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 ,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公然发动内战,解放战争就此开始。

战争初期,我军正规军兵力也就不足100万人,而蒋介石的军队高达300多万人,除此之外,蒋军在装备后勤等方面均占据优势。在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军队瞬间就占领了全国100多座城市。

面对敌军强大的实力我军并没有选择被动的防御,在毛主席的倡导下,不与国民党军队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得你死我活。

我军的主力化整为零,分散至中国各个地区,利用中国的战略纵深,与敌人展开周旋,四面出击。这种战法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兵力优势,迫使他们也分兵。

如此一来,我军便有了对敌人分割包围了机会。依靠这种战法,我军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其中有三次关键的胜利对解放战争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分别是中原突围、苏中大捷、定陶战役。《解放日报》曾经为此发表过一篇《蒋军必败》的文章,深刻分析了解放战争的未来走势

毛主席也曾在根据地感慨道:“全国解放不远啦。”

中原突围,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议,集结了30万人,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峙带领,意图对我军宣化店地区根据地进行围歼。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1)

图1 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峙

刘峙所部在6月26日完成了对我军根据地的包围,意图在7月1日发起总攻,并扬言要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将我军中原主力全部歼灭。

为了配合进攻,国民党军的炮兵部队不断向包围圈内进行轰击。形势对我军来说极为恶劣,紧急关头,中央宣布:

立即突围,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于是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开始分南北两个方向突围。

其中北路军由中央军区司令李先念带领,包括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干部旅、2纵第13旅、第15旅45团、第359旅共计10000多人。

最初由于敌人的穷追猛打,北路军突围部队始终被敌人死死咬住,见没有甩开敌人的可能,李先念临时决定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从左右两翼,分头突围。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2)

图2 近代军事家——李先念

左翼部队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在突围过程中,为了避免我党高级干部的损失,陈少敏等人不得不化妆成平民自行撤退。

经历了大大小小十余场恶战,终于在8月2日突破了包围圈,在陕西南部与一支游击队成功会合。

左翼部队在经历了层层围堵之下,仍然不能摆脱敌人的追击,于是便配合陕南地区的游击队与敌军展开了周旋。

负责后卫阻击的第13旅39团在作战,为了掩护兄弟部队英勇奋战,其中2营全军覆没,1营和3营即使最终与部队归建,但也损失惨重。

右翼部队由王震率领。情况远比左翼部队要糟糕,经过多次恶战,7月27日部队仍然无法冲破包围圈。

为了日后有能力重建部队,王震急忙命令所管辖的干部旅就地解散,全部换上平民的衣服自行转移,如果实在不能转移就与当地的老百姓商量,暂居于百姓家中。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3)

图3 中原突围过程中,我军正在急行军

王震率领部队经过几番血战,终于在8月29日突出了包围,到达了陕甘宁根据地。

北路军在突围中浴血奋战,好多战士为了给战友争取撤退时间,不惜用肉体阻挡敌人的卡车、装甲车等。

整个北路军由突围时候的10000多人减少到了6000多人。

南路军由王树生率领,共计9000多人,部队突围到湖北西北地区时,由于无法摆脱敌人的追击,王树生决定将部队就地分散,以武 当山为中心建立鄂西北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

由于部队就地分散,南路军的损失并没有北路军损失大,共有1000多人伤亡,1000多人失散。

于此同时,江汉军区、河南军区也都在努力突围,虽说都有不小损失,但是最终都成功地与李先念、王树生的部队会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纵1旅,旅长为皮定均,在中原突围行动中,皮旅的任务是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4)

图4 皮定均旅长——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不言而喻,皮旅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将会成为整个行动中的弃子,面对国民党军的30万部队,皮旅将会如何处理呢?

