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一本神魔小说,该书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截教、阐教的斗法过程。因情节曲折离奇,自成书后就热度不减,今人又据此拍出了各种版本的封神榜题材影视剧,成为一代人的童年经典。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许多人才知道了武王伐纣,了解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周灭商之战。

在《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的起因是纣王昏庸无道,残酷嗜杀。西伯侯姬昌因直言敢见触怒了纣王,被纣王囚禁。长子伯邑考只身救父,被纣王杀了做成肉饼让姬昌吃下。姬昌明知其中缘由,依旧面无表情地吃下,这才打消了纣王的疑虑,被放了回去。因为背负着国仇家恨,武王伐纣被描述成了复仇的大英雄,带着手下大军在阐教弟子的帮助下一路通关打怪,最终灭亡了商朝。

武王伐纣的西岐是哪里(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1)

小说的情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真实的历史却大相径庭。关于周灭商之战的具体情节,有两处与史实不符:一是周灭商之战不是周军单挑商军,武王也不是绝对的大男主,只是八百诸侯联军的召集人而已。武王与其他伐纣诸侯不是刘邦与周勃、樊哙一样的从属关系,而是刘邦与英布、彭越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周军在进军途中并没有逐个通关,当时商军的主力在东征淮夷,西边防守空虚。周军是急行军到了牧野,一战而定天下。至于武王伐纣的原因,也并非仅是国仇家恨,而是周人几代领袖谋划百年之久的大业。

周的始祖后稷,为上古农神。后稷与商的始祖契都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的正妃姜原有一次到野外,看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就踩了上去,突然就有了怀孕的感觉,十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个孩子不详,就想把他弃之荒野,结果鸟兽都不伤害他,反而还保护他。姜原觉得这孩子有神灵庇佑,就又抱回来养了,并取名为弃。弃从小就精通农业,长大后被尧委任为农师。舜在位时,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将弃封在邰国,号后稷,别姓姬。

邰国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了解大秦帝国早期历史的朋友应该对这一带比较熟悉。秦国的先祖就是在此地与西戎展开了长期角逐,越打越强,最终一统天下。而在秦人建国的一千多年前,周人也是与戎、狄部落攻伐不断。到了后稷的重孙公刘时,因戎狄侵扰不断,加之自然环境恶化,公刘带领族人迁移到了豳(bīn)。

武王伐纣的西岐是哪里(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2)

周人迁移路线

殷商末年,周人的领袖是后稷的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史记》中记载古公亶父广施仁政,很受民众拥戴,对戎狄的侵扰也以德报怨。戎狄前来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出;戎狄又来索取土地和人口,民众怒不可遏,请求出战。古公亶父却说君主就是要为民众谋取利益,百姓奉我为君与投奔戎狄并没有什么差别,我怎能为了我一人的君位而牺牲百姓呢。于是放弃故土,西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民众们不愿屈从戎狄,纷纷追随而来。

关于这一段史料,或许还有另一种解读:送财物给戎狄就是打不过,被迫给的岁币。西迁也不是仁义的退让,而是古公亶父想暂避锋芒、先保存实力再说。但民众留恋故土,反对西迁。古公亶父只好先动之以情,然后再带头西迁。民众一下子没了主心骨,这才跟随。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古公亶父想出战迎敌,却被国内的主和派或者说是投降派掣肘。无奈之下,古公亶父以退为进,通过退位西迁来树立仁义之名,激起了民众的同情心。这一步棋也可以戳破主和派的阴谋,那些主和派大臣不是要割地赔款吗,让他们自己去签卖国条约去吧,这罪名我不背了。这样一来,主和派大臣要么自己出面承担骂名,投降戎狄。要么闭嘴,咬着牙也要随民众一起背井离乡,追随古公亶父而去。最终到达周原的族人再无主和之言,上下一心要收复故土。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证明古公亶父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西迁不仅凝聚了民心,还示弱于敌,让戎狄放松了警惕。其结果就是周人以空间换取时间,谋求壮大发展。此时商朝在位的国君是武丁之子祖甲,据《竹书纪年》记载,祖甲曾对西戎用兵,具体时间未知,是否对周人的发展产生过影响也不清楚,我们所能知晓的是周人在古公亶父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取代商朝的谋划。

武王伐纣的西岐是哪里(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3)

周太王像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太王就是古公亶父,周武王灭商后,被追谥为周太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后稷的孝子贤孙,实为我们的古公亶父太王,他早在定居岐山之南之时,就开始筹划讨伐昏乱的殷商。可见西迁后古公檀父所想的已经不仅仅是打跑西戎,收复故土,他还要争天下。此时周人刚找了一块新地方开局,正当万事开头难之时。若是一般的君主,能够安居乐业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能够一雪前耻,还于旧都就算是很有抱负的君主了。而古公亶父竟能在困境中就开始布局天下大业,实为周人之幸。但上天似乎是觉得对周人的偏爱还不够,古公亶父的儿子们也异常优秀。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照常理应当是太伯继承大位,但古公亶父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必成大器,能够完成自己的天下大业,就有让季历继任的想法。这事如果是放在商王室,父子兄弟之间必然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古公亶父自是知道这其中的隐患,并没有贸然宣布自己的决定。太伯、仲雍知晓了父亲的难处,就一起跑到了南方。当时的南方还处于落后的部落社会,被中原视为蛮夷。太伯、仲雍到了以后索性断发文身与当地蛮夷相处,在文化上也与周人做了切割,以示自己绝不返回之心。一场继承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于无形。

武王伐纣的西岐是哪里(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4)

季历

季历即位后延续了古公亶父的政策,对内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对外恩威并施,一方面广施仁政招揽其他部族融入,另一方面使用武力征讨其他竞争对手。到商王武乙时,周已经发展成为雄踞西部的强大势力。当时西部还有一个强国旨方,不服商朝,武乙大怒,兴兵征伐。经过多次用兵,商军最终取得胜利。武乙为泄愤,命令军队屠杀当地百姓,侥幸逃过一劫的百姓也都被掳为奴隶。血腥的镇压震撼了西部诸侯,季历认识到商朝依旧实力强大,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出头鸟,就极力与商朝搞好关系。武乙要征伐戎狄,季历就派兵协助,还娶了商朝贵族任氏之女太任为妻室,以示向商朝靠拢。最后,季历直接进京朝见武乙,并献上了大量的贡品。武乙见季历这么顺服,非常满意,就将岐邑正式地封给了季历,因地处周原,定国号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