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洞见原创,尊重知识、尊重版权,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

欢迎各位读者转发、点赞、分享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1)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往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在日后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就像你对孩子说的话,同样也会催眠他的人生。

——鹿角姐姐说

文 | 豆妈

01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巴格做过一个测试,他邀请一些学生来自己的办公室。要想到达这个办公室,必须要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

他要求这些学生在50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单词里,随机选出4个,重新排列成语言连贯的句子。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2)

几次试验过后:当这些学生完成任务,再走出巴格教授的办公室,他们穿过走廊的速度明显变慢了。

为什么呢?

纸上的50个单词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都经过约翰·巴格的精心挑选排列。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单词里会有不少和“衰老”、“缓慢”相关的词语。

比如:

安静地、孤单的、健忘的、佛罗里达(美国很多老人会选择在佛罗里达州养老)、灰色的、起皱、老旧的等等。

在进行测试时,学生们的潜意识被诱导关注了与衰老有关的信息。

所以,当他们走出办公室穿过走廊时,步伐明显变得缓慢,整个行为也显得更加老态。

这就是著名的“耶鲁大学诱导实验”

几分钟的单词引导,就可以在瞬间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那么,在你身边从小就听着你说的话长大的孩子呢?

02

西德尼·谢尔顿的著作《命运之星》有这么个故事。

小镇少女拉腊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可父亲却对她冷眼相待,总是宣扬:“是这个丫头害死了我的老婆和儿子。”

父亲生病,拉腊帮他去给别人收房租。她很开心能够帮到父亲的忙,可父亲却对她说:“你收房租?别让我笑掉大牙了!”

拉腊开学,需要添置上学穿的衣服,父亲嘲笑她丑:“哼,就你还配打扮。”

再大一些的时候,父亲说的最多的话成了:“你最好在有第一个人向你求婚的时候,就赶紧抓住他,你这么丑,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久而久之,拉腊觉得爸爸恨她,因为“他从来没有对我和颜悦色说过一个字,从来都没有。”

长大后,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她不觉得幸福满足,更多的只是忿恨和报复父亲的快感;

她有了随意购买漂亮衣服的资本,却还是对自己的容貌深感自卑;

她在爱情里颠倒迷失,如她父亲所说,不讨价还价,在情人之间流转。

她陷在父亲亲手打造的语言牢笼,变得敏感、自卑、多疑,感受不到生活的一丝精彩和光明。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就像一张白纸,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

你对孩子说的每句话,做出的每个动作,都是一把无形的刀,慢慢雕刻着他的模样。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03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们找到几个在沈阳看守所的少年罪犯,让他们亲述自己的故事。

总是被爹娘嫌弃丢人,后悔生下他的16岁男孩小夕,在后厨拿了把斧子,砍死了个无辜的人。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3)

丢人=斧子

从来没被夸过,一直被妈妈说成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的小亮,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把枪,找了个赌场里面最有钱的人,打枪把他给杀了。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4)

猪脑子=枪

父母离异后,小强成了被妈妈唾弃的累赘,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他拿了个水果刀,发泄似的捅了别人两刀,刀刀致命。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5)

怎么不去死=水果刀

我还记得那个高考后,在空间留下2800余字的绝笔书后,投河自杀的四川男孩小斯。

那封绝笔书里,小斯把自己和父母的交往从头捋了一遍。

小学考试得了98分,被他爸说是废物;

再大一些,月考考了全校第73名,算是非常厉害了,他妈说“才73名,呵呵”;

他爸问小斯能不能学懂英语,小斯说学懂了,他爸就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如果他说没学懂,他爸又说:“那你这一学期学了啥子麻批......”

社交空间里的背景签名,小斯用的是“听爸爸的话,说我不是个好东西”。

孩子对你的态度有几种(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6)

父母对小斯的无尽的谩骂和轻视,像一把利刃,反反复复地扎在小斯的心里。

这些习以为常的嘲讽和轻视的话语,塑造了一个阴暗、自卑、轻视生命的孩子,然后呢,一步步紧逼着他走向毁灭。

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语言是有力量的,积极温暖的语言嫩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不仅会毁了孩子本身,还会毁掉他该有的灿烂前程。

04

我曾经给女儿讲过一个童话故事。

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巫婆囚禁在高塔上,每天唯一能见到的人,只有巫婆。

巫婆每天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信了巫婆的话,害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乖乖呆在高塔。

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透过高塔的窗户看到了公主的美貌,惊为天人,设法救下了她。

至此,这位公主才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可能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是怎么做的!”“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白痴都比你强!”“废物!你丢不丢人!”“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蠢的孩子!”

这些多数家长脱口而出的话语,刺眼又熟悉。

《中毒的父母》里有句话: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有的谩骂和指责,都会从暂时的不舒服进化到潜移默化的催眠,这些话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暗藏在逐渐成熟的人格里,总有一天会悄然爆发。

05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你越是数落孩子,孩子越会顺着你的话,自暴自弃不断堕落。

把“你怎么那么懒”换成“努力一点,才会被老师表扬哦”;把“你怎么那么调皮”换成“你的行动能力很强,心思很灵活”;把“你怎么那么笨”换成“你是妈妈眼里最有潜力的孩子,加油”;把“你真没出息”换成“我看到了你在进步”;把“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换成“我爱你”;......

把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责备,换成正面的、积极的鼓励。

语言是有生命的,如同诗人安琪洛所说: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对他说什么样的话。

让话里有温暖,让行动里透着爱。

要知道,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无可比拟。

​本文由洞见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