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也许是冰冷的,但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为人们带来温暖的生活。"1978年,在被破格录取为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时,李德仁已39岁。多年来,他初心不改,脚踏实地,解决了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用数字在测绘遥感领域绘就天地大美。

武大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硬核他39岁被武大破格录取为研究生)(1)

39岁成为研究生,在科技前沿整装待发

1957年,17岁的李德仁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1963年,李德仁本科毕业,时任系主任的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当年选拔的考试科目共三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某些原因,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开始面对长达15年的人生逆境。他先后在航测队、干校、水泥厂、研究所当工人、炊事员、技术员、科室负责人。而王之卓一直牵挂着这位得意门生,不仅时常写信叮嘱他别丢了学问,还千方百计托人帮助他。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终于回到了恩师身边,这一年,他39岁,6年前下放时在水泥厂研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系列,获得第一届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王之卓门下读研究生的1000多个日夜,李德仁埋头苦学,仅专业方面的读书笔记就是厚厚30多本。

武大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硬核他39岁被武大破格录取为研究生)(2)

解决百年难题,毅然回国在母校授课

1981年,李德仁留校任教,随即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他不仅熟练自如地运用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还能指出其优点和缺陷,提出改进办法。半年内,他发表了两篇高质量论文,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还导出了"李德仁方法"。

1983年,李德仁转入斯图加特大学,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只用两年半时间,他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在长达255页的博士论文中,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难题。王之卓称赞李德仁:"获得了前人所没有解决的创造性成果。"今天,即使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李德仁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李德仁以智慧和勤奋叩开了权威之门,实现了超越前贤的梦想。后来他婉言谢绝了欧美许多摄影测量教学科研单位的热情邀请,1985年,他站在了母校的讲台上,不讲职称和待遇,给本科生开了三门课,一年后李德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当时中国测绘界和湖北省唯一的两院院士

武大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硬核他39岁被武大破格录取为研究生)(3)

打破国际垄断,用科研成果造福国人

这位国际测绘界的杰出科学家,在数字世界中孜孜以求,收获了累累硕果:领导研制的具有中国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吉奥之星",在全国七大江河数据库建库工作中,一举击败老牌的美国ARC/INFO软件,成为全国测绘系统数据库生产的主要软件,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清晰度可视电话,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被誉为"革命性的高科技产品",已向全世界推广……

李德仁一直认为,科研人员的成果,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终的目标是造福国人。他将成果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德仁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贴身服务",至少为国家节省了16亿元。

武大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硬核他39岁被武大破格录取为研究生)(4)

"我最本质、最喜欢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导师,我的责任是传承学问,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在所有头衔中,李德仁坦承,自己最钟爱的岗位是"教师"。不管工作多忙,他都坚持亲自上讲台授课。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4位知名教授联合主讲的大一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武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2007年入选国家精品课,2012年被列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这一讲就是21年。

2012年,李德仁院士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也正是在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稳立世界三强!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长江日报、泰伯网、武汉大学校友会、南方测绘、武汉大学官网、GIS前沿

图片来源于长江日报、泰伯网、武汉大学校友会、南方测绘、武汉大学官网、GIS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