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汉人要做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总揽大权的是满人,满人入关之后是歧视汉人的。如果说,一个汉人能够做到军机大臣的职位,还能得到皇帝的赞赏,那可就不得了了。在满清史上这样的人虽然凤毛麟角,但还是存在的。

于敏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深受乾隆喜爱,还当上了首席军机大臣。

满清后汉人为什么不抵抗(大部分满人不会说)(1)

一般情况下,汉人大臣在满洲贵族的朝廷当中为了生存都不得不低三下四,只有这样才能不成为满人朝臣攻击的目标,最终有幸得到皇帝赏识。但是,于敏中却另辟蹊径,没有这样阿谀奉承。要知道,乾隆可是清朝皇帝当中最喜欢别人奉承的皇帝了,自封为千古一帝,于敏中这样做是反其道而行之啊,那么,他又怎么能够得到乾隆的青睐呢?

于敏中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长大,自然在学业上是大有所成的,在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就考中了举人。在乾隆二年,年轻的于敏中更是在会试当中夺得了进士第一名,被乾隆钦点进了翰林院当职。按照清朝的规矩,在翰林院待得差不多了的人就会被派到地方去任职,任职的官位也不会太大。

但是,没想到的是,于敏中整整在翰林院做了七年才离开,并且,在这几年于敏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多次嘉奖。

而于敏中迟迟没有被大清辞退是因为当时的满人已经被汉人同化,很多的满人都认识汉语而不认识满语了。特别是一些王公大臣、满族的贵族人士沉迷于汉文化无法自拔,连正正经经地写几个满族文字都无法做到了。乾隆一看到这现象,心里就焦灼呀,这民族语言不能丢。于是,立即下令,满族的八旗子弟必须给我去参加八旗科考。

满清后汉人为什么不抵抗(大部分满人不会说)(2)

咱们都知道这中国历史上出过的考试名目繁多,但是,都是考察儒教经典的,那么,这八旗科考又是怎么回事呢?

八旗科考自然是满族人自己的考试,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会满语,能书写满语,这算是乾隆为了保留民族火种的一个无奈之举吧。最重要的是,八旗子弟如果过不了这关,那你家的产业就不予世袭。

为了强化满文,乾隆又要求在翰林院供职的汉臣也要学习满文。还是和八旗子弟一样,你过不了关那就无法在翰林院效力了,甚至,乾隆想:你过不了关就是对我不忠诚了,你们的脑子不是能够像芥子纳须弥一样装万卷书嘛,你连满语都学不会那就是故意的了。

满清后汉人为什么不抵抗(大部分满人不会说)(3)

然而,于敏中恰恰就很好地学习并掌握了满文,乾隆皇帝就对他特别的喜欢,认为他是所有汉臣中效忠自己的典范,满清子弟都要向他学习。但即便如此,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事不是于敏中一个人做得好,那么,他又是怎么让乾隆对他一直青眼有加的呢?

于敏中很会拍马屁,并且,能够每次都拍到点上。

在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做了户部侍郎后,就被派到了军机处。他的职务就是负责随时随地记录皇帝的诗文等。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个灵感很强的人,一生当中写了上万首诗,这相当于《全唐诗》当中两千多个作者写诗的总和了。因此,乾隆皇帝写诗就像他每天说话一样——多。

满清后汉人为什么不抵抗(大部分满人不会说)(4)

有天清晨起来,乾隆就跑去逛御花园,心情不错这灵感就来了,诗也就应运而生了,一口气作了七首诗兼两篇口头作文。乾隆也没记下来,反正是有感而发。但是,让乾隆皇帝没想到的是,当晚于敏中就把自己在御花园作的诗交上来了。乾隆也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确实是一字不差。

自此之后,乾隆就越来越宠信于敏中,再后来乾隆就将于敏中擢升为了首席军机大臣。

没过多久,乾隆诏于敏中进宫,闲聊时乾隆又来了诗兴,又开始作诗了。而当时负责记录的是梁瑶峰,于敏中看见梁瑶峰没有任何动作就给他使眼色。没想到这梁瑶峰倒真是个呆子,不明白他的意思。后来,乾隆问梁瑶峰要当天诗词的记录他自然是没有的。

满清后汉人为什么不抵抗(大部分满人不会说)(5)

这个时候梁瑶峰才开始害怕,知道自己工作上的疏忽,于敏中却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把当天乾隆皇帝作的诗写下来了,并交给梁瑶峰拿去完成任务了。而这件事乾隆也知道了是于敏中在暗中帮忙,之后对他就更加赏识了。乾隆四十四年,于敏中病喘卧床,乾隆帝随遣御医视治。并且,在其病重期间,谕内务大臣和珅伴帝驾亲临探视,赠送人参二支,赐其七律一首。

同年十二月初八,于敏中因病逝世,享年66岁。但是,在《清史稿》里面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他最终没能善终自杀而亡。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大清权臣——于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