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疾病的出现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当中不重视一些生活小细节影响到身体健康,出现了疾病种类,因此对于疾病的预防工作实施和身体保养工作的进行一定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把疾病的种子埋没在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身心一元理论(至简入门万病至简论)(1)

人由功能构成,比如吃喝拉撒睡,起心动念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能量的最本质特征就是热能,体现为“温度”。所以,功能就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体现着能量的变动。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靠太阳的温度。因而有了四季的生长化收藏的功能变化。

中医定义疾病为:(功能的)太过和不及;

西医定义疾病为: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来源于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为有形病变,功能性疾病为无形功能异常。中医讲人体的生理病理只有六个字: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则健康,阴成形则生病;阴成形是病理,阳化气是生理,也是治疗方法。有形(病理产物)化为无形(病理产物消除)就是康复的过程。所以,保证功能的正常就可以导致器质性疾病的消除。功能的调整,能量的调整,就包含器质性疾病的治疗。

功能太过,即为热能太过,即为热病;

功能不及,即为热能不及,即为寒病。

热则上升,寒则下降。病就是不升(也叫降太过)或者不降(也叫升太过)。

中医眼里,万病至简,只有寒热两种病;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病机。

治病原则:保持阴阳寒热的动态平衡(不会太过或者不及);

治病原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中药涵义:但凡能够影响到人的功能变化的,都是药。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语言即是病因也是药。所以,中药的范围,包括语言、环境、天气、个人性格、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出生年月日时(都具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内涵)等等。不仅仅是中药。

实现功能变化的基础:推动功能的热能,承载热能的液体,运行液体的通道。

所有疾病变化的原理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因表达的需要而有了专业用语,而在物理原理基础上,完全可以替代专业用语而表达。专业高深难懂的中医就可以成为至简通俗易懂的中医。

热能有两种性质:热能的多少;热能的位置。

液体有两种内涵:液体的多少,液体的清浊。

通道有两个状体:通或不通。

热能性质的专业说法: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是皇帝,火是热能。君皇只负责国家能量的多少(能量储备,比喻物质基础,如精、血、津液多少,肌肉是否丰满,骨骼是否粗壮),体现为明不明,柴火越多越明。体现为精神状态好。

相是丞相,火是热能。丞相负责如何把君皇的能量在合适的时间分布到合适的地方给合适的人使用(时间、部位、器官的协同关系)。体现为十二时辰的气血流注规律。

口诀:

一肝三肺五大肠,七胃九脾十一心;

一肠三膀五肾脏,七心九焦胆十一。

能量分布位置在系统论里有上下之分,里外之分;前后之分,左右之分。

能量的运行规律:左升右降,前升后降;上下通降。

平面图而言就是一气周流,实际人体而言,是立体周流,就如苹果型的环绕循环能量场。

生病就是能量运行位置的不均衡。治病就是恢复一气周流,立体周流。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外热则里寒,外寒则里热;上热则下寒,上寒则下热。

自然应象:

天热井水凉,天凉井水热,地窖冬暖夏凉。

生理应象:

夏天(中午)睡眠差(外热)食欲差(则里寒),冬天(晚上)睡眠好食欲好(则里热)。

头为上为外,脾胃为下为里。具备上下关系,里外关系。

临床应用:

失眠多便秘(上热则下寒),皮肤热多食欲不振(外热则里寒)。用热药去除下寒里寒则上热下移,外热内收,达到以热治热,总体增加热能,换来自身寒热的换位交流,即增加热能总量,又让热能归位。能量增加以及归位,必然迎来功能的正常归位。该升能升,该降能降。想睡能睡,该排能排。

能够导致疾病出现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性的熬夜睡眠比较差,食欲比较差,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冬天里人们经常穿一些比较薄的衣服,也是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一切能够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