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1)

2022年11月7日立冬,11月8日凌晨雷声夹大雨倾泄于这片土地。今晚的血月已显于天宇。

冬季打雷在古代的“天人感应”的观点中,肯定是会有些说法的。

但是要明白,这是反季节的天气现象,一旦出现冬打雷,就说明暖湿空气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这种情况下,冬天就会阴冷。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认知中,打雷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关系到“冬打雷有无征兆”的问题。按照“创世论——元气论”的说法,天地时间万物都是元气所化。清轻者为阳,浊重者为阴,因此阳上升为地,阴下沉为地。所有的天气自然现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和单方面呈现的结果,如朱熹说“阴阳聚为云”;《曾子》说“天地之气和则雨,阴阳之气乱则雾”。而雷的形成自然也与阴阳二气相关。

古代关于雷的形成,有三种说法:

1.《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理解为——阴阳二气结合得到一起,相互挤压彼此空间而形成。

2.《曾子》曰“阴阳之气惧,则为雷”;理解为——阴阳二气对流,互相害怕一样形成气流的撕扯而形成雷声。

3.《春秋穀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理解为阴阳二气相互靠近,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形成阴阳对流而产生雷声。另外《庄子》曰“阴阳交争为雷”。

结合以上古代对雷声形成的认知,基本是阴阳二气需要交织在一起才能产生。《抱朴子》说“雷,天之鼓”。《尚书·洪范》认为“雷,人君相也”。同时在《论语谶》一书中说“雷震百里声相附”,认为雷声是表示诸侯国的政治教化是按照帝王的诏令来实施的。因此在《易妖占》中明确说“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挠则冬雷,民饥”。

民谚说“立冬雷发声,秋粜贵(粜tiào,卖出的粮食贵)”。

在民间是有立冬后打雷不好的说法。立冬打雷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立冬打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情况。气象专家说,冬天打雷虽然不常见,但并不算是“异象”。

实际上冬季的雷电活动并不神秘。

因为在大陆冷气团控制下,冬天空气寒冷干燥,加上太阳辐射比较弱,空气不容易形成强对流,打雷闪电的几率因此相对较少。但少并不等于没有,是否打雷并不取决于气温本身的高低,而是由空中上下层温度的温差大小决定。如果冬季高空的气温与低空气温的温差太大,造成空气不稳定,高层冷空气质量重,要下沉,低层暖空气质量轻,要上升,从而加剧对流,引发冬雷。

于是就有了农谚:

不听古人言,吃亏再眼前。我们的祖先们在生活生产中对天地人、动物、植物都有观察探索和总结,如东半云彩,西半雨。就说东方有云彩就是一会晴天,西边有云彩就肯定会多少都有雨。风三风三一刮就三天。早上刮风刮一天,晚上起风准三天,狂风怕日落,界、道两重天,这个肯定是一代代古人在农耕总结的。他们看得分明总结的到位。

各式异象分呈之下,为的是自己的饭碗(粮食收成)。

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2)

西周末年,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

《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冬,大震电。四年夏六月,陨霜。"这里所记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冬暖夏寒的异常气候。冬暖则害虫多,夏寒则伤庄稼。

据《晋书 ?五行志》记载:晋朝末年先后发生了四川地震;"秦、雍二州大旱,疾疫,关中饥,米斛万钱。""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以及暴风、霜降、大水等。

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3)

明末的崇禎皇帝,虽有心整治朝纲,怎奈积重难返,前几任皇帝不理国事,宦官专权特务横行,导致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农民起义不断。

清末慈禧太后专权,朝政日益腐败,加之外族侵略,战事频繁,終至灭亡。

1、中国最早的血月记载是《南齐书》,公元499年9月6日,血月出现的当晚,(始安王)萧遥光突然起兵叛乱,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而后兵败被杀。

2、1911年10月12日,血月出现前2天,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4个月后,宣统皇帝傅仪退位,清朝灭亡。

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4)

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5)

冬天了为什么还打雷(入冬后为何会打雷)(6)

2021年5月26日,“超级月亮 红月亮 月全食”组团亮相。据天文学家介绍,当月亮、地球、太阳三者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的影子将月亮挡住,就会发生月食。恰巧,本次月全食也是今年满月中月亮最大的一次,可以说是“超级月亮”带食而升。

期待2022年11月8日,“超级月亮 红月亮 月全食”奇异的天象带来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