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点我

野蜂飞舞什么乐器演奏最形象(为什么一斗琴就用野蜂飞舞)(1)

马克西姆

斗琴场景使用《野蜂飞舞》,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它虽然用不到最高超的技巧,却能让观众喜欢上演奏的人。

我们看到的斗琴,绝大多数是电影中的场景。而电影观众群体中,能够流畅演奏《野蜂飞舞》的,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当钢琴家暴风骤雨般演奏完《野蜂飞舞》时,观众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就算自己瞎弹也达不到钢琴家的手速,偏偏这首曲子还颇有些趣味,于是“哇,好厉害!”的感觉油然而生,进而对钢琴家也产生钦佩之情。

《野蜂飞舞》在电影片段中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确实只是“看上去很厉害”,可比起“看上去不厉害实际难到突破天际”的曲子,更能达到目的。

讲到这里,这个问题也回答完了,不过我还想再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

人们总是将技巧与艺术这两个概念混淆。

先看技巧是什么。

对于外行人而言,最容易感知的,就是所谓“弹得快、唱得高、画得像”这些外在技巧观赏这些技巧完全不用费心费力,看到或是听到马上就能明白,这样的作品也最容易赚吆喝,随便一Show一定有人感叹“哇,好厉害!”。

还有一种技巧比较内敛,外行人很难觉察,比如学管乐的朋友都知道,比起吹得快,把一个长音吹的宛转悠扬、百转千回反而更难;再比如,相声,虽然就是说话,但好的相声演员能把每个字儿说的珠圆玉润,听者觉得本该如此,可是对于表演者,想要做到这点可是要下苦工。

无论哪种技巧,都无法一朝一夕习得,超凡绝伦的演奏技巧绝对值得欣赏者钦佩。对于演奏者来说,为了赢得他人的喝彩,过分表现技巧就有问题了,我们有一个专门形容这种现象的词语,叫做“卖弄”。

斗琴,就是在卖弄技巧。

既然是斗,就一定要分出个胜负,评判胜负的标准,是观众的喝彩。在这种情况下,钢琴家想要赢,最合理的方法是找到那个最容易被人看到的客观指标,那就是“快”了。

在《海上钢琴师》中,这个困境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1900应对黑人钢琴家Jelly的挑战,第一段音乐弹的是《平安夜》,第二段音乐是重复 Jelly 的演奏。这两段曲子看似平常,但都加入了1900自己的理解和改编,超脱于原作,却不容易被听众感知。

听众们一片嘘声,1900也并不在乎他们的评价,他为自己演奏音乐,这与听众无关

可是决定胜负却的是第三段演奏,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快。这次1900赢得了满堂彩,可是再看他的表情,虽然赢得了胜利,脸上却挂着一副吃了苍蝇的样子。

野蜂飞舞什么乐器演奏最形象(为什么一斗琴就用野蜂飞舞)(2)

这段演奏很快,快到手都出了重影,快到可以用钢琴弦点烟,快到听众们愣在当场忘记喝彩,可是快是快了,音乐在哪儿呢?

演奏乐器,并不是照着谱子在把音符按完就行,如果仅局限于这个层面,自动机械或是机器人,比人的表现更加出色,保证又准又快,

会熟练的演奏乐器,只是掌握了一门技术,音乐家通过这种技术传达的那些“人的部分”,才是艺术。

对创作者和演奏者来说,这需要他们从艺术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创作和演绎,而不是完全迎合大众的口味。

从欣赏者的角度,欣赏艺术,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用心才能真正体会和感悟。艺术作品通常不是面向大众的,它挑剔欣赏者,需要知音

举个例子,喝酒,一口闷下去是喝,一观二嗅三尝也是喝。

前一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食用酒精兑水加色素,只要度数够高,热热闹闹的推杯换盏后,有微醺的感觉,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种情况下,才真正需要好酒,品种产区年份一样也马虎不得,就算如此,好酒与好酒之间的细微差别,也不是人人能感知的,更没必要要求所有人都能有品味的能力,一来不可能,二来佳酿被一口一口囫囵吞掉,岂不可惜?

所以根本不必纠结为什么一斗琴就用《野蜂飞舞》,电影本来就是大众文化,电影观众更非个个都是钟子期,在其中来段高山流水反而并不合适。

再往深了讨论,斗琴这样的场景,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音乐家在音乐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也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歧。

帕格尼尼、李斯特这两位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各自在自己的乐器领域登峰造极。这二位既是演奏家,也都能作曲,然而他们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仅限于自己的乐器领域,所以难免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作曲的目的,是为了写出“只有我行但别人都不行”的曲子,还是为了写出“打动人心,震撼心灵”的音乐?

《Perpetuum mobile, Op. 11》--帕格尼尼

野蜂飞舞什么乐器演奏最形象(为什么一斗琴就用野蜂飞舞)(3)

帕格尼尼

《12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S.139:No.5 Feux follets (Allegretto)》--李斯特

野蜂飞舞什么乐器演奏最形象(为什么一斗琴就用野蜂飞舞)(4)

李斯特

这两位作曲家在当时也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你可以问问这些粉丝,他们喜爱的究竟是音乐家的音乐,还是音乐家本人呢?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围观斗琴,《野蜂飞舞》非常合适,也非常应景。

如果我们想要欣赏音乐,就需要知道,音乐不光是婉转悠扬的音符,雷霆万钧的合奏,它也存在于高潮过后那瞬间沉默;它可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浮光掠影的几个意象,却饱含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它也可以是那一碗黯然销魂饭,平淡简单,许多人不屑食之,如果你真正懂得它背后的故事,只需一口,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