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1)

孩子厌学,不喜欢阅读

一、厌学、学习能力差或者是陷入了“阅读的马太效应”

杜杜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非常地厌学,每次都不愿意去学校,学校每次布置作业以后,杜杜都要跟父母谈条件才开始写作业,而且每次做作业的过程总是东摸摸西摸摸,做的作业也常常是一塌糊涂。

老师每次讲的很简单的习题或者重点知识,全班同学都清楚了,但是杜杜还是理解不了,学起来非常的吃力,而且不管老师怎么讲,他总是答非所问。

学校布置的课外阅读,每次爸妈都把书本准备好好地放在桌子上,但是杜杜连翻都不翻,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倒数,这让爸妈很是头疼。

跟杜杜同一个年级的雷雷就跟杜杜的情况刚好相反。雷雷从小就很爱学习,尤其喜爱阅读,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业然后再去看电视玩其他的。

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能很快地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很快。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和延展作业,基本不用爸妈说,他就会提前阅读,有时候还会在书上写阅读心得。每次都被老师作为优秀读书笔记来点评。延展作业也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好评。雷雷平时在年级里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爸妈基本不用操心雷雷的学习。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2)

杜杜跟雷雷的学习情况

同一年级的杜杜跟雷雷,杜杜的学习能力差,雷雷的学习能力强。观察以后发现雷雷在他很小的时候爸妈就开始给雷雷做早期阅读,他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所以学习能力强,理解知识快速高效。

而杜杜因为从小一直是爷爷奶奶带大,小时候根本没有做过早期阅读,没有养成好阅读习惯,所以学习能力很差,课程知识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杜杜跟雷雷他们在阅读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就是因为阅读的马太效应造成的。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反映的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以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而“阅读上的马太效应”这一术语是由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来的,斯坦诺维奇认为:早期阅读能力强的孩子,通常学习能力也更强。早期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孩子在头3-4年没有养成阅读能力,会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知识的困难。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3)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二、早期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后期的学习能力也更强

第一:早期阅读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把握,是人们可以成功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

阅读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孩子读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孩子的这些能力越强,他就更喜欢阅读、读得也更快。因为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他对信息的加工、提取和储存就更快,对事物的规律把握能力也就更强,自然也就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

第二: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阅读“正循环”

斯坦诺维奇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小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能力也更强。相反,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那么以后会造成长期的阅读困难和学习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早期的阅读能力培养得越好,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就会越好,就更容易理解有意义的信息,孩子阅读的本领也越大。

这个时候你就会给他拿更难的书看,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说明都不在是天书,都成了他可以理解得有意义的信息,这么一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展,使阅读能力变的更强,所以这是一个阅读的正循环。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4)

爸爸从小就训练卡卡的阅读能力,当他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拿卡片给他看,刚开始卡卡有很多都看不懂,每次都去问爸爸,只要每掌握一个爸爸就给卡卡鼓励。

当爸爸给的所有卡片都认识以后,爸爸就开始教卡卡看绘本,也同样还是会有很多看不懂,但是已经比最开始看卡片的时候认识的字多了。

后面读的多了,卡卡就开始慢慢自己能理解一些了,走在路上的时候也经常一起玩猜字游戏,爸爸还把家里的那些说明书都拿出来给卡卡去看,这样他又进一步的掌握了更多的词汇。后面看着爸爸在看报纸的时候,卡卡也可以自如的翻看里面的信息了。

第三:早期学习阅读,投资回报比最高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曾经基于“佩里实验”提出过著名的“赫克曼曲线”。他认为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率越高。

当时,实验组共招收了123名3-4岁儿童作为实验对象,把同等智力水平的孩子随机地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这里的学前教育不是指大资金的投入,而是注重孩子以阅读学习能力培养的“软实力”为主),并作家访。另一组为对比组,没有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与家庭访问。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直至成年后,他们发现: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5)

“赫克曼曲线”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比

0-3岁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1:18

3-4 岁下降为 1:7

小学下降一倍,为1:3

大学下降更厉害,直接跌落为1 :1

无论是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精神发育水平、文化教育水平还是经济独立状况、犯罪概率等方面,实验组地孩子在其日后的发展上都远远胜过对比组。

