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作者在莫斯科
新圣女公墓大门
2015年12月15日我参观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公墓坐落在莫斯科西南部,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始建于16世纪。
公墓大门在繁忙的路旁
新圣女修道院不仅仅是一座公墓,还是一座文化遗产,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来访莫斯科的必游景点。
卓娅墓碑(傍晚拍攝)
参观过新圣女公墓,对我影响特别深刻的是卓娅墓碑,我是读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书长大的,从小就非常敬佩卓娅。二次世界大战时年仅17岁的卓娅被德军俘虏,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被绞死英雄就义。这墓碑上的雕像就是当时卓娅临刑时的表情与姿势,挺胸昂头,双脚欲飞,视死如归,令人震撼。
果戈里墓地
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的墓地,20世纪30年代,一些文化名人的墓葬被迁移到这里,在这次迁移过程中,一个惊人的秘密被发现,人们打开果戈里的棺材后,惊讶地发现他的头颅骨居然不翼而飞。果戈里只活了34岁就去世了,他写的《死魂灵》《钦差大臣》等文学作品,荟至人口,这使他成为当时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人们隆重安葬了他,并给他修了墓碑,当时一个极其崇拜他的著名戏剧家,巴赫鲁中说服了看守墓地的修士,将果戈里的头骨挖了出来,藏在家中视为珍宝。当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巴赫鲁中只得将果戈里的头骨交了出来,果戈里的家人,托人将头骨送到果戈里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时,委托人在火车过隧道时却突然失踪,同时果戈里的头骨也一起消失,成了历史之迷。如今迁到新圣女公墓的果戈里大师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头颅。
契诃夫
还好在果戈里墓地旁,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契诃夫墓地,与果戈里作伴。契诃夫的《变色龙》《套中人》两部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重要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激励我们要珍惜生活,要知足常乐。见到这些大师的墓碑,是我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对自己思想的一次升华。
赫鲁晓夫墓碑
最有意思的是赫鲁晓夫的墓碑,高3米,宽2米,黑白分明,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由黑白花岗石组成的几何形图中间。据说赫鲁晓夫家人当时请苏联最著名的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赫鲁晓夫雕塑一尊塑像,有趣的是,赫鲁晓夫生前曾公开批判过雕塑家,是个对头。家人说赫鲁晓夫的遗愿,雕塑家不计前嫌大度地答应了。但苏联当局对雕塑家出了一个难题,要求墓碑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性,不过度宣扬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雕塑家也提了一个条件,任何人不得干预我的设计,作品完成后不准改动。
黑白分明各占50%
涅伊兹维斯内在规定期内完成了塑像,墓碑塑像黑白分明,个性突出,更有意思的是黑白两色相交的花岗石面积,看上去黑的比白的多一些,可经过精确测量,白黑两石的实际面积真好各占50%,保持平等,保持中性,了不起啊!不愧为是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新圣女公墓内还有许许多多墓碑,有政治家、艺术家、革命将军、战争英雄、名人等等,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墓园文化。看着这些艺术与灵魂巧妙结合的墓碑,倾听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感叹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