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是唐末出现的一个基本兵力编制单位名称,之后一直沿用到了宋。唐军五十人为一队,数队合编为一都,每一都的兵力是不等的,少则二三百,多则上千。

唐朝骑兵的武器装备简介:

铠胄各一副,弓一张、弦二条。胡禄二个,箭六十支。

马槊一杆,环首横刀一柄,圆盾一面。

另每名骑兵还自备有骑弩一具,或者锤、短斧、铁鞭、铁挝等破甲兵器一件。

唐末藩镇中最骁勇的一支骑兵队。

公元895年。

宣武节度使朱温麾下大将葛从周,率兵围攻驻军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朱瑾交战不利,被迫困守城池,并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

李克用向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借道,派遣李存信统领河东步骑三万往援朱谨。

李存信将主力屯于莘县,命李嗣源为先锋驰援兖州。李嗣源善领骑兵,即率本部数百骑先行。

骑战的要诀就是,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找到敌军最薄弱之处发起突然攻击,而这正是李嗣源最擅长的。

于是,李嗣源率骑兵队一路摧锋破阵,在任城大败敌军,成功解除了兖州之围。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1)

但是,驻在莘县的河东大军主力却出事了。

李存信在莘县,军纪松弛,部将四处纵兵劫掠,顿时就激怒了借道给河东军的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于是,魏博兵突然发起偷袭,李存信猝不及防、全军大败。

李嗣源急忙飞骑回援,并亲自带领数百骑断后,纵横战场,来回冲杀,成功的掩护了李存信的撤退。

此役,河东军损失惨重,但李嗣源所部骑兵的骁勇善战,却大出了风头,让李克用倍加赞叹,为嘉奖其功,便给李嗣源麾下亲兵营五百骑兵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号:横冲都。

从此后,李嗣源就有了“李横冲”这个外号。“李横冲”与其麾下横冲都,是为河东最为骁勇的铁骑,河东河西上下,无不闻其名。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2)

大唐骑兵的“横冲”战术。

以“横冲”二字,为一支骑兵部队命名,无疑是对该部战斗力的最高褒奖。

横冲者,并非简单的横冲直撞,实际是指骑兵战术运用。

首先,以骑兵突击步兵,从来不是正面硬冲的。因为步兵以强弓硬弩、枪矛如林而结成的坚固军阵,就是骑兵的天敌。骑兵如果正面硬冲这样的军阵,那就是自寻死路。

以骑制步,就是要骑兵先迂回、绕到敌军侧翼,然后趁敌不备时,从敌人防御最薄弱的侧翼发起拦腰突击,这才叫横冲。

打仗与打架原理相通,即闪过正面锋芒,从侧面给予敌致命一击。

两军交战,先以步军与敌正面相持,待敌锐气受挫时,骑兵迂回到敌侧翼横向突击,这是大唐骑兵的标准战术。

从李世民霍邑破宋老生、虎牢关破窦建德,苏定方平西突厥,薛仁贵扫辽东,用的都是这样的骑兵战术,从侧翼横冲敌阵,往往一击摧破敌军。

安史之乱撬动了大唐的墙角,从此开启了节度藩镇藐视朝廷、拥兵自重的风气。到了黄巢起义时,义军之所以能穿州过府,直抵长安,那并不是唐军不能打,而是坐拥强兵的大唐各个藩镇节度使们仍在观望,等朝廷开价。没有合适价码,他们是决不肯出兵平叛的。

所以,等到朝廷价格开出,节度使们心满意足后,边兵出动勤王,这才让义军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大唐铁骑的战斗力。

而黄巢与大唐边防军的较量结果就是,席卷天下的义军几仗下来,就被打得烟消云散了。

客观评论,大唐朝廷虽腐朽入骨,但大唐军队并未衰弱。驻河北、西北节度使边军们的精兵悍卒,就算在王朝末日,仍然充满了盛唐之风。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3)

