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2月23日电题:神州答卷丨“加减乘除”——天津“制造业立市”这么“立”!
新华网记者 毛振华、白佳丽、宋瑞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1月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天津市实施集中攻坚精准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3项天津典型经验榜上有名。
换道“高质量发展”这几年,天津在新赛道上清晰而响亮地提出“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既是对传统优势的延续,也是放眼未来的最优选择。
“制造业立市”怎么“立”?答案就蕴藏在“四则运算”中。
“加”智慧,“减”落后,“乘”人才,“除”梗阻。如今,一幅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 3 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加法”:智能科技为发展装上“新引擎”
2021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8.3%。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制造业立市”基础愈发牢固。
“去年,天津市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坚持以产业链为核心抓手,全面实施‘链长制’,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对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了有力支撑。”天津市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褚丽萍分析指出。
这些年,天津发展制造业目标清晰、步伐稳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泰达洁净”一下子“火”了。在口罩成为稀缺品的疫情初期,中国人使用的每3个口罩里,就有1个滤芯来自我国主要熔喷布生产商——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宋逍介绍,泰达洁净默默耕耘几十年,积攒了大量技术与人才,才能第一时间担当生产制造重任。
走进位于武清区的丹佛斯商用压缩机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台台商用压缩机鱼贯而出,少量工人与生产线无缝配合。很难想象,这条生产线已平稳运行超过17年。
“在持续创新更迭中历久弥新。”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高级运营总监张瑞兴见证了这条生产线“成长”之路,他坦言:“作为一家丹麦企业,秉持着对中国、对天津市场的信心,促使我们持续投入资金支持工厂智能化改造。”如今仅这一条老生产线,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效率就提高了三倍以上。
智能为笔,描绘未来。天津在加快制造业发展中高举“人工智能”大旗,向着行业制高点迈进。随着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的连续举办,世界智能大会与天津联动产生“化学反应”,给制造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机械手臂上下交错,精准焊接,犹如未来科技展现在眼前。这里是一汽丰田位于天津开发区的TNGA新一工厂,新款SUV车型皇冠陆放的下线,助力一汽丰田成功突破产销900万辆的目标。在一汽丰田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黄勇看来,智能科技已经成为保证制造品质和安装精度的关键生产力之一。
津南区的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里,多关节机器人轻松打开洗衣机盖,佩戴AR智能眼镜的质检人员对洗衣机分步检测……用户订单直达、定制产品直发成为常态。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IT工程师陈勇说:“自动化数字化设备助推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天津2018年安排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以来,累计支持五批1726个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共支持资金52.1亿元,形成1:20放大带动效应,累计创建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智慧赋能下,天津制造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 3 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轮廓愈发清晰。与此对应的是,石化、冶金、轻纺三大传统产业比重从2017年的44.6%下降到2020年的35%。
“正是由于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崛起,我们才对天津未来发展的后劲信心十足。”天津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谭振东语气坚定地说。
“减法”:调结构为新兴产业腾出“新空间”
加快制造业跃升,光靠“加法”还不够。只有淘汰落后、转型升级,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腾挪出空间。
早在2017年,天津采取“硬核”举措,吹响“散乱污”企业治理的号角。整个“十三五”期间,2.2万家“散乱污”企业被分类施策,实现关停取缔、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分流。与此同时,全市列入整治任务的314个产业园区,累计治理246个,保留49个,长期治理19个,治理任务全部完成。
全程参与这场“散乱污”企业治理“攻坚战”的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处长张泽生清晰地记得,治理的“散乱污”企业,95%以上在工业园区以外,甚至有的村子“家家点火、处处冒烟”。
位于西青区的王稳庄镇是有名的“钉子小镇”,鼎盛时期,这里有大大小小上千家钉子厂,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然而,野蛮生长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镇域环境急剧恶化,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破坏了招商引资环境。
无论如何也要换个活法!2017年起,王稳庄镇取缔了镇域内9个工业集聚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洋回忆,这一过程中困难重重,但镇里关停取缔了800多家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腾出了150多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
跃上“绿色转型”这匹奔驰的骏马,发展动力越来越足。全市114个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市域内钢铁产能压减到1500万吨左右,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0%以上。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74%,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60万吨,自发电率达到70%以上……几行数字背后,蕴含的是新天钢钢铁集团旗下天钢公司的环保答卷。
新天钢钢铁集团混改以来,既改出了碧水蓝天,又改出了经济效益。集团党委书记景悦介绍,混改一年来,新天钢集团铁产量、钢产量、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3%、30%、75%,吨钢费用降低1384元,一举扭亏为盈,挤进天津民企营收前三甲、全国民企500强。
感同身受的还有另一家天津知名钢铁企业荣程集团。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亮出了一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成绩单”。集团建立了水资源循环,实现污水零排放,同时,全年光伏绿色能源发电达到1亿度,余热回收为城镇居民供暖超150万平方米。
绿色发展并不意味着不求回报。“就拿去年1至9月份数据来看,全集团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以上。”柴树满说。
2021年9月,天津市审议通过了《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自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立法主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彰显出天津市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与信心。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周胜昔说,随着发展空间的腾挪,天津将持续不断加快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动能底盘。
