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1)

【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显示了不少辩证法观点。老子认为,政治上管得越严,越会遭到人民的反抗,宽松一些,老百姓的不满少一些。事情往往和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有时看来是福,反而带来灾祸;有时看来是祸,反而带来幸运。老子认为世界上坏事变成好事,好事又变成坏事,人们无法掌握。

面临这种不可知的命运,应当怎么办?老子教人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要做过了头,那就可以避免事物向反面转化,人们无力控制它的发展。这一章最后四句,老子认为为了防止事物的无限发展,要适可而止。

高亨认为,这一章表现老子朴素的辩证观点。他指出:矛盾对立的事物常常互相转化:其政闷闷,一般人认为是坏的,然而结果其民淳淳是好的;其政察察,一般人认为是好的,然而结果其民缺缺是坏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可以转化为祸;正可以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人的行为方、直、兼、光是好的,然而是割、刿、肆、耀则转化为坏的了。只有深明大道的圣人,能以道自守,保持不割、不刿、不肆、不耀。

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2)

【个人体会】

其政闷闷,形容无为无事的政治。也就是上一章讲到的无为、无好静、无事、无欲的政治。其民淳淳,是讲圣人以无为无事来治天下,老百姓淳朴厚道。也就是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察察,形容有为多事的政治。比如,天下多忌讳,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施行有为政治的结果是:民弥贫,国家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这就是其民缺缺。

下面的文字讲福祸相依,正奇相生,善妖相因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对于常人而言很深奥,按照一般的理解,福就是福,祸就是祸,福中不能生出祸,祸中也不能生出福。福与祸性质相反,截然对立。但是老子却指出,福能生出祸端,祸能生出福来。这是怎样的道理呢?

比如,天下升平日久,容易滋生腐败,历史上王朝最盛极之时,往往是它衰落的开始。这难道不是福中生祸吗?苦难的生活,艰苦的遭遇往往能激励人自强自立,奋发有为。这难道不是祸中生福吗?这就是事物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有向自身的对立面发展的趋势。所以,正可以转化为奇;奇也可以转化为正。善可以转化为妖;妖也可以转化为善。

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3)

这个道理如何用来指导我们的政治实践呢?其政闷闷,为无为,事无事,天下的侯王不愿意采用这样的政策,却可以实现其民淳淳的目标。其政察察,为有为,事多事,天下侯王都在实践这样的政策,可是结果却是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段经文的解释比较困难,不同注解者的解读比较随意,难以获得一致的理解。我将任先生与高先生的解读列举出来,供大家学习研究时参考。

任继愈先生将这段经文翻译为:因此,圣人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角而不会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高亨先生将这段经文翻译为:所以,深明大道的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伤害人;行为有棱角,却不刺伤人;行为正直,却不放肆;行为光明,却不炫耀。

我的理解与两位先生稍有不同,兹将译文列于下节,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4)

【试译】

君王若能为无为,事无事,百姓就能不令而自顺,不教而自化,返朴归真;君王若为有为,事有事,禁忌律法限其行,道德教化充其视听,百姓却贫困流离。祸啊,是福地依身之地;福啊,是祸的栖身之所。祸福相依相随,谁能知道哪里是终极!难道没有正吗?正又能变成邪,善也能变成妖。人们对此的困惑,由来己久矣,只有圣人能洞悉此理。所以能统治大区域而不需要分割成小地区。虽使用坚兵利刃但从不伤害百姓。性情耿直豪爽但不率性肆意。作为光明正大但不招摇自炫。

《老子绎读》,国学大师任愈愈先生的深入浅出之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央视《开讲啦》倾情推广。该书荣获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特别推荐奖。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