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陶瓷信息网的书面允许,禁止转载本文,否则视为侵权。
4月28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在江西高安举行的“2023中国瓷砖趋势大会”上,对当前中国建陶产业运行发展趋势作了详尽分析。
宫卫 / 精彩观点与数据集锦
一、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040家陶瓷厂,剔除一线品牌在全国的多工厂布局,按企业算,真正存活在市场上的陶瓷企业只有800多家。
二、在我们吐槽生存环境一天不如一天,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的时候,世界同行对我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他们认为中国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对瓷砖的消费需求依旧存在。
三、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产能输出,已经将近5亿平方米/年,国内出口丢失的5亿平方米,在海外找到了。
四、陶瓷行业未来会有三个不变:一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二是国内市场需求消费降维的趋势不会改变,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重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三是价格驱动市场趋势不变,在同质化产品面前,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这也倒逼生产企业去思考,要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
五、未来三年,整个行业的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三类企业将得以存活:第一类是上市公司、头部企业,第二类是瓷砖制造中心,第三类是专精特新。
六、目前行业前10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大概是18%,预计未来五到七年的时间,前20大品牌将占据50%的市场份额。
七、建陶行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时期,人生就像心电图一样,总有起起落落,通过产业的不断迭代、洗牌,建陶行业才会更加健康。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依旧存在庞大的发展空间,建陶行业永远是一个朝阳的产业。
以下内容节选自演讲实录:
全国瓷砖产能利用率不足60% 未来3~5年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过去的2022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是建陶行业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充满严峻挑战的一年。
建陶行业是高度依赖房地产的行业,正在经历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工厂时代到用户时代的转变。双碳背景下,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还面临着原材料、能源成本、电价以及上游产业带来的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下游,又因为过度依赖房地产,给现金流周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瓷砖产能在2016年达到峰值之后,持续回落。但在2022年市场需求回落的情况下,产能却不降反增,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凸显,竞争更加激烈,渠道下沉可能是今年很多企业,尤其是一线企业坚定不移的市场战略。
跨界竞争、新材料变革、新技术出现,也加快了行业洗牌速度。资本、品牌等要素在重新定义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一线品牌积极拥抱资本,在资本的加持下,快速地占有市场。根据调研,“十三五”时期,建陶行业前10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了18%,也就是说,过去五年时间仅提高了3%,但在未来三到五年,市场集中度将快速提升。
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
2022年,即使在疫情反复多变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启动了“第六届全国陶瓷砖产能调查”,(距上一次调查)仅仅过去两年时间,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全国瓷砖总产能从2020年的123.2亿平方米增长至125.6亿平方米,产能增加1.91%。
两年间,建陶企业数量减少了115家,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040家陶瓷厂,剔除一线品牌在全国的多工厂布局,按企业算,真正存活在市场上的陶瓷企业只有800多家。
这125.6亿平方米的“名义产能”中,有25亿平方米可以称之为“僵尸”产能,已经名存实亡,这些产能的设备十分陈旧,大部分是20、30年前的设备,只是产能指标赋予了它们存在的价值,且这些陈旧的设施已经无法跟上政策迭代的脚步,让这些企业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新产品的生产要求。
剩下100亿平方米产能,受去年政策、需求的变化影响,实际产量只有73.1亿平方米,总体的产能利用率不到60%。
中国人均瓷砖消费市场依然可观
向海外输出的产能已达5亿㎡/年
每年的世界陶瓷论坛,我们(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和全世界20多个陶瓷砖生产国的代表,交流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产业状况,从得到的总体数据来看,整个世界瓷砖产量在145.5亿平方米,而中国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中国与世界主要瓷砖生产国的产量对比,仍然是一枝独秀的。除此之外,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在中低端市场与我们相抗衡的国家。
在瓷砖人均消费面积对比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瓷砖消费依旧保持着非常高的态势,比如沙特阿拉伯人均消费面积在7平方米以上,中国目前是5.27平方米左右,巴西和越南人均消费面积是3-4平方米之间。
