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知道自己该走哪一条路?西去路遥遥、西去水迢迢。

从1571年封贡通市开始,山西大批人就走上了漫漫的走西口之路,走西口走出了清王朝建都伊始的八大皇商,他们全是山西最早在蒙古经营商贸的生意人,到了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部葛尔丹,途径河口、保德、府谷、神木、榆林查访民情,探得长城外土地肥沃、草肥水美、无人居住,可移民。于是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移民开始了一直到民国没有间断,由此历史上给这些自发的移民大军冠以“走西口”的称谓,过了杀虎口往西就到了包头,呼和浩特一带、往东就到了张家口一带,大批走西口的商贩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成就晋商伟业。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全场(走西口血泪斑斑)(1)

其间“大盛魁”、“祥泰隆”、“复盛公”、“大德玉”等等不一而足成为其间的佼佼者。但是,同时有许多是其间打短工与长途贩运生意的“雁行客”,也有营谋开垦的丁壮,还有一些为逃避兵役和官司的社会闲杂,后来逐渐发展为携家带眷永久性的移民定居,走西口没有坚毅的耐力是难以翻越高山大河、荒漠无人之地到达水肥草美的草原的,于是走西口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路有白骨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走西口也是一部民族大移民的血泪历史,并且漫长达500年之久。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全场(走西口血泪斑斑)(2)

清代以来有一句谚语说:“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所谓嘴揪起,也就是饿肚子。此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归化(呼和浩特)为商贾辐辏之地,对于山西经济的影响极大。即使本省发生大旱,对于当地社会并无太大的影响,如果归化一带发生灾荒,这些地方的民众就只能忍饥挨饿了,可见走西口对于山西人而言的依存度很高。其间,为了走西口的人们抒发内心郁结,边走边唱,一唱一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曲目与民歌。

走西口带给蒙古的除了大批无人区成为良田沃土、集市变作城镇都市外,就是整个文化的大交流了。著名的蛮汉调(又称蒙汉调或漫瀚调),就是蒙汉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在此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广泛流传于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全场(走西口血泪斑斑)(3)

二人台起源于有“民歌之海”美称的山西河曲。河曲明代就有“户看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场景。河曲二人台在表演角色上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演绎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曲调委婉流畅。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特别是一曲委婉哀怨、荡气回肠的《走西口》使举国上下、让“二人台”远近闻名 。

23日晚在包头南海公园酒店,包头晋商宴请远道而来的晋籍老乡一行,有幸听到了河曲二人台“走西口”。一旦一丑两位演员把“玉莲”和“太春”演绎的惟妙惟肖,河曲土话对答让听众回味悠长。

太春唱

咸丰整五年

山西遭年限

有钱的粮满仓

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

二姑舅捎来一封信

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我有心走口外

恐怕玉莲不依从

玉莲

我走呀

我走咧

我走哇

太春一步三回头要走西口,玉莲在那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太春不放心又回来安慰玉莲。整个场景把人们带到饥荒不接的历史时期,演绎“走西口”的“太春和玉莲”两位演员特别投入,一唱一和,泪落衣衫,滚滚眼泪让观者无不动容,仿佛亲临难分难舍的情景之间。

玉莲唱

哥哥走西口

小妹妹也难留

止不住伤心泪

一道道往下流

正月里娶过门

二月里西口外行

早知道你走西口

不如咱们二人不成亲

娇弱多情的玉莲站在那里,弱柳如风吹一般边唱边哭,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忍离去,太春为了生计,狠下心来与娇妻告别,漫漫长路等着的吉凶未卜与现实的压迫苦难让现代人理解了“走西口”路上的爱恨情仇与活着的艰难。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全场(走西口血泪斑斑)(4)

清晚期二人台表演

整个《走西口》唱腔曲调悠扬、激越、高亢、婉转、动人。一曲《走西口》道不尽的人生悲欢离合,唱者动情动性、听者感同身受。整个晚宴一曲《走西口》让来访者品味到了塞外特有的浓郁西口文化氛围。一曲终了,掌声如雷。演员为了调节气氛,更演绎了欢快的《逛县城》、《拉骆驼》等曲目,“二人台”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魅力,给来宾留下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感官享受。这一民族艺苑里的奇葩“二人台”相信观者目睹后无不感慨良久,祝福来源于民众的艺术愈发日久陈香、生机勃发、愈加弥足珍贵、弘扬光大。

不来西口外、难得二人台、各中真滋味、令人难释怀!

请点击关注陆华农,更多晋商故事带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