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间的沉淀,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和洗涤,更深层一点是人们思想的累积,是感情的堆砌,是从人云亦云的脱颖而出,到众说纷纭的独立展示,是被更广泛的认可和体悟。所以,很多人都说,时间是最好的一剂解药,可以抹平一切当下的缺憾。

很多时候不知道买什么书,看什么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比夏天街上美女的裙子还热闹。对于买什么书,看什么书,我个人一点愚见,首当其冲是看那些有年代的书。一本书,经历的年头越多,它的价值越高。比如国学经典,大家都知道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等,3000多年到现在,没有人可以否定它们的价值,即使在“五四运动”时期,“孔家店”被打倒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孔家店”不能倒,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阅读这样的书,远比阅读流行书籍更有意义和价值。毕竟经典的书目是经过时间的反复洗涤,才得以留存,它的价值不言而喻。越是很流行的书籍,观点越是新颖,甚至为了夺人眼球而故意标新立异,这一点我很不喜欢。虽然标新立异的图书可以在一时间登上神坛,但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然而在现代社会,也有人会喜欢新潮的东西。比如手机,有些人就是追求最新款,图个新鲜;比如现在风靡一时的盲盒,这些都是为了一时的兴致而产生的新鲜事物。面对这些新鲜的东西我总感觉有昙花一现之感,投入不了太多好感。

吕方曾经有一首歌唱到“人说情歌总是老的好,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我说情人却是老的好,曾经沧海桑田分不了”。也许是年龄的关系,我现在能听入耳的就是二十几年前听过的那些老歌,新歌实在难以入耳。另一方面也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关。

艺术品,都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人开玩笑说,真正的艺术家自己活着的时候不可能有很大成就,需要他赶紧死了,才有成名的可能。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毕竟反映出艺术与时间的关系,是需要时间的慢慢积累,才能有它独特的价值。

我对一句话“求新求变”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可以“变”,但有些原则性的东西当然不能变,也不可以一味求“新”。所以,我是比较传统的一个人,深知历久弥新的东西更有价值。

昙花一现岁月静静流淌(历久弥新与昙花一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