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98

一家人喜欢周末出行,疫情不平静,为避免核酸麻烦,只能选择周边郊游。已全线通车的圣王大道,是漳州市区连接长泰、华安的新通道,“新屎穴好放屎”,决定走走新路,去离市区最近的华安南部游玩,也可观赏沿途田园秋色。这条兼有城市道路功能的一级公路经过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文化公园),故命名圣王大道,可从市区直达华安开发区,半路还能通过北溪大桥顺接状元大道到长泰市区。车从丹霞路往北,一路畅通,路况堪比高速公路,不到30分钟就到了圣王大道的终点华安潭口大桥,比走旧的漳华公路快多了。看来,以后要往华安漳平方向,走圣王大道再从华安开发区收费站上高速,是合理的路线。

过了潭口大桥,车驶入漳华沿江公路,随即进入风景如画的龙潭峡谷。九龙江北溪从龙岩漳平奔腾数百公里,从北到南贯穿华安,江水到此趋缓,形成深潭,这就是华安名胜龙潭风景区。出了潭口,就是九龙江下游。以前虽经常路过这里,却从未驻足观景,今天算专程到此一游了。

龙潭,也叫九龙潭,九龙江两岸悬崖峭壁,江水清澈的一汪深潭,长达数公里。鹰厦铁路蜿蜒江边陡岸,列车不时呼啸而过,漳华公路则建在铁路对岸。车开到江边,只见钓友正插杆垂钓,清静休闲,附近还有个“北溪游泳基地”,看来龙潭也是游泳好去处。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1)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2)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3)

华安九龙潭

大家也许不知道,千年古县龙溪县的县名就出自于九龙潭,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也因此得名。据《龙溪县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因“时有九龙戏于溪”,故名龙溪。龙溪县是隋朝建安郡(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属的四个县份之一(相当于地区),是闽西南的重镇,最早的县治设在今龙海颜厝镇古县社,后移至今漳州市内。这是一个比漳州更古老的县名,而今人却不懂得珍惜保留,竟让千年的古县名龙溪“名亡实存”。1960年龙溪、海澄两县合并,各取一字叫做龙海县,其实仍叫龙溪何妨,海澄本就是从龙溪析出。那时龙溪地区还在,下辖漳州市和九县,老夫所在的煤矿、干校和机关都冠有龙溪地区。1985年地改市,龙溪地名从此消亡,只剩“龙溪股份”和“龙溪师范”寥寥几块“化石”,后来连龙溪师范也被撤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所谓龙溪师范附小已无皮可附。

1996年漳州设立新区,恢复龙溪本是上策,大可不必从龙海和步文取字来命名没有历史底蕴的龙文区,被戏称“农民区”。不知今后漳州南区能否恢复千年古名?

九龙潭的石壁上留有明朝举人赵德懋所题的“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的石刻。深潭藏蛟龙,传说的九龙究竟是真龙戏江,还是大鳄聚集或者江豚翻滚,不得而知。倒是七十年代,北溪一带盛传有一种叫“苏联鱼”的大鱼,藏身深潭,见者并不少数,说有一米多长,但从未听说有动物学家来考证,是叫洋名的外来物种,还是古代“九龙”的后代?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4)

古人赵德懋题《九龙戏江处》

据说九龙潭有石龟、石鹰、石兔、石烛、石纱帽等十八石景,还有一块明朝官府在此祈雨成功所立的“喜雨碑”。漳州市政协文史馆长江焕明带领央视《江河万里行》摄制组曾来到这里,专题拍摄了九龙潭的这两块碑石石刻。江馆长介绍说,当时官方认为,这里是龙脉所在,所以在这里祈雨,结果真下雨了,就在这里立碑纪念。摄制组还拍摄了江馆长在央视美女主播配合下在此拓碑的整个过程。这块《贰守一我罗公喜雨碑》,详述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大旱时,府官在龙潭祈雨有应的情况。可见当时龙潭在九龙江流域已是一大名胜。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入闽游此,将其载入《徐霞客游记》。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5)

纪念祈雨成功的《喜雨碑》

站在九龙潭岸边,注视涛涛江水,遥望对岸的鹰厦铁路,回想往事,宛如就在昨天。这里是当年上山下乡回家的必经之路,所以老夫对九龙江北溪的山水比较熟悉。当时华安以及长泰西部一带交通很不方便,还没开通沿江公路,对外主要靠鹰厦铁路和北溪航运。小小的华安县设有11个火车站,为全国之最。沿途知青主要坐火车往返。九龙潭的附近有个磹口火车站,漳州到这里的票价5角,下一站是溪南坂,票价要1元,区间还有几个临时停靠站。华安沙建和长泰坂里的知青大多买3角或5角的车票,多坐一站,或干脆全程逃票。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6)

磹口站,实为潭口站,错别字没法再改回来

1970年6月10日,连日大雨致鹰厦铁路潭口段塌方,一列货车出轨,铁路停运,我只好沿铁路徒步回漳州。事故地点就在此处的正对面,目睹出轨的列车像长龙般下俯九龙江汲水,火车头已探进江中,铁轨像麻花一样卷曲,司机司炉均遇难,场面惨烈。因火车头太重,只能切割后分块吊起。后来为了避免再次塌方危及列车安全,潭口的这个事故点建了一座明洞(石砌隧道)。

那时北溪是黄金水道,从华安新圩到漳州浦南有电船(汽船)行驶,知青也常坐电船,但船到浦南或浦林还要换乘公共汽车,历时很长。记得九龙潭上游停靠码头有汰口、沙建、浦仔脚、利水、高层……。我也曾客串梭子船船夫,在北溪推船上濑。河流落差大,河床遍布卵石,形成急流,称为“濑”,行船上溯时需下水推船上濑;有大落差处,溪流从几米十几米高大石头跌下,形成瀑布,叫“漈”,濑或漈的下游一般水较深,形成“深潭”。

后来参加工作,了解到九龙江梯级开发,潭口原来是筑坝建水电站最佳坝址。只因在这里建坝会危及鹰厦铁路安全,才放弃,也才有上游几个低水头水电站。不建潭口水电站,也许反而是有利,起码不会淹没沿江大片肥沃的农田。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7)

银塘村崇本堂

潭口属华安丰山镇银塘村地界,银塘是宋皇族赵氏后裔衍派的血缘聚落地。赵氏祖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银塘属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派下,传裔至今已历一千零五十多年,历经四十代之多。我去年曾随老年开放大学研学活动来过,今天带家人再访,巧遇赵氏祖祠翻修,只好以后再来。

午餐在汰口品尝北溪溪鱼,点了一条三斤重的名贵“粗鲢”,学名“中华倒刺鲃”,鳞片可食,鱼汤鲜美,油煎的鱼肉连同鱼鳞更可口。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8)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9)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10)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11)

游龙头山风景区游记五百字: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