“乘法”:“五链”融合为人才发展插上“新翅膀”
制造业升级,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自2018年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首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来,截至2021年11月底,该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占比高达26%。
“人才是天津‘制造业立市’的引擎。‘十四五’期间,天津还将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招才引智’。”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王守成说。
人才来了,怎么才能用好?天津这几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五链”融合。
“原来生产线外包用工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和天津优质的职业院校合作,我们以‘实习 就业’的模式与院校展开定向培养,为企业储备了大量专业型技术人才,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力神电池战略发展部副部长金慧芬看来,人才储备保障成为企业源头创新、品质保障的核心动力。
2021年5月,力神电池加入天津市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大家庭”,踏上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员工定向培养的人才发展新路,这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又多了一重保障。
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是天津市保障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一项新举措。2020年底以来,天津搭建起无人机和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给创新创业人才打造良好生态,全力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这有利于汇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建立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更有效激发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天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津生充满期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2021年5月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十大产业联盟集中签约灿芯半导体等51个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总投资额122亿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带动就业4.3万人。
以康希诺生物为例,通过联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700余名,人才招聘周期同比缩短60个工作日,有力地助推了重组新冠疫苗的研发进程。
不到一年间,联盟就已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联系领军企业1600个,聘请两院院士等特聘专家62位,集聚工程师3万人。少长云集、群贤毕至,激发出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个个重大工程落地,都离不开精工巧匠。天津将目光放长远,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先锋城市”优势,培养出越来越多本土高技能人才。
“我们还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技能人才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提升能力,使他们成为代表天津制造业未来的合格‘接班人’。”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说。
“除法”:深化改革为营商涵养“新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正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以政策确定性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
天津明白这个道理,这些年相继出台“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等惠企措施,企业家在津投资信心倍增。通过实施《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条例,天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构建出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
不久前,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MLCC滨海三期扩能项目顺利完成送电。该项目受疫情影响,送电日期应厂方要求三次延期。国网天津电力与天津三星电机即时联动,悉心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梳理出的10余个堵点难点,保障这一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即用电。
类似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案例,在天津不胜枚举。
在天津市场监管委员会政务服务处处长庄健的电脑屏幕上,16个“绿色小球”实时跳动。庄健解释说,这代表着天津下辖16个区的企业开办效率。
“绿色说明各区的企业开办时间都在4小时以内,就意味着在天津开办企业,不用半天就能完成申请。”庄健说,一窗通平台实现了企业开办涉及的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多部门之间的业务联办,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设立企业服务局,是天津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缩影。
天津开发区企业服务局是把分散在各部门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统筹起来,把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事管起来。成立头一年,为企业兜底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000多件,平均一天处理3件多。这几年,该局又构建起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搭建升级营商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和企业服务云平台,主动帮企业“摇旗呐喊”,促成合作。局长李伟华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拆除掉了,企业才能心无旁骛扎根在此,释放全部潜能,在发展的第一线放手驰骋。
《202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天津8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承诺审批,564项实行“不见面”办理,“证照分离”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改革实施范围全覆盖。足不出户完成审批不再是梦。
金融部门也行动起来。纯在线申请、纯信用审批、高额度低利率……只要你有“金刚钻”,不用跑腿、磨破嘴皮子,天津金城银行就能通过数字化风险评估,系统自动发放贷款。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从申请到授信仅仅花了15分钟,就获得了350万元的授信额度。
营商环境之变,企业用脚投票是最好的答案。2020年,天津新登记市场主体达25.62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25.45万户。纷至沓来的企业看中的,是在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有信心、有未来。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在实干引领下,天津正朝着“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新目标不断奋进。
策划:王明浩、刘健、钱彤
监制:刘元旭、周红军
执行:杨丽、朱永磊
记者:毛振华、白佳丽、宋瑞
统筹:王晔彪、张晓辉、翟子赫
视频:、胡彦竹、李培
快板演播:刘日鑫
配音:郝娟
设计:冯娟
作词:胡彦竹
编辑:冯娟、金鑫、、胡彦竹
新华社天津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