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过不过并不重要(远离爱情的世俗)(1)

昨天七夕节,朋友圈比往年安静,鲜有晒出金银珠宝的幸福。

不是有媒体放言吗?今年送黄金珠宝首饰的小伙子,变少了。

虽然不送首饰了,但花肯定还会送的。为什么很少人晒呢?七夕的鲜花也很贵啊!

消费主义盛行下,朋友圈的“晒物”水涨船高。以前吃个麻辣烫心里就荡起幸福的波浪了,现在吃顿海底捞内心都泛不起太多涟漪。过去发个520感觉真是天大的红包,现在1314都不算大排面。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钱包瘪了不少。尤其年轻人对消费主义产生强烈反思,思考“精致穷”是不是生活的追求。客观条件不乐观,礼物自然缩水。比往年寒酸了,还有意思晒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爱情有了金融属性。青春貌美是资本,可以交换奢侈品。普通人的爱情也多了层攀比,人家男朋友送新款限量了,人家男朋友带着出去旅游了,人家男朋友开的车好好呀!似乎被教育着,不消费就谈恋爱,就是耍流氓。

这都是消费主义惹的祸。女性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未必是埋单群体。没有埋单的痛感,只有拥有的痛快感,无疑助推了消费的意愿。何况现在金融产品很多,钱不是问题。

如今,消费主义裹挟着每一个节日,搜刮着消费者的钱包。如果创意足够,丝毫不怀疑七月十五都能被商家整出促销。广告词我都想好了:现在不买买买,到时候你能瞑目?

消费本身是在满足需求,奇怪的是,越消费越不满足,或者满足感的续航能力持续走低。以前买了能乐三天,现在三个小时就无尽空虚。

精神需求还得靠精神追求来满足,一个包包不能取代一本书带来的精神充实。

谁也不能保证收入永远增长,就像35岁被大厂优化掉,明天的路在哪儿都不知道。

这种焦虑感下,能省则省,对已经吃穿节省的男人来说,再想省下一笔,就得动女朋友的奶酪了。

于是,就有了媒体所报道的,今年七夕男生买黄金珠宝首饰的意愿不强烈。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今年七夕,男生学会计较了。

情人节送礼物,很少有女生会想到为男朋友准备一份。这搁在往年没什么,男生不会计较。可今年不一样,电影行业七夕前才算复业,许多企业刚刚恢复正常薪酬,许多人刚刚把花呗还完。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可偏偏在这时候,女性埋怨七夕礼物轻了、不合心意了。男人的苦向谁说呢?都什么时候了,女人就这么不懂事吗?

所以,今年出现的那些“女友嫌弃”视频,评论里多了“你送对象什么了?”“只有男人买礼物吗?”等声音,反对这种感情绑架。

互联网时代的男女之爱变得速食,也变得浮躁。流量焦虑下,博眼球的男女矛盾话题很吃香。七夕自然不能被放过,必须玩儿坏才行。玩儿归玩儿,可越来越严峻的两性冲突应当引起重视了。

单身人群突破两个亿,何止婚姻,恋爱不想谈的大有人在。房子、车子、彩礼是拦路虎,消费主义下的大节小节,也是烦男人的苍蝇。没错,烦的只会是男人!

女人宠物化的社会环境下,必须顺遂她们的意愿才行。否则,就是直男、渣男。

看看,对男人的评论已经两极分化,要么高富帅,要么渣或直。同理,男人对女人的评价物质化,拜金的和不拜金的。

让这样的两性关系舆论甚喧其上,节日过的越多,矛盾激化越深。长久下去,商家造再多节还有用吗?大家都选择分手和单身,谁会为爱情消费呢?

爱情就是爱情,不是消费品。消费主义,滚远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