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而立是什么(三十而立立的是啥)(1)

首先声明,

“三十而立”是孔子晚年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如果你三十了,

甚至四十、五十、六十了,

还没有“立”,

不用闹心,

毕竟古往今来,

圣人就那么几个。

“三十而立”这个词家喻户晓,

原文出自《论语·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总结,

文字很简单,

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

当然,想要理解其中的内涵深意说来话长,

我们今天只谈“三十而立”这部分。

问题来了,

所谓“立”,究竟立的是什么?

先来看看古人的解读:

【论语集解】:

"有所成立也。"

【皇疏】:

"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

【论语集注】: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论语别解】:

"论语发微:曲礼曰:“三十而壮,有室、”立也者,立于礼也。君子惟明礼,而后可以居室。不然,风俗之衰与人伦之变,未有不自居室始者。"

这就是传统的研究经学的路数,

很麻烦,

为了搞清楚一句古人说的话,

还要看好多古人说的话。

有时候解释古人话的古人话看不懂,

还要查另外的古人话,

万一查了还不明白就要翻字典,

字典里解释的不是很清楚就只能问老师,

有老师还好,

没有老师只能囫囵吞枣。

好在天宇是有老师的,

省去前面的若干步骤,

直接听师父讲就好。

简单梳理一下以上所列各家注释是什么意思,

其实真正说出内容的也就只有皇侃那句和论语发微那句,

皇侃的意思是,立指的是对于《五经》,学业有成。

古人认为三年可以学通一部经,

从上一句十五岁,到这一句三十岁,正好十五年,

刚好学通《五经》。

再就是《论语发微》那句,

意思是按照《曲礼》的说法,

三十岁到了壮年,可以娶妻室。

三十可以娶妻室的原因是三十岁可以明白礼的内涵了,

所以可以操办人生大事了。

按照古书中最有价值的两种解释,

我们可以总结为,

孔子评价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学通了五经或者到了试婚年龄。

麻烦来了,

纵观孔子的一生,和这两点都不符合。

首先是学通五经这件事,

儒家的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其它先不谈,

可以肯定的是,

《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史改编的,

而且编写的时候子夏已经拜师了。

所以三十岁的时候孔子不可能学通了《春秋》。

再说《周易》,

孔子晚年感慨:“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矣。”

意思是,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

从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

我的人生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可见,

三十岁的孔子对于《周易》要么还未开始研读,

要么还理解的非常浅薄。

所以皇侃的说法靠不住。

再说结婚,

孔子是典型的早婚早育,

19岁完婚娶了亓官氏,

20岁就生下了独生子孔鲤。

“发微”的解释也靠不住。

那么,

问题严重了,

被无数人传播的这个成语“三十而立”,

在孔子的原始语境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孔子的生平入手,

孔子幼年丧父,

1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孔子开始自力更生。

干过会计、仓库保管员谋求生路。

到30岁的时候,

孔子辞去了各种工作,

专心教学。

孔子说:“凡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就是能自己交学费的,我都教。

可见,

这个年纪的孔子可以靠学费养家糊口了。

当然,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开始有一群人看得起孔子的学问,

愿意花钱跟他学习了。

真相大白!

我觉得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或学者,

孔子的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

对于一般的学术问题有一定的见解。

第二,

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养家糊口了。

当然,这只是从世俗层面的解读,

我们还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一下。

孔子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子开创了教育界的新篇章。

在孔子以前,

教育是仅针对贵族阶层开放的,

知识掌握在贵族手中。

孔子打破了这个界限,

他的弟子有山里的贼寇,

有当时地位卑贱的手工艺者、商人,

也有农民。

在教育界,开此先河的,正是孔子。

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魄力和创造力?

再者,

当时的普遍现象是,“师”就是“官”,

一般来说参加工作以后你的老师就是你的领导。

也没听说哪个老师能够脱离体制,

专门依靠教学为生。

孔子又是一个开先河的创业者。

他辞去了旱涝保收的工作,

专心从事教学工作。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魄力?

儒家有所谓“三不朽”的境界,

即:立德、立功、立言。

有人评论,说孔子的事功并不咋地,

甚至比不上后来的王阳明、曾国藩。

纯属瞎评!

且不说孔子后来以大司寇之职代国相,

单是创业时期的这番魄力,

以及门下弟子三千的成就,

这番事功已经十分辉煌。

结合以上的论述,

我理解,

“三十而立”是一种心态,

一种境界。

当然支撑这种心态和境界的,

是合格的能力。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拥有了“而立”的这番心态境界,

往后的圣人成就我们也就不难想象。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境界,

没有境界,

再大的能力也会被束缚于一隅。

孔子三十岁时的境界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高度,

何况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境界还在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