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弋导读】/daodu

朋友,你知道内江市中区工商街吗?你了解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曾有的热闹与繁荣吗?

连莉女士曾居住工商街多年,对这条街感情很深。此文中,她移步换景,字字含情,将那时工商街居民的生活情状和独特的商业繁华尽抒笔端,如品佳肴,如数家珍。一条街就是一个小社会,美食飘香、服装琳琅、茶楼歌厅、行人熙攘,还有菜市小贩,学校医院⋯⋯繁华热闹中,演绎着从商者的命运起落,城市文化的继往开来。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现代版的内江风味的"清明上河图"。

读者朋友,读罢此文,你一定会嗅闻到浓浓的烟火味,领略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工商街特有的时代风貌,触感到潜藏于心的那一缕乡愁。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1)

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

连 莉

四方块一带是市中区的繁华商圈,而工商街又是其中最热闹的所在。自西向东延伸至朝阳巷的箭道街以及与之交叉并南北发散的三八街、中心巷等共同组成了俗称意义上的工商街,宽不过20米,长不过600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为了甜城大地的时尚风向标,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昌盛、世事变迁,在岁月的长河里独放异彩。

那时的街道还不是水泥路面,由六边形的石块像蜂巢一样拼接铺满,难免不平整,遇到雨天一不小心踩偏,溅得一脚泥水,但这丝毫不影响工商街的热闹。

紧跟港台流行风是工商街的强力诱惑。商贩们不辞辛劳连夜乘汽车、火车从成都、广州等地发货,无论时装、西服、休闲装、化妆品、饰品、鞋包还是儿童服饰都是最新款式,适时满足大众的需要,价格适中切合消费实际。高腰夹克和萝卜裤是当年最时髦的款式,满大街的年轻人都流行这样穿。有几家卖旧洋货的商店,收集日韩港台等地七八成新的旧衣稍作消毒、熨烫,以其材质优、做工好、款式经典也能卖个好价钱。与此相补充,一些传统服装店同样生意不错。“丁氏旗袍店”的女老板挽着高高的发髻,穿着金丝绒旗袍,人美话甜、雍容华贵,量身定做的旗袍很受消费者亲睐。店里帮工的婆婆特别会做盘扣,精美考究、式样繁多,有菊花扣、金鱼扣、琵琶扣、波浪扣等,为服饰增色不少,吸引了不少顾客。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2)

除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讲价声,拥挤和喧嚣强化了工商街的热闹。小摊贩总是想方设法扩大摆货面积,在不到两平米的铁架摊上横着竖着绑上竹竿挂上货品伸出老远,挤占着原本就狭窄的街道。人们倘若只顾逛街不看路很容易撞到竹竿碰落货品,引发一番争吵。

街头有家妇幼保健院,入院出院、人来车往,让小小的街道更显拥挤。有小孩子生病住院,哭闹着不愿输液,家长想出好办法,由妈妈抱着孩子、爸爸举着输液杆徜徉街头看热闹。一家人指点着琳琅满目的货品,小孩子也不哭了,成为工商街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入夜了,工商街依然热闹,街口霓虹闪耀的“夜沙龙”放着邓丽君、“四大天王”的流行歌曲,三八街北端的“金霞宫”歌舞厅金碧辉煌,爱好跳舞的人们兴致正高。“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歌者深情款款倾诉着柔情而不愿歇息。

民以食为天,工商街的热闹离不了特色美食的捧场。面店、甜品店、凉菜摊多得不可胜数,正宗的内江味道,品种繁多,用料考究,生意爆好。有的中午才摆摊,一直要忙到凌晨1点过。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3)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4)

“华华小吃”以凉拌水粉、绿豆沙最为有名,还别出心裁地开发出肉汤元。“幺姑拌菜”的夫妻肺片、凉拌三丝特色突出,花椒、海椒、芝麻、花生、麻油、葱花、蒜姜泥,各类佐料混合一起又香又麻又辣。“刘三姐串串香”的脑花、火锅粉火候掌控恰到好处,尤其是脑花沾到干碟吃,鲜香鲜嫩、辣嘴不辣喉。“红烧牛肉馆”将牛肉切成小块烧煮,口感柔软,配上汤汁与香菜一嚼,味蕾舒爽、美味无穷,该店的豆花、爆炒猪肝也是必点的菜品。

每到放学,六小门口的“李记锅盔王”生意特别好,在“噼噼啪啪”的摔打与和面声中不知不觉就围上了一大群小学生,伸长了脖子等待锅盔出炉。锅盔有着酥松的外皮,轻轻一咬脆香化渣,鲜肉的香气扑鼻而来,若是红糖味的,咬一口就糖浆爆出、满嘴余香。觉得不过瘾的话,还可以要双臊的,放两份馅料味道简直不摆了。多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远赴他乡就业生活,而六小门口的锅盔已成为乡愁的一部分,每次返乡路过工商街,必是要去品味一番的。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5)

工商街不但热闹也很宜居,百业兴旺、生活便利。小小的街区内设有两家幼儿园、两家小学校,每天上学、放学,家长的叮嘱声、孩童的嘻笑追逐让工商街充满生机,那些牵着的小小的手,也在期盼中一天天地长大。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6)

