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又发表高论了,可是被网友一顿怼,看来还是言多必失,容易翻车。

俞敏洪在直播中表示:生孩子成本并不高,我恨不得有四五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用旧的东西,第二个孩子照样可以用。我鼓励多生孩子,生四个最好。

俞敏洪称越来越多大学生(俞敏洪称生孩子成本不高)(1)

看看网友是如何神回复的:

你自己可以多生点,创造一个民族

瞎扯淡,你就说说新东方补一节都英语课多少钱?

是不是生2胎,3胎,4胎,新东方就可以打2折,3折,4折呢?

我寻思普通牛奶也要几百一罐,生了不吃不喝靠光合作用吗?

俞敏洪为什么触犯动怒呢?

第一,世界上最没有用的母婴产品就是爸爸

不得不说,生孩子就是女人的单行旅程。

从备孕到生产,从孕吐到阵痛,孩子带三年,女人老十岁,孩子的成长伴随了多少个母亲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和一声叹息,而很多男人都是个冷眼旁观者,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俞敏洪曾表未: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如果没有应酬,平均每日三顿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

像他这样一个日理万机的人,顾得了前方顾不了后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不知道他的育儿时间能挤出来多少。

据调查显示,教育孩子上“妈妈为主”的比例为40.3%,“爸爸为主”的为11.6%,“隐形爸爸”在中国家庭非常普遍。

在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特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孩子一起游戏及和孩子聊天等事务上,妈妈们占到大多数,爸爸充其量只是一个“影子”。

毕竟男人都是这样想的:我只负责赚钱就够了,家务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

怪不得,男人说多生几个孩子的语气都那么轻盈。

第二,避重就轻,吃穿能应付,教育才是重头戏。

孩子的衣服、玩具确实可以再利用,可是奶粉、尿不湿在婴幼儿时期,可是占很大一部分支出,特别是孩子生个病,进趟医院,半个月的工资都要打水漂了。

如果说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还能应付,可是教育支出是最“爱你没商量”的烧钱方式。

调查显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其中近8成教育费用为扩展性支出,包含课外培训或辅导、课外读物、少先队活动、参观演出、游学等,扩展性支出是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主要内容。

就拿新东方少儿英语来说,每节课150-200元一课时,三个月的课程,费用就得一万多,一年下来也是好几万的收费了,而且因为新东方少儿英语是小班制教学,还有那种一对一教学的,更是吸金兽。

俞敏洪称越来越多大学生(俞敏洪称生孩子成本不高)(2)

有人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不也照样长大。

是啊,花钱不一定能让孩子成才,但不花钱,孩子成才的概率更是打了八折。人说:“寒门难有贵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话太绝对,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教育就像是具有蝴蝶效应一般,生活中的每件上事情都会影响到孩子或多或少,我们的孩子大概率就会是上普通的学校,打普通的工,追着市场打折菜,四处搬家的辛酸市民。

有人要杠说:当个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我就是不奢求孩子将来能飞黄腾达。

可是没有哪对父母是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这句话的背后是不是也再给自己,给孩子找一个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理由与退路,好让自己心安理得。毕竟很多父母回到家看手机的时间太充裕,培养孩子的时间太匮乏。

那些鼓吹多生孩子的名人就好像悬浮在云端,不知道老百姓养育孩子所承担的民间疾苦,如果多生孩子以降低了全家生命质量为前提,那么这种苦行僧的日子还值得提倡吗?

我们看看那些鼓吹多生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一、生育孩子本质上是一个投资行为。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项目公司,花二十年投资孵化这个项目。除非你能确定有一个项目必定会成为超级独角兽,才会孤注一掷。一般投资稳健的法则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说只要有一个项目成功,拉平还是会赚钱。

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看多了老娘舅等民生调解节目,或者从你身边的事例来看,多子女的家庭因为教育资源有限,大多数人都是资质普通,泯然众人。成年后不仅啃老吸血,还存在着赡养推诿的现象。

俞敏洪称越来越多大学生(俞敏洪称生孩子成本不高)(3)

你身边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当然大多数人都是孝顺的,但多子女的赡养小矛盾却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俞敏洪称越来越多大学生(俞敏洪称生孩子成本不高)(4)

知乎上有人问:当年顶住压力多生孩子的人都怎么样了?

有一个人讲述了自己公婆的事情,获得了高赞:虽然孩子多,但是懂事的不在身边,在身边的不懂事,最后让还是我公公比较靠谱一点,靠自己努力开了一家小的百货超市,让我婆婆享了几年福,现在我们生了双胞胎,我带一个,婆婆帮我们带一个,当初为了生个儿子吃苦,现在又为了儿子的孩子吃苦,嗯,孩子果然不能强求数量。

所以,大多数老人没有享受到孩子的红利,反而是一辈子都在为子女打工。

二、数量少≠优生优育

优生优育和生育的数量其实没有绝对关系,和你拥有的时间精力、以及人民币有关系,如果时间、精力、尤其是金钱不够,那应该努力赚更多的钱才对,而不是少生孩子。

这些话看似逻辑满分,实则漏洞百出。

俗话说:钱难挣s难吃,

在这个社会层次固化、贫富二八定律的时代。很多父母不是不努力,而是每天风尘仆仆、披星戴月拖着疲惫的身体才勉强渡日。他们不是资源的核心掌握者,他们没有学识过人的天赋资质,他们为每月的房贷奔命,只得困顿于眼下的柴米油盐,人的的毅力是有极限的,那么多人挤破头地分食社会上的有限资源,那难易程度不是靠勤奋就能解决的。

你要鄙视他们不努力,目光短浅,活该穷人命,是不是对他们不太公平?优越感足了点?

其次,少生真得有益于优生。现实中家庭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多生孩子意味着每个小孩得到的照顾、资源就会少,可能未来发展也不会太好。如果我有一百万给小孩的培养费用和一个孩子,我直接送他出国读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我有两个孩子,我就不得不考虑我是不是要留着一点给另一个孩子花。所以我到底是生一个孩子送他去哈佛还是生两个孩子在国内?

当我们在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作出取舍,我宁愿选择质量,那样均衡分配的结果只会带来双层伤害,孩子的人生本来可以更好。

人生百态,生育几孩,都是极其私人化的问题。那些名人,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发表高见,我们也不必过分苛责。

但对于穷老百姓来说,生一个孩子是喜剧片,养两个孩子是剧情片,养三个孩子就是灾难片,养四个孩子就是恐怖片了。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辜负,每一对父母都不应该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