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0月1日电(记者胡佳丽、陈露缘)十月一日,广西柳州,一座小院。晨曦跃进了栅栏,扶过了花丛,停留在生锈的门把上。“吱”地一响,一双穿着军绿色解放鞋的脚从铁门迈出,穿行花草葳蕤的小院,停顿在一个简易旗台旁。

随后,一面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这是只有两个人的升旗仪式。升旗手是81岁的梁乐,观礼者是他的老伴。

满是褶皱的双手拿着两个鲜红的物件,右手是国旗,左手是音响。身上是一套有点褪色但又干净的老式军装,梁乐挺直身姿,神情肃穆。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1)

面朝飘扬的五星红旗,梁乐敬礼,礼毕,这才正式开启一天的生活。日出升旗,日落收旗,他重复了9000多次,从1995年坚持至今。他说:“除了下雨,每天的升旗是少不了的。”

这样的“仪式感”来自他的十年行伍生涯。祖籍广东的梁乐于1959年应征成为一名汽车运输兵,部队没有固定住所,旗杆也随着部队活动轨迹不断移动。“人到哪里,国旗就到哪里。”

不知不觉,升旗仪式已在梁乐的心田深埋下一颗种子,最终在晚年生活中生根发芽。

1969年,梁乐在部队入党,也在同年,他复员到当时的柳州铁路局工程处,成为一名汽车司机。退休后他没有闲下来,四处奔波替人拉货,常常拉着鸡苗、鸭苗送到乡下。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2)

梁乐在家门口做升国旗的准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而退休后的梁乐也一直在思考,还能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的爱党爱国之情。于是,他把升旗仪式搬到了家里。

起初,旗杆是一根竹竿,套好国旗就插进混凝土做成的旗台,每用几年旗杆就会坏掉。前几年,梁乐换了一根镀锌的铁杆,还内置了一个滑轮实现升降功能。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3)

这些年,梁乐搬家了几次。“我搬到哪里,国旗就到哪里。”梁乐说,在农村居住的几年,村民看到升旗仪式非常高兴,大家都来看升旗。

如今,梁乐居住在柳州市柳南区的一栋居民楼里。除了平日里的升旗仪式,逢年过节,梁乐还在院子里插上一面面小国旗。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4)

梁乐的院子鲜花开得热烈,红的艳丽,粉的娇嫩,紫的淡雅。在国旗的映衬下,小院别有一番景致,不时吸引群众前来围观。“尤其是年轻人,常常能看到他们来拍摄花园、拍摄国旗。”梁乐说,孙子的同学们也会经常在周末来观礼。

儿女在外工作,孙子去读大学。团圆渐少的晚年生活中,他与国旗日夜相伴。孤灯下,他写着一篇篇党史学习心得。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5)

梁乐写的党员学习笔记。新华社记者 陈露缘 摄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梁乐写道:“我这辈子的感受就是中国共产党特别伟大,能把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变成生活无忧的国度,有村有人就有路。”

有着60多年驾龄的梁乐,对道路变化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过去很多农村不通路,现在不仅实现村村通公路,高速路越修越多,高铁线路也越来越密。”

在梁乐抄写工整的笔记本里,“高铁”“飞机”“潜水艇”等词语陆续出现在感慨祖国强盛的段落里。他说:“有了党和国家,才有我们的今天。想到这我就会坚持下去,为党升旗,为国家升旗,为人民升旗。”

85岁老人升旗仪式(八旬老人和他的升旗仪式)(6)

梁乐收藏的多面国旗。新华社记者 陈露缘 摄

梁乐收藏着多面国旗,因风吹日晒或褪色、或破损,但他对每一面都无比珍视。“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只要我还健在一天,就会继续升起国旗。”

一座小院,一位老人,一面国旗,续写着爱党爱国的光荣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