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8日讯(记者 张漪)7日晚,火爆整个春节档的央视一套《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总决赛当天,这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对擂”十分激烈好看最终,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成为“艳压群芳”的最后胜利者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多位选手及嘉宾老师,有意思的是,这位智商、才商傲人的文化行者们,更多地是在表示,参加这场“诗词大会”,每个人都有收获,都有更多的对于社会与人生思考与感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诗词大会总决赛诗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诗词大会总决赛诗词(诗词大会决赛后引发选手嘉宾感悟)

诗词大会总决赛诗词

扬子晚报网2月8日讯(记者 张漪)7日晚,火爆整个春节档的央视一套《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总决赛。当天,这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对擂”十分激烈好看。最终,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成为“艳压群芳”的最后胜利者。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多位选手及嘉宾老师,有意思的是,这位智商、才商傲人的文化行者们,更多地是在表示,参加这场“诗词大会”,每个人都有收获,都有更多的对于社会与人生思考与感悟。

骨骼清奇:16岁武亦姝夺得冠军

生于2000年后的武亦姝还是个高中生,她长得细眼瘦削,颇有明星梁洛施的神韵,不过许多观众没有注意到,她的身高其实有180CM,着实是一个“骨骼清奇”的美少女。武亦姝来自上海,在第十场《中国诗词大会》赛事中的第四场,她可谓一夜而红,因为那场她创下了308分的新纪录佳绩。7号晚,她最终分数达到317分!表现让人惊艳。

当晚赛事进行的几乎从头激烈到尾,观众心理紧张和挂悬程度不亚于看奥运赛事。在参赛的过程中,武亦姝、彭敏、张苑苑、武亦姝、李宜幸、陈更等选手都各有精彩,口吐莲花、诗书满腹的才学,让观众们对这群年轻人刮目相看。武亦姝成为冠军有几大精彩片段,让观众记忆深刻,其中“落叶满长安”一题几乎击败了百人团所有选手,而她在与王小龙的对擂中,一篇李白《将进酒》更是吟的字字珠玑、畅然从容,从而以气势碾压了对手。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她和亚军彭敏决赛时。饱读诗书、北大中文系出身的彭敏看上去有些紧张,因为他关键时刻两次误判抢答,两次送分给武亦姝,令赛局出现无法逆转的局面。最终,这位00后长女美少女,成功地夺得了桂冠。值得一提的是,武亦姝在赛事结束后,关闭了所有对外发声的通道,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甚至节目组现在联系她都很困难。显然,她与她的家人是要低调而冷静地对待外界这份喧嚣。

因为诗词:得见“不求功而功”

这位正当青春韶华的美少女以自己独有的风姿赢得了对手的赞誉。亚军彭敏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他几乎拿遍了央视所有文化竞赛项目例如《成语大赛》等多个冠军,此次却被“后生”赶超名次,他毫不吝以溢美之辞,“输了就是输了。赛场上两个实力相当的选手,最终的谁输谁赢都是很正常的。武亦姝是个非常单纯、天真无邪的小孩,她没有胜负之心。”而当晚也杀到决赛的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此次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了,她对武亦姝这个小妹妹也是欣赏有加,“武亦姝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她对荣誉的看法、对自身的了解、对未来的清晰规划,这些都是同龄人没有的,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使得她坚定走自己的路而不动摇。她最后的胜利也是建立在她极大的阅读量和极高的领悟能力上的。”

谈到这样一位小冠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作为节目的常驻讲解嘉宾老师更是感慨万端,郦波说,“第二季我对武亦姝、姜闻页这几个孩子感触特别深。大家对武亦姝的印象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毕竟镜头无法传达出更多东西。我在舞台下接触她们,这两个孩子太让我感慨了。她们没有输赢心,她们就是喜欢诗词。她们来这里不是因为比赛,而是因为诗词在这里。”郦波老师说,“你看彭敏,才学足够,他是多场文化大赛的冠军,如果发挥的正常夺冠军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武亦姝跟比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为什么输了呢?因为他在心态上有点紧张。这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所谓的‘不求功而功’。所以,最后我讲,感谢诗词,如此精彩的你,遇到这样的自己。”