河东第一大将“李横冲”的骑兵突击。

唐末崛起的李克用,其麾下的河东兵马,就是一支颇有盛唐遗风的蕃汉马步精锐混合兵团。

李克用之父朱邪赤心乃沙陀部首领,沙陀为突厥别部,内附后其部族首领世袭阴山都督、为朝廷守边,是为唐中后期西北边军骑兵重要兵源之一。唐懿宗时代,沙陀军奉诏内调平定庞勋叛乱,立下大功,朱邪赤心被赐国姓,改名为李国昌。李国昌之子李克用以剿灭黄巢、收复长安之功,获河东节度使之职。从此,大唐河东精兵尽握于其手。

河东军中多骑将,最出色的当数李嗣源!

李嗣源,沙陀族人、本名邈佶烈,十三岁便在李国昌军中效力,其人性格沉稳,善骑射、作战骁勇,后来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并赐予李氏姓名,为传说中的十三太保之首。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4)

李嗣源打仗的特点:就是善于在战阵上抓住敌军破绽。如果敌军没有破绽,他能用虚张声势给其制造破绽,然后一击制敌。

公元898年,

河中留守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掠河北,却被汴梁大将葛从周击败。

李嗣源率部急援,赶至战场时,李嗣昭正在败退中。李嗣源命大队人马占据高处、摆开阵势,让军士们朝着梁军大呼道:“今只杀葛从周一人,其余人不要妄动。”

喊声如雷,顿时扰乱了敌军。

随后,李嗣源便率百余骑居高疾驰而下、一次冲击,便凿破了梁军的阵型,李嗣源一马当先、在敌阵内出入奋击,立即引发了梁军的混乱。

而正在败退中的李嗣昭也抓住机会,回兵进击,终得反败为胜。

这一战,李嗣源的骑兵起了关键性作用。而李嗣源在此战中身先陷阵,先后被射中四箭,仍然纵马冲锋、大呼酣战。由此,李横冲之威风,名动天下。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5)

万军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

公元911年,梁晋柏乡之战。

当其时,晋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所献诱敌之计,率兵退据高邑,梁国大将王景仁率全军追击而至,两军各自列阵于野,即将展开决战。

梁军有八万兵马,军容强盛。

而晋军兵少,只有步骑二万余。

力量对比敌众我寡。晋王很担心晋军怯战,便在阵前向李嗣源赐酒,故意用手指梁军说道:“久闻梁军的白马都、赤马都之名,不愧为天下精锐,真令人胆战心惊啊。”

李嗣源立即领会了晋王的意图,这就是要他这个最擅长骑兵突击的“李横冲”带着横冲都先冲击一次,以激励全军士气的意思。

于是,李嗣源大笑着饮掉了杯中酒,高呼道:“汴梁精兵、徒有虚名,我为大王破之!”而后挺身上马,率着“横冲都”急驰而出,直接冲向了梁军白马都阵线方向,一个急进急出的突袭,顿时打了梁军一个措手不及,生擒了梁军白马都骑校两员。

横冲都首战告捷,坚定了晋军敢于以寡击众的决心,而晋军将士目睹了李嗣源的耀武扬威后,忐忑之心、一扫而空,三军战意昂扬、士气大振。

总攻发起后,河东将士皆奋勇直前。是役,战斗由辰时一直打到未时,大破梁军,斩首二万级,获马三千匹。

就是这一仗,让朱温的梁军精锐尽丧,大伤了元气。

气势可抵十万兵。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6)

公元917年。

契丹耶律阿保机趁中原内乱不止,生出了入寇之心。乃纠集五十万众,围攻幽州。

幽州守将周德威持勇轻敌、交战失利,被迫收缩兵力,被围于城中二百余日,告急文书接连而至的送往了河东。

晋王李存勖调动大军,亲自督步骑七万救援幽州。已任蕃汉马步军都总管的李嗣源,则先行一步,率三千突骑为偏师,从另一路进兵,计划与李存勖会合于易州。

李嗣源的三千骑兵沿山向东、倍道兼行,一路急进,翻越了大房岭,将要驰出山口时,与契丹军队迎头遭遇了。

大房岭,在今北京周口店西。

原来围攻幽州的辽军,早已分出一万骑驻扎在山口阻援,截断了前往幽州的通道。

兵马过万,漫山遍野。一万人马,实际在战场上已经是声势浩荡的大军了。

河东骑兵一直在长途急行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当他们看着以逸待劳的契丹骁骑密密麻麻,列阵在山口外挡住了去路时,因为敌众我寡,将士们多有人心怀恐惧,大惊失色。

