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初年未安

很多人年少时,都会遇到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而令我们心脏漏跳一拍的原因往往很简单,有时是TA干净的白衬衫,有时是TA不经意的微笑,还有时是TA眼睛里的一缕阳光。

但也有人不曾怦然心动过,不得不说那是一种遗憾,因为TA的一个回眸也许能惊艳你十七岁的夏天,却撩动不了你三十岁的灵魂。那份怦然心动是命运的恩赐,亦是你我的可遇不可求。

电影《怦然心动》,改编自美国文学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由好莱坞名导罗伯·莱纳执导,2010年上映,豆瓣排名TOP24。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1)

故事发生在1957年的夏天,二年级小女孩朱莉对新邻居布莱斯一见钟情,但布莱斯却对朱莉“死缠烂打”式的追求避之不及,二人嫌隙渐生。经过外公的开导,布莱斯逐渐发现看似平凡的朱莉,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想、品质与博学,于是渐渐萌生情感,并最终对她怦然心动。

影片分别以朱莉和布莱斯的视角构成两条叙事线索,进行交替平行叙述,使得原本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在双线视角下引申出诸多分支,同时也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在性格与角色魅力。此外,整部影片以暖色调为主,梧桐树、晚霞、旷野等元素都被笼罩上一层薄薄的阳光,温暖柔和,轻易便触动了观影者的心弦。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2)

除去温暖治愈、一波三折的感情走向,影片还穿插了男女主的家庭教育及交友情况,塑造了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爱发脾气的长辈、爱八卦的朋友、想引起心上人注意的少女,都真实得令人仿佛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

朱莉在见到布莱斯第一眼,就对他怦然心动。她说:“他的眼睛,那双明亮迷人的眼睛吸引了我。”她的热情吓到了布莱斯,可她却偏偏觉得是布莱斯太过腼腆,于是她使尽浑身解数想帮布莱斯正视自己的“感情”,殊不知布莱斯在同学们的哄笑中,更加不喜欢她这个自来熟的邻家女孩了。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3)

就在朱莉为布莱斯的躲避而苦恼时,朱莉父亲的一句话让她对布莱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父亲说:“一幅画不是众多物件简单拼凑而成的。牛只是一头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鲜花,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仅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将它们放到一起,就会产生魔一般的魅力。”

布莱斯眼神明亮,面容英俊,但是他的整体也像部分那般迷人吗?这是整部影片中朱莉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本片想要引导我们思考的核心主题。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4)

诚如聂夷中所言:“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被局部的美好迷惑了眼睛,却忽视了整体的评价,可局部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学识来定义他的人品,也不能根据一件事的侧面就被煽动着喊口号。当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实现了成长。所谓成长,就是一个把眼界不断放宽、思想不断独立的过程,是你我需要用一辈子探索的必修课

朱莉所在的小镇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树,那是朱莉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她喜欢爬到高高的树梢看初日穿透朝霞的壮丽,感受清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可没人能理解朱莉对这棵树的感情,当树要被砍时,朱莉在树上苦苦哀求,但她的同学们却毫无所动,布莱斯也只是在树下犹豫了一会,就上了校车。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5)

朱莉的父亲在劝她下来时说:“是时候了。”朱莉最后看了一眼高大的梧桐树,含泪妥协。我们终将与过去的美好告别,即使它曾那样鲜活地生长在我们的记忆里,当告别来临时,除了对自己说一句“是时候了”,我们别无他法。

朱莉给布莱斯一家送了自家的鸡蛋,但布莱斯的父亲却疑心鸡蛋不卫生,勒令布莱斯退回去。布莱斯怕朱莉伤心,又不知道如何跟她开口,便把蛋都悄悄扔了。他以为这样做两全其美,不料却被朱莉发现。得知实情后的朱莉很生气,同时也对布莱斯很失望,单方面对布莱斯展开冷战。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6)

影片到这里,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布莱斯的外公切特。切特很欣赏朱莉保护梧桐树的勇气和对美好事物的热忱,她让他想起了已故的妻子。切特主动与朱莉交朋友,帮她修整院子,告诉她“整体大于部分”的道理;他也告诫布莱斯要珍惜身边难得的人,说出了《怦然心动》最有深意、流传最广的一段话。

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这段话是布莱斯对朱莉认识的巨大转折点,自此,他开始渴望了解这个“如彩虹般绚丽”的女孩。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7)

布莱斯对自己频繁想起朱莉的行为很不解,便找死党开导自己。死党听说朱莉的叔叔是个智障后,嘲讽朱莉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布莱斯很想反驳他,甚至想揍他——但是他没有。他不习惯自己对朱莉态度的转变,也存了点不想反驳朋友的懦弱。