文化唤醒:碎片化时代的凝聚力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似乎只是一档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但是,它却似乎又与其他节目有着很大的区别,仿佛它有一种魔力,只要观众眼睛看一眼,就不再能够轻易移开。网上很多网友对这档节目的精彩之处不仅津津乐道,还带动了他们对于诗词歌赋的浓烈兴趣,有些网友看完节目说,“我也准备去翻翻诗词了”,“太美了,以前没有注意到还有那么多优雅的诗词,我错过太多美好了。”对此,节目四位常驻嘉宾之一——南师大教授郦波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也感慨观众的这份热忱,“这两天节目播出,很多朋友来跟我聊。每个人都说,我们全家都在看。现在的节目很少有全家人都坐在一起看的了,对于家庭来说,能够团坐在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为什么诗词节目会有这样大的魅力,这样强的感染力呢?身为学者,郦波的感悟更深,他表示,“这个现象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因为各种技术、科技的冲击,使得我们的生活、思想甚至情感都呈碎片化。我认为,碎片化是危机。因此凝聚力现在对我们来说变得很重要。而凝聚则需要纽带、契机。《诗词大会》寓教于乐,它用轻松的、有看点的电视节目形式,由简入难地带我们进入诗词的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都或多或少会几首诗词。而节目使我们有了简单的共鸣,它也很容易唤起我们成长的记忆。这份共鸣随着节目的不断渐进,‘共鸣’会成为‘共识’,而最终它又成为一种‘文化唤醒’,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郦波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觉得《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个石头投进了湖,在湖水上荡起了涟漪,“石头会沉下去,但涟漪会荡开,它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激发了大家对诗词的兴趣,这是一种影响,它引发我们重塑自我。有时候我开玩笑地说,当代文化人的使命是什么?不是让我们把眼前的苟且忘却,让大家知道还有诗和远方,而是应该把‘诗和远方’带到我们的身旁。”

平凡美善:光亮自己光亮别人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十场节目,传递和散发的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诗词的魅力,更在选手来去的交替中闪现出了生命和人性中的美善光亮。郦波表示,做嘉宾10场,他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大姐,她的名字叫白茹云。白茹云曾患淋巴癌,清贫的家境和病痛的煎熬没能打垮她,她爱上了诗词,以它为精神良药,用朴实乐观的精神直面着生活的考验。郦波说,“重病在身的白茹云,本来的生活应该毫无光亮,但是她的生活里有了诗词,她找到了自己的光亮。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自己的光亮,可是很多人却自己把生活中那些值得温暖、光亮的东西给熄灭了。像白茹云这样的人,他们在某一个契机下,却用自己的光亮照亮了别人。这个例子让我很感慨。”

夺得“亚军”的彭敏是北大中文系才子,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工作在一份在这个时代备感寂寞的岗位上——他是《诗刊》文学编辑,对外面各类高薪工作的诱惑始终岿然不动,正是因为他对诗词诗歌的忠心热爱。很多观众曾被他横扫《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赛》等众多奖项而折服,觉得他功力深厚、学识非凡,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他却十分谦虚。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进,聊到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感受最深刻的事情,他的回答也让记者感到了震动。他提及第一场一位叫张超凡的选手,彭敏说,“她天生缺少右臂,当她谈到自己的经历时,当时我泪流满面。她的形象气质很好,但是天生却有这样一个魔障。我觉得她的精神状态很勇敢。”另一位在《诗词大会》上耀目的才子——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是“文理兼备”,她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她在研究生一年级后才开始看诗词,“诗词是稍微艰深一点的文字形式,遍揽大家作品,需要年龄晚一些才能够明白其中味的。”在她看来,平时忙碌于学业和实验室的实验,诗词是她内心里一个很好的休憩场所,可以让脑子彻底放松,她说,“平时用睡觉、看搞笑视频节目之类来缓解压力,其实并不能够让人真正的放松下来。只有那些令灵魂感动愉悦的,才能真正的放松。诗词是我的避风港。” 编辑:乔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