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1)

东太湖美景

身居东太湖,位于太湖绿洲老宅那间“五路头”的灶屋间,里面还保留着老灶头和风箱。以前吴江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风箱也叫风匣,是一个长约1米、宽约30厘米、高约60厘米的箱子。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的用来鼓风、使灶火旺盛的装置。在20世纪,风箱那可是农家的宝贝,价格不菲,户户必备。风箱鼓风的原理是这样的:风箱的活塞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周围扎满了鸡毛,用来抽风。在风箱的前方有一个或两个圆孔,把一根或两根又光又滑质地坚硬的木棍固定在夹板上以便推拉活塞,这根木柜叫做风箱杆。还有一个活门,活门的门是用小薄板制成,挂在风箱口,吸风时张开,推风时合紧,把产生的气流推向一隅,灶头边打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风洞,接上风箱,将风送进灶膛。烧饭、烧水、炒菜全靠它,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有了风箱,炉火才能熊熊燃烧,生活也能更加红红火火!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2)

老灶头和风箱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3)

风箱

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物资十分匮乏,米、油、盐当然紧缺,连柴也不例外。农民烧饭菜、煮开水都得靠土灶,土灶要用柴,柴火以生产队分的稻草为主。秋收轧完稻之后留下的稻草,队里要留一部分供畜牧场和养蚕绞“柴龙”所用。余下的才分给各家农户。农户到手的稻草既要用来烧火,又要垫猪羊圈,大部分人家不够用。柴没了,自个儿想办法。那时能烧的柴实在少得可怜。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到了冬天,全家出动背着竹篓去寻野柴(枯死的树枝、桑树拳头等),当然河边枯的水草也不放过,对那些经历过缺柴岁月的老一辈农民来说,柴的地位还真是非同小可。甚至有几年我们生产队流行去一个名叫“石湾”的农田里去挖一种黑泥,黑泥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效果非常好。这对柴火紧缺的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于是生产队里有劳动力的人家都轮番摇着队里的水泥船去挖黑泥,黑泥都埋在农田里。挖去地表几十厘米厚的黏土,就露出了黑泥。将黑泥分割成一块块长方体,然后将泥块放入筐里,一担担地挑到船上。一方方黑泥用箩筐抬回家,再用尼龙纸盖好。待天晴之日,一家人抽空把这大块的黑泥搬到队里的晒谷场上,用刀将黑泥分割成腐乳般大小的方块。霎时,整个晒场上铺满了黑泥。等黑泥晒干后,样子就像一个个小煤球,拿回家便可以烧了。这时候风箱就派上大用场了,烧的时候需要风箱给它鼓风,由于黑泥的燃点不高,只需一个草结头就能把黑泥引着。正常情况下,烧一顿饭只需黑泥1-2粪勺,不但经济实惠,而且产生的灰渣很少,不需频繁地出灰。印象中挖黑泥好景不长。虽然有外地的老百姓也来挖过黑泥,或许是出于保护农田的需要,或许是燃料的品种丰富了,挖黑泥当柴烧的时光一晃而过。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4)

稻草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5)

绞“柴龙”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6)

晒干后可以燃烧的黑泥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制已经实行多年,农家土灶经常可以烧柴草的,有时做饭烧菜烟熏火燎的,可以适当拉一下风箱,灶口就不会往外倒烟,到了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家的口粮已经不成问题,农林牧副渔大发展,土灶的燃料再也不是单一的柴草了,有时候用一种砻糠当燃料的,砻糠是稻谷的外壳,轧米后的弃物,作为旧时农家常用的一种燃料,一定要鼓风助燃,由于鼓风机没有普及,所以还是用“风箱”来发挥它的功能代替。一手拉风箱,一手将把把砻糠撒入灶堂,两手要有节奏地配合,才能达到火旺料省。撒砻糠的手要撒得开,撒得均匀,不能厚一片,薄一片,厚了容易压火,薄了不得火。随着风箱发出有节奏的“呱哒,呱哒”声,砻糠入灶,火星飞溅,这时拉风箱的手的力度要根据灶内的火焰大小及时调整,用力拉容易使膛内底火吹散,过轻则会导致火力不猛,延误煮饭菜时间,唯有轻重适度,砻糠在化为灰烬的瞬间,发出了一闪一闪火花,释放了热量。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7)

砻糠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8)

拉风箱

记得每次回老家过年时,看着父母在灶屋间忙忙碌碌,自己只好搭个下手,坐在灶前,边上的燃料换成了一些废旧的木材,因为已过花甲的父母成了享受“土保”政策的失地农民,没有了砻糠,风箱已成了摆设,要把火烧得旺,烧火人只需往灶膛里送废旧建筑木材,并用一根木棍当火棍用来拨灰就行了,看着火苗欢快地在灶膛下跳舞,舔着锅底,身上暖暖的,感觉灶边这个家务活是很有乡愁的意境。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9)

烧火做饭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现在的农村烧柴草的大灶越来越少,也很少有拉风箱烧火做饭的了,厨房间的灶头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风箱早已淘汰,用风箱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炊烟袅袅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灶和电磁炉,由烧砻糠变为使用液化气和电能,彰显了时代的进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现代化的厨房设施处处可见,炊烟袅袅的村野景色是看不到了,个别农家保留的老灶台在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时还是大派用场的,但更多的风箱则被转移走了,有的放在厨房灶台边空放着,想来也是主人的一种回忆吧!不过在一些“农家乐”饭店仍然在烧大灶,但是旁边不见了风箱的踪影,改用电动鼓风机了。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10)

炊烟袅袅的农村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11)

农村现代化的厨房

农村娃的青葱岁月大多是伴着风箱的啪嗒声走过来的,时代发展的脚步把农民从“拉风箱”里解放了出来,告别了靠风箱作鼓风的年代,尽管风箱逐渐远离了我们,但水乡暖暖的袅袅炊烟和“呱哒、呱哒”亲切的风箱声并没有走远,儿时那种拉风箱的乐趣,在记忆中永远是那样的温馨。想起那老式的风箱、那散发着阳光气息的砻糠和带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稻草,又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了,一种安全、踏实和温暖的情愫顿时弥漫了全身,忍不住要陶醉一阵子。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12)

拉风箱的小女孩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作者:沈建中

责任编辑:王来刚、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沈建中、馆藏及网络

东太湖公园露营(东太湖的风箱呱哒)(13)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 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 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