再看发达国家,意大利作为陶瓷砖生产强国,瓷砖产量的50%以上都用于出口,而本国的人均瓷砖消费面积却不到2平方米。在我们吐槽生存环境一天不如一天,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的时候,世界同行对我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他们认为中国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对瓷砖的消费需求依旧存在。
西班牙、意大利作为陶瓷砖生产强国,同样面临着需求萎缩,以及新材料出现对市场严重侵蚀的难题。
中国曾经是瓷砖出口大国,但这几年中国陶瓷砖出口可谓是四面楚歌,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没有一片净土对中国瓷砖不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尤其美国曾经是中国的第一大瓷砖出口目的国,随着中美贸易战,国内对美国的出口市场已经全部清零。
因此,近几年陶瓷砖出口呈现断崖式下滑,与高峰时期相比,几近腰斩。下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这几年我国的优势产能在持续地向海外扩张,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产能输出,已经将近5亿平方米/年,国内出口丢失的5亿平方米,在海外找到了。
产能出口的趋势仍在延续。业内某企业在非洲的产能一年已经达到1亿平方米,而且这1亿平方米只是满足了非洲本土的消费需求,在未来不排除会返销中国大陆的可能性。因此大家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还会面对海外制造成本优势进而返销中国市场的压力。
虽然目前出口在下滑,但也欣喜地看到,这几年陶瓷砖的出口定位,从过去的低端市场逐渐向中高端迈进,这是一把双刃剑,倒逼国内产品不断升级,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去转型。
将思维从工厂时代转向用户时代 未来三类企业可存活陶瓷行业未来会有三个不变:一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二是国内市场需求消费降维的趋势不会改变,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重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三是价格驱动市场趋势不变,在同质化产品面前,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这也倒逼生产企业去思考,要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整个产业从过去粗犷式的发展,进入到一种健康理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陶瓷行业也由过去的“工厂时代”进入到“用户时代”,如今的消费者,不仅仅只是购买一片瓷砖,特别是80、90甚至是0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在加速行业转变。
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
过去是产品竞争,每个企业老板都在思考如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但到如今,需要更多去思考产品附加服务,这就是为什么一线品牌在不断地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的原因。未来,产品附加服务、差异化产品创新才是赢得消费者心智的有力武器。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在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走访调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未来三年,整个行业的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三类企业将得以存活。
第一类是上市公司、头部陶企。他们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持续不断培育市场、品牌,以高附加值的产品打造中国的国际化品牌。目前行业前10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大概是18%,预计未来五到七年的时间,前20大品牌将占据50%的市场份额。
第二类企业是瓷砖制造中心。高安过去一直在打造建陶行业的“华为”,事实也验证了这几年高安坚持走瓷砖制造中心这样的一条路是没有错的,无论产能优势、智能制造水平还是产品品质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瓷砖产品,是有销售半径的,业内很多一线品牌在全国根据核心市场去布局生产制造基地,例如鹰牌、蒙娜丽莎、新明珠等,所以属地化生产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目的就是压缩物流成本,让生产制造基地更加贴近目标市场,根据市场订单,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制造优势、区位优势、物流优势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
第三类就是专精特新企业。过去的2022年,依旧可以看到一批专精特新、走差异化、品牌化的小众企业,日子过得非常好,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虽然都在说消费降维,但消费者却是升级的。美好事物、创新型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沉下心去研究消费者,把过去的工厂思维转为用户思维,研究消费者的痛点是什么,他们在使用产品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确确实实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是接下来行业同仁要去思考的问题。
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面前,价格对于消费者永远是第一位的。很多企业是很难跟一线品牌尤其是已经上市的一线品牌去竞争的,他们有着产能优势、有智能制造的水平、有整个团队每天去研究如何降本增效,给自己争取足够的利润空间,跟众多企业去拼抢市场。所以,差异化产品以及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给企业提供了另外一个生存空间。
“悲观当下,乐观未来”。建陶行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时期,人生就像心电图一样,总有起起落落,通过产业的不断迭代、洗牌,建陶行业才会更加健康。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依旧存在庞大的发展空间,建陶行业永远是一个朝阳的产业。
(正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