皮定均早在1929年便开始跟随红军南征北战,也算是个比较有资历的老革命。经过了抗日战争的洗礼,皮定均逐渐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个治军有方的将军。

当时我军面临的局面非常严峻,面对敌人30万人的围追堵截,必须要有人作出牺牲,才能换取主力部队的撤离。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皮定均的身上,他要用自己手上的7000多人,去对抗敌人30万人,从而掩护5万多主力部队撤离,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迷惑敌人,皮定均命令部队向集结,给敌人一种即将要与其决战的姿态。国民党军果然被吸引。这极大地减轻了主力部队西撤的压力。

皮旅利用地形优势,分段阻击,最终躲进了深山中,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在得到中央的撤退命令后,皮定均率领部队在24天的时间内,急行军1500公里,成功逃脱敌人的追击。

整个行动中,在皮定均的沉着指挥下,皮旅不仅出色地掩护了主力撤退,自身也存活了5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中原突围成功地为我军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我军在日后的反攻打下了基础,因此它也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第二次关键的胜利就是苏中大捷,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成功反击国民党进攻的重要战役。

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了50万大军,对华东解放区发起了进攻,在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的指挥下成功的粉碎了敌人三个月内消灭华中解放军的计划。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5)

图5 华中野战军总司令——粟裕

在7月中旬到8月末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宣泰攻坚战、如南战斗、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战斗、丁林战斗、如黄公路遭遇战、邵伯防御战等七次战斗,并取得了胜利,所以苏中战役又被称为“七战七捷”。

1946年7月13日,华中野战军以15个团,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宣家堡、泰兴的国民党军队发起猛攻。

介于我军在此时战斗中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15日拂晓便已经将两处敌军的主力悉数消灭。粟裕并没有让部队全部撤退,留下了少量部队继续与城内负隅顽抗的残敌周旋,以此迷惑蒋军,让其误以为我军主力还在泰兴。

宣泰战斗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正面迎击蒋军的战斗,也是苏中战役的首战,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歼灭敌军300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我军急需的重型武器。

经历了第一场作战的失败,国民党军仍在苏中地区占据兵力优势。蒋介石急忙派5个师增援泰兴,同时试图对我军主力进行三面包围。

由于敌人的增援部队被粟裕将军在泰兴布下的疑兵迷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退路已经被我军的第1师截断。

第七纵队的主力则在如皋地区与敌人展开了遭遇战,与此同时以第一师为主力阻击向姜堰进发的敌人,以第6师为主力,阻击黄桥方向的敌人。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6)

图6 解放军在皋城附近歼灭敌军

如此一来,国民党军队增援泰兴了主力部队已经被我军包围在了如皋城一带,之后我军的第六师、第一师、第七纵队紧密配合,通过运动战再次将敌人分割包围。

整个过程,我军将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全军连续行军10天,为了保护有生力量,粟裕下令我军在23日撤出如皋城,准备下一次的战斗。

在此次战斗中我军歼灭了国民党军队1万多人,深刻执行解放战争初期,不与敌人争城池,只杀伤有生力量的战略思想。

经过以上战斗,华中的主力部队已经非常疲惫,于是便前往了海安进行休整。为了给主力部队赢得休整时间,第7纵队的两个团,在海安西部和南部进行运动防御。

面对绝对优势的敌军,两个团边打边撤,利用地形阻击敌人。国民党军尽管拥有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但是仍然被我军小股力量袭扰得摸不着头脑。

经过四天的激战,第七纵队不得已撤出了海安,两个负责阻击的团,由于敌我兵力十分悬殊,尽管只拖延了四天,但是这对于主力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

最重要的是,海安战斗我军仅仅以200人的代价就就歼灭的敌军3000多人,不得不佩服粟裕将军的战术指挥素养。

由于华野主力放弃了海安重镇,国民党军误认为共军正在败退,于是分兵对泰州、海安、李堡一线进行清剿,意图歼灭我军残余力量。

显然国民党错误地判断了局势,表面上我军在不断撤退,国民党步步紧逼,但是经过数次战斗我军并没有太大的伤亡。

国民党的分兵行动正中我军下怀,此时的华野主力已经休整完毕,此时此刻正是歼灭敌人分散兵力的绝佳机会,歼灭战就先从李堡开始。

8月10日华野第一师悄悄到达李堡附近,傍晚侦察兵发现李堡的守军正在换防,趁敌人没有完成换防,第一师果断出击,打了李堡的国民党军105旅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敌军也开始派兵增援李堡,但是负责增援的国民党整编21师第7旅并不知道李堡的守军败得那么快,还指望能与李堡守军前后夹击我军。