布莱斯的温吞和朱莉的阳光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第二主题——家庭与性格养成

朱莉的善良、自尊、独立与美好,就像彩虹般炫目夺人,而培养她的家庭也非常温馨、高尚。朱莉的家庭条件不算很好,但是他们一家活得充实而欢愉,温暖的房子里经常传出动人的歌声;为了照顾智障弟弟,朱莉的父母把他送进最好的私人疗养院,对自己的生活却一再将就;朱莉的哥哥们想玩两年音乐再去上学,她的父母也很支持他们的决定。可以说,朱莉的父母对孩子们的尊重,是这个家庭和谐的最主要因素。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8)

而布莱斯的家庭却正好相反。布莱斯家属于中层阶级,父亲冷漠、傲慢,总是喜欢贬损他人标榜自己,固执己见毫不听劝,是一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中年男人。他对外公出言不逊,对孩子积威甚重,几度说出明显带有恶意的玩笑,使家庭关系跌至冰点。

电影拍了两场家庭矛盾,一次是布莱斯家,一次是朱莉家。

布莱斯的父亲和女儿争吵的时候,无法用事实与理论说服她,最后竟恼羞成怒地给了她一耳光。就如同影片中的台词那样,“洛斯奇先生外表温文尔雅,但貌似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把孩子只当成自己树立威望的对象,毫不在乎他们的思想、感受,更无法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若是布莱斯的生命中没有出现朱莉和外公,我想这个笑起来温暖明亮的少年,也会成为像他父亲那般麻木自私的人。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9)

朱莉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当朱莉的母亲抱怨他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并由此引发与父亲的争吵时,朱莉的一滴眼泪就让他们恢复理智,然后轮流向她道歉。他们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独立、有思想的人,理解、尊重并全心爱着孩子们。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一环,云朵和蓝天才能孕育彩虹,专制和暴力只能催生木偶。

当布莱斯终于明白父亲和死党的话都是错的,自己喜欢上朱莉后,朱莉却对布莱斯彻底失望并不再喜欢他了——朱莉听到了布莱斯对死党的附和。朱莉的做法让银幕前的观众看得很解气,人可以失去一切,唯独不应该失去自己。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而不是失掉尊严,一味妥协,低到尘埃、拿自尊换来的爱情,不要也罢。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10)

故事发展到这里,迎来了最后一个高潮。学校举办篮子男孩拍卖会,出价最高的女生可以拍下自己心仪的男生共进午餐。朱莉以为自己已经放下布莱斯了,但当她看到布莱斯西装笔挺地站在台上时,她的心又乱了。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她拍下了布莱斯前面一个男生,而布莱斯以50美元的高价被校花拍下。

午餐时,布莱斯在某种情愫的驱使下,当着全年级同学的面准备亲吻朱莉,却被她推开。朱莉在内心独白里说:“他想要吻我,我的天啊,我这辈子都在等着这个吻呢,但不是这样的吻,不是这样的方式。”朱莉哭着跑回了家,而布莱斯也在与死党决裂后终于明白了自己对朱莉的心:“我确实怦然心动了,彻彻底底的。”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11)

电影已接近尾声,从朱莉的怦然心动开始,到布莱斯的怦然心动结束,男女主角在各自的心路历程中完成了认知的重塑和对爱情的理解,善始善终。心动并不难,只是一瞬间的事,难的是愿意放弃局部的美好去了解整体的全貌,敢于撕破浅薄的迷雾去接近彩虹,永远保存心底的那一份悸动。

关于爱情,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曾经说过:“18岁,我们都老了。”乍一听似乎荒诞不经,但在《怦然心动》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12)

两个单纯可爱的孩子对爱情的追逐,认真却不盲目,全片无处不在的自我反思让很多成年人都汗颜。当代年轻人沉溺于“快餐式爱情”,没有耐心去深入认识一个人,更遑论在自我反省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总是缺少什么就看重什么,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看完这部影片后泪流满面的原因。

影片最后,布莱斯和朱莉一起种下了一棵梧桐树,他们相视一笑,曾经的误解和争吵都变得不重要了,留给他们的是如梧桐般繁茂美好的未来。布莱斯还在等着朱莉那个未完成的初吻,但他不会等太久了。镜头慢慢拉高,一首《Let It Be Me》恰到好处地响起。我想将来朱莉和布莱斯肯定会爬上高高的梧桐树,坐在一起回忆少年时代怦然心动的时光。

遇见他才是最美的时光(他一个回眸惊艳了我的年少)(13)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愿你我都能找到那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