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俗称"耗子"),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啮齿类动物。其主要特点是身体呈锥形、无犬齿,门齿与前臼齿或臼齿间有间隙、门齿发达、无齿根、终生生长、常见啮物以磨短;行动迅速;以植物为主食,也有的为杂食性;种类多。老鼠是一种啮齿动物,体形有大有小。老鼠种类多,全世界现有450多种。老鼠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生命力旺盛、数量繁多并且繁殖速度极快,适应能力很强,几乎什么都吃,在什么地方都能住。
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的厌恶程度,但总发觉它在哪里都能碰见,可谓是冤家路窄呀!
老鼠会打洞、上树,并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病源。但是老鼠也有好的地方,为人提供了无数药品实验数据,临床上通常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供科研工作。
那么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老鼠能带给人的疾病:
一、鼠疫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是此病只能由老鼠粪便尿液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三、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上述是最常见的几种通过老鼠传播的疾病,总之,老鼠能传播的疾病鼠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是很多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播媒介,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 鼠疫是原发于鼠类并能引起人间流行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历史上死亡率很高,有古诗为证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据估计,有史以来,死于鼠源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人间鼠疫已有1500年的历史,公元一世纪埃及、叙利亚就有记载,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6世纪东罗马帝国第一次大流行,流行时间长达50年,死亡1亿人;14世纪在欧洲第2次大流行,死亡2500万人口,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三次大流行,死亡4000万人。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全世界有200多种老鼠是鼠疫菌的保菌动物。人间鼠疫在世界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 sars流行可能与老鼠有关。去年我国一些省市暴发流行sars,相关机构对其病源开展了广泛研究。有关专家认为非典可能与老鼠有关。
警惕:可防可控可治疗,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去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咨询和治疗,并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勿直接接触老鼠和食用被老鼠污染过的食品等。流行性出血热病现处于散发低水平状态,市民不必恐慌,不要信谣传谣。有疑似发热症状者,请到当地卫生院发热门诊。
如何预防1.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疾病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痉病流行高峰期前进行。
2.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大家必须并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勿直接接触老鼠和食用被老鼠污染过的食品等,搞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