如何用三千疲惫之兵,击败兵力三倍于己、又在以逸待劳的契丹骑士?

自幼长于马背之上的契丹骑兵,战斗力绝不是吃素的。

这时候,就又要看“李横冲”的手段与本事了!

李嗣源全无惧色,命令大队人马稍息待命,自已与养子李从珂率一百亲卫骑兵驰出,直抵契丹军的阵前。

亲卫骑兵,那自然就是他的横冲都。

到了阵前,李嗣源先脱去头盔,让契丹人看清楚了自己的面容。然后用契丹语朝敌军厉声大呼道:

“吾乃李嗣源也!汝等无故侵我彊界,晋王命我率百万骑众,将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西楼:契丹重地,后改名为上京临潢府,为辽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好一位“李横冲”!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个开场白气势可当十万兵。

契丹与河东,曾为盟友,李嗣源的善战之名,他们当然早有耳闻。如今这位战神般的人物,大摇大摆的当面一番狠话,让尚且还不知晋军虚实的契丹骑兵将领们,不由得心一虚,就在气势上矮了一截。

于是,在究竟是进攻还是退守上,契丹将领们便犹豫了起来,这在兵法上,就叫阵前失措,兵家大忌。

然而李嗣源要得就是这一刻的机会。

话音刚落,他便戴上头盔,跃马挺挝,直向着契丹军阵就发起了冲击。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7)

挝:是一种骑兵用破甲兵器。

大将身先陷阵,横冲都的亲卫骑兵们当然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转眼间,一百名骁勇的沙陀突骑就像一把尖刀一样,“噗”的声,就直插入了契名丹骑兵的军阵中。

而契丹人也万没料想到,区区一百骑,竟敢直冲自己的万骑大阵。战斗突然爆发,契丹骑兵猝不及防,只被杀得血肉横飞。

史书称李嗣源这次百骑突袭:“三入其阵,斩敌酋长一人。”

意思就是连续三次杀进杀出,并斩杀了契丹骑兵主将一名。

骑兵突击有两种方式:

一是长驱直入,在马力衰减之前凿穿敌阵,然后回马第二次加速,再次冲击。

二是“小刀子捅人、快进快出”,冲一下立即趁马力哀减前退出,然后再次冲锋。

两种方法,都是为了保证冲击速度,而绝不能陷在敌军阵中失去速度。如果骑兵失去速度,立即就会被敌军长矛捅下马去。

李嗣源的勇猛,使得占优势兵力的契丹骑兵在进攻决心上产生了动摇,

同时为长途远来的大队河东骑兵争取到了短暂休息、恢复体力的时间,也为全军起了表率作用。

前方首战告捷,立即激励了后方待命的大队人马的士气。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8)

于是,后军立即趁势突进,分多路冲击,向契丹大军发起了猛攻。越战越勇,撕裂了契丹军的阵型。冷兵器时代的野战,阵型一旦被冲乱,接下来就是溃败。

战斗结果是契丹大军溃败,李嗣源夺占山口,打通了向幽州进军的道路。

长途奔袭的三千河东骑兵,为什么能硬碰硬的在野战中击溃了契丹军以逸待劳的的一万骑?

就是因为李嗣源擅长给敌军制造破绽,然后自己立即抓住这个破绽发起攻击。

“将乃一军之胆”,果然言之非虚也!

而这一战,也被收入了兵法名著《百战奇略》,成为了骑兵战例经典之一。

李嗣源西征过吗(五代十国名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队)(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