这个计划不仅没有得逞,国民党第7旅也逐渐走向了我军早已设计好的包围圈。李堡战斗仅仅经历30个小时,就造成了国民党军3000余人伤亡,并俘虏105旅旅长金亚安,新7旅副旅长田云。

经过了李堡战斗,我军士气大增,为了进一步歼灭国民党军队,华野主力经过休整后,8月17日继续南下,发起了丁林战斗。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7)

图7 粟裕在前线观察地形

战斗围绕丁堰和林梓展开,通过攻克这两座城市,来阻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丁堰和林梓的守军基本都是国民党的交警大队,说白了就不是正规军。自然面对这些杂牌军,我军毫无压力地拿下了这两座城市。

本来是想和之前一样,来个围点打援,没想到交警大队迅速溃逃,因此我军歼敌3500多人,但是缴获了城中大量的武器装备。从此我军截断了通如公路,西进的通道被打开。

整个苏中战役中,最强大的对手要数李默庵的国民党整编第25师。在邵伯附近25师与华野第10纵队遭遇,双方马上展开血战,各有不小损失。

但是25师由于考虑到我军迂回战术十分高超,加上自己的友军还没有赶到,只好暂时撤退。这次战斗我军以伤亡1000人的代价,歼敌2000人。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对手是25师这样强悍的对手,这已经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如黄路战斗是苏中战役的最后一次战斗,也是一场大胜仗。在此战中,我军伤亡3500多人,消灭敌人5000余人,俘虏12000余人。

同时缴获了轻重机枪500挺,火炮40门,至此苏中战役结束。

苏中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仅仅以3.3万人的兵力,对抗国民党李默庵的12万人,最终消灭敌军5万余人,可以说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大胜利。

粟裕在战役中果断出击,积极发挥着我军运动战的优势,对优势的敌军各个击破,在战术方面堪称完美。

当然苏中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全体解放军的顽强斗争,在面对种种劣势的时候他们没有消极应对,反而多次主动出击,这赢得了一定的先机。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8)

图8 苏中战役示意图

定陶战役

定陶战役是我军在鲁西南定陶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运动战。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利之后,再次集结了30万人的兵力,分5路直逼鲁西南地区,企图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我军在冀鲁豫地区的5万余人。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9)

图9 定陶战役示意图

我军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采取了诱敌深入,节节阻击的策略。1946年9月2日战斗打响,尽管敌人清一色美式装备,又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由于各个部分配合得不够紧密,致使战线拉的过长。

尤其是敌第3师,孤军深入,其他部队面对我军的阻击,没能及时跟上第3师的步伐。刘伯承、邓小平为了继续诱敌深入,下令部队假装溃逃,并通过小分队的形式不断的骚扰敌人。第3师果然上当。

在被引诱至天爷庙、大杨湖地区后,敌军的第3师已经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第3师师长赵锡田以为自己的部队凭借装备能够坚守住阵地。

然而友军并没有及时赶来,第3师反而被我军从各个防御薄弱的方向突击,最终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企图逃离我军包围圈。

但是在运动中,仍然被我军全部歼灭,师长赵锡田被俘。在阻击其他部队增援的时候,我军也极大的杀伤了对手。

第3师被全歼之后,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纷纷向考城、兰封方向逃窜,我军趁势勇猛追击,战斗经历了5天,定陶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

此战中,我军歼敌1.7万人,俘敌1.2万人,同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打破了敌军的围歼计划。

定陶战役,极大的提升了我军的士气,挫伤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扭转被动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定陶战役,我军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敌人的大批部队,积累了作战经验。在战斗中,国民党军队执行力差,各个部队配合不默契等缺点暴露无遗。

经过这三个重大的胜利,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我军倾斜,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解放战争胜利的三大原因(解放战争的三个胜利)(10)

图10 定陶战役中,我军缴获的国民党轻型坦克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胸有成竹的说:“距离全国解放不远啦。”

接下来的三年里,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最终蒋介石政府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逃到了台湾。至此,腐败无能的蒋介石政府终于结束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尽管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面对敌人所有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并没有任何抱怨,通过顽强的斗志,巧妙的战术,逐渐化解了敌人的优势,作为晚辈,一定要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