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

西巷村,

一个苏州太湖边的小村落,

经过台湾文创青年的文艺范包装改造,

变成了又一创意乡村的建设典范。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的西巷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杨湾村的自然村落之一,村民只有211人。这里也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出去工作,上了年纪的留在村里,多以种植茶果和养殖大闸蟹为生。围墙隔起一户户宽敞的大房子,房屋闲置问题非常突出。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来自台湾的文创青年来这里进行“乡村改造”,把台湾‘乡村改造’的文创理念带到大陆,借鉴台湾民宿的经验,在主体建筑不改动的前提下,挖掘当地的特色,并找出适合进行包装的文化创意点。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3)

如今,行走在这个小村庄,小路边的石头、民房的石墙上...这里处处藏着青蛙,处处能感受到乡土气息和文艺范儿的碰撞。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4)

△公告亭背后的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5)

△路边的学霸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6)

△破旧的墙头冒出来的青蛙宝宝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7)

△池塘边王者风的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8)

△石头上的青蛙彩绘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9)

△民房墙壁上的彩绘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0)

△墙壁上的怪异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1)

△小树林里的青蛙玩偶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2)

△飞檐走壁的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3)

△晒太阳的青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4)

△充满了拟人化的温情标语和提示

为什么以“青蛙”作为西巷村的“代言人”?

去年夏天,台湾的生态保育专家、两栖类保育志工对西巷村进行了第一轮生态调研,惊喜地发现,西巷村的青蛙资源特别丰富,泽蛙、虎皮蛙等,足足有61种,特别是在台湾属于一级保护动物的金线蛙,在西巷村却遍地都是。

正是这次生态调研,给了当地人启发,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把西巷村打造成一个质朴乡情与文艺范叠加的两栖小镇,青蛙是这里的“代言人”。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5)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6)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7)

西巷村希望通过民宿项目吸引更多的本地年轻人留下来,避免农村人口的流失,也让当地文化得以传承。文化留得住,才能牵住人们的思念,才能留住江南水乡特有的乡愁。

于是,村里邀请了台湾的文投创作团队,将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改造成主题民宿,村里房前屋后都是青蛙涂鸦雕塑。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8)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19)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0)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1)

△厕所的标识都融入了青蛙的元素

苏式民居与个性涂鸦结合,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只有假的青蛙吗?不,这里真的是青蛙村。

这里能听到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蛙叫声,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青蛙王国;这里的青蛙最爱碧螺春。有了青蛙的守护,碧螺春也更显芬芳。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2)

△在台湾被列为保育类的金线蛙

就从这片蛙声开始,赋予西巷村全新的思路。青蛙乐园、文化集市、果品采摘园以及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体验,自行车公园、主题咖啡屋等陆续建立起来,给那些渴望在城乡之间享受两栖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重返乡村、慢读生活的驿站。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3)

△主题咖啡馆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4)

△随处可见的青蛙元素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5)

△咖啡厅内的青蛙板凳

最美青蛙村吸引了很多文青或伪文青驻足停留。虽然知道的人很少,很多文艺青年已经慕名而来,这样的村庄你一定也想要。

解决产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这个靠青蛙盘活的空心村)(26)

做农业除了需要持之以恒的心态,更需要学习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很多人都说台湾文创做得好,但往往走马观花一圈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类似西巷村这样的,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学为己用”,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改造成文青的旅游胜地。


来源:[中农富通城乡规划] 公众号

作者: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