二幼门口有位卖棉花糖的老头,穿着白布围裙、蓝布衫,头发花白、面容慈祥,专等放学时机出现。只见他用脚踩着机器,眼看着糖粒旋转着像春蚕吐丝一样变成游丝再聚成云团,用竹签轻轻挑出挽成一朵白云,直接递给刚出园门的小朋友,生意没有做不成功的。

三八街以南是新民巷菜市场,蔬菜瓜果、肉蛋鱼禽无一不丰,草药摊、日杂用品店、弹棉絮的铺子等居家过日子所需要的都有。三八街与东坝街相交处有一位代人写书信的老人,穿着陈旧而洁净的中山装,戴着缠着白胶布的眼镜,一张小圆桌、两张小凳子、几份纸笔就是全部行当,却成就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许多人从乡下专程而来,翻山路、过浮桥,请他给在外的亲人写信,老人必字斟句酌、提笔审慎。

工商街片区素来即为文化传承之地,在清光绪三十一年版、民国十四年修改本的《内江县志》中,就有关于箭道街(工商街)的记载,百年来出过不少名人才子。工商街与朝阳巷交界处有一家“朝阳茶馆”,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堪称大师齐聚的“文物保护场所”,因为以著名书法家余农治为代表的内江的几位文化界泰斗定期聚会于此。老友们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品茗畅谈——回忆甜城往事、拾遗桑梓旧闻,自是意趣盎然。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7)

若有身体不适,在工商街也很方便治疗,中西医诊所都有。三八街以北有一家中药铺,坐堂的是一位李姓老中医,但见他二指一搭病人手腕,微闭眼睛细细切脉,半天不言语,若遇小儿还要指推虎口以求诊脉精准。这样的诊病方式费时很长,据说半天只能看8个号,排在后面的病人求医心切,送他一个外号“李啰嗦”。但他同时还有一个雅称“李小包”,无论多重的病,他的处方药品都不会太多,由其徒弟照方抓药之后就是一小包,而往往药到病除。

嫌中医慢,工商街有家西医“建中诊所”,老板原是一名校医,打针拿药提供全科服务。他为人豪爽爱开玩笑,愁眉不展的病人来了也会受到好的情绪感染。其女儿在国外学习音乐,诊所丰厚的收益大多用于此,而自己却省吃俭用,天下父母莫不皆同此心。

工商街以贩卖服饰为主,也催生了改衣、缝补行当。六小门口的“小刘缝纫店”门口窄得只能过一个人,里面不过6平方米左右,被改造为上下两层,除了缝纫设备外,小型电视机、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阁楼上还可以睡觉,精打细算至极。女老板的缝补手艺十分精湛,往往用眼睛一瞄就能知道尺寸大小,很值得信赖。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对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早晚时分还会到沱江河中游泳,舒缓疲劳、保持体型。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8)

另一个缝补摊在街道的拐角处,由一位家住郊区的年轻母亲张罗着。早晨不到八点她就到了,先送女儿到六小上学,然后从邻近的店铺里挑出沉重的担子,有缝纫机、布料、配饰等满满两箩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中午,女儿放学,母女俩打开保温筒一起吃午餐,母亲殷殷关怀把好吃的夹给女儿。下午,女儿放了学就在母亲的摊子上写作业,等待黄昏时收摊一起牵手回家。女儿蹦蹦跳跳一路欢声笑语,路灯将母女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就是为了女儿得到优质的教育,而母爱的陪伴更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富嘉”理发店的女老板也深知此道,既擅长周到地招呼客人、麻利地洗剪吹烫,又懂得适时对儿子进行鼓励教育。她的儿子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多才多艺,担任了六小少先队大队长,每每聊及此,她都会无比欣慰。

有的人以童年温暖一生,而有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做火锅的小强就没有如此幸运。他是孤独中长大的留守儿童,发誓要挣大钱。来到繁华的工商街开起火锅店,味道正宗、收费合理,一时人来客往、生意兴隆。可是,为了快速发财,他不慎加入了赌博的行列,于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在一个深夜,他欠下大笔赌债,不得不将联排的卷帘门一关而不知所踪。后来,据说有人在外地见过他,仍然做着火锅生意,这一次稳扎稳打还攒下资产购买了门面。知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创业者要的就是这份倔强。时空在变迁,工商街的奋斗精神不会变。

如今,新时代的来临丰富了商品的来源和种类,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随着城市的改造,工商街撤除了摊位只保留了门面,街道也划成了停车位,一个整洁、清爽的街区呈现在眼前。经过岁月的沉淀,工商街没有以前热闹了,但它承载过一代人的梦想,孕育出了一大批勤劳致富的劳动者,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脊梁、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最为宝贵的是工商街浓烈的市井烟火气,昭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凡人生的珍惜,这是我们温暖的记忆,令人难忘。

优美的商业街在哪(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工商街)(9)

作者简介】连莉,女,1971年生,1992年参加工作,市作协会员。好读书不求甚解,偶写作喜字斟句酌。现供职于内江市政协。

文章来源:内江文友部落

主编丨二毛 副主编丨未弋

本期编审丨光武 配图丨先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