉花套压制的。也是那个年代才有的标配。
这走心的道具,可比抠图剧费老劲儿了。
这是帅哥林智城的房间。
墙上糊的是那个年代的旧报纸。这忽悠忽悠的床,也是云泽和磊子俩娃儿直接穿着鞋子就窜上去蹦哒蹦哒的单人床。
地震标配的搪瓷缸和干巴巴要掉渣的墙。
靠墙的箱子。催泪!我哥考上大学那年,就是买了一个这样的箱子。我羡慕的不得了。后来我哥说,你考上大学了,我送你一个。
我哥说话不算话,当然啦,我考上大学那年,已经看不起这样的箱子了哈!
亮点就是铁丝捆着暖气管道的烘毛巾的壮举。太酷了!
雪,厚厚的。
《那座城这家人》在四月份开机。老天爷似乎开眼了,四月,居然洋洋洒洒的下一场厚厚的大雪。
老天爷也在用泪眼看着这部戏,因为老天爷被这家人挑战失败了。他们不仅仅没有被地震压垮了身体,更没有压垮奋斗的信念!
道具也会表演。道具也会说话。
刚看到四分之一戏。已经走进那个年代了。
期待剧情更精彩!
啥也不说了,追剧去!!
今天先用道具说话。明天,后天……还有可能用别的说话。因为,看完了心里面揪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太多的影视作品让我们直接跳跃摁快捷键,但是,《那座城这家人》仿佛是一锅热乎乎滚烫的火锅端在我们面前,有原创者李焱老师提供的食材,有妙笔生花的八零后美女编剧陶陶操刀提供的剧本,还有著名金牌的导演邵警辉的精心烹饪,还有一个个鲜活的表演艺术家走心的演绎,让我们在2018年十二月冬天的黑夜里牢牢地拥抱在一起追剧,再也不觉得寒冷!
(作者:谢文艺)
- 责任编辑:赵欣、主编: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