所以,越早对孩子进行阅读培养,孩子在日后的学习成绩、智力发展上就会越好。而这些在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智慧中也得到过印证,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5个方法帮助孩子快速培养阅读力

1.了解孩子的“学习通道”,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阅读也是一样的,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得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让孩子感兴趣就要首先清楚孩子喜欢哪一种阅读方式,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想要知道孩子喜欢哪一种阅读方式,首先要知道孩子在接收信息时属于哪个类型。有的孩子习惯于用身体的某种感官系统去感受世界,有的孩子习惯用眼睛去洞察这个世界,有的孩子靠耳朵来聆听这个世界。了解并确定孩子感知世界的首要类型,才能找到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突破口。

陆惠萍老师在《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这本书中提到,每个人对外接收信息的最佳感、知、觉系统,也称为先天学习管道,可分为三种类型:体觉型、听觉型、视觉型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6)

奔跑的孩子

体觉型:体觉型的孩子平时表现为善于体觉学习,喜欢触摸所见事物、身体敏捷、静不下来、坐不住,较活泼;多用身体记忆;应用操作来理解,运动神经发达、操作能力强。

这类孩子在培养阅读兴趣的时候一定不能死板地要求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上看书,体觉型的孩子精力充沛,可以多互动,做笔记,还有用实验的方式来让孩子感受书籍和知识的魅力,多使用身体记忆来帮助孩子理解,提高阅读兴趣。

听觉型:语言理解能力好、语音记忆强,容易受声音的影响,喜欢边听课边音乐边做事。

在培养听觉型孩子地阅读兴趣的时候,因为孩子对声音很敏感,刺激听觉最能促进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朗诵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把孩子要学的变成一些有声书,多听演讲等来提高阅读的兴趣。

视觉型:这一类型的孩子,用眼睛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文字、图片、或图画等视觉媒体是最喜欢的讯息接收模式。

在培养视觉型孩子阅读兴趣的时候,可以采用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力强的绘本图片或是视频引导孩子去探索让孩子养成对阅读的兴趣。

2.利用“读写萌发”概念培养孩子的识读能力

读写萌发是指孩子在幼儿时期还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前自然显现出的读写理解行为。

它强调,家长要激发孩子内在的读写需求。同时还要给孩子创造更加真实、自然、完整、有意义的情境来促进孩子读写能力方面的发展。这个概念最先开始由新西兰的教育家玛丽.克莱提出。

从读的方面来讲: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会识别麦当劳柜台上的菜单,点自己喜欢的鸡块;会识别男女洗手间的标识。

从写的方面来讲:孩子在幼儿时期会先从涂鸦开始,再逐步发展到具体的图画;部分发展较快的孩子,会在所画的图旁,写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这些都是孩子早期读写萌发的行为。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7)

所以,家长可以这样做: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然发展的氛围。让幼儿了解文字的奥秘,感受文字可以带来知识和快乐,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包括故事和诗歌,进行读写萌发整合学习尝试。

小鱼儿很不喜欢阅读,每次看不了几页书就跑出去玩手机了,要不就跟爸妈谈条件。爸妈为了让他养成识读的能力,专门辟出了一个用于给小鱼儿阅读的空间。

这个空间里面有小鱼儿最喜欢的恐龙软枕,还有他喜欢的卡车图片。小鱼儿的爸妈每次都拿出一些作品大声朗读给小鱼儿听,开始他很排斥,多尝试几次以后小鱼儿觉得这种识读的方式很有趣慢慢地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了。

每次结束后爸妈都会要求小鱼儿写日记,有时候小鱼儿不会写的字,爸妈就要他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爸妈用文字帮他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小鱼儿就记录了3本日记本。而且识读的字数也多了很多。

3.利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效率

很多孩子不愿意阅读书籍是因为阅读花费了很多时间,阅读了以后也常常不能将书中的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渐渐地不喜欢读书了。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效率。

什么是“葱鲔火锅式”笔记?

“葱鲔火锅”=葱 鱼肉

“葱鲔火锅式”笔记=摘抄 评论

这个概念出自于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8)

葱鲔火锅

具体要怎么做?

“葱鲔火锅式”笔记要点:

前面只做基础地记录,重点放在摘抄和评论。

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

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摘抄用“O”表示,自己的感想标记“*”,以此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之前。

“O”后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也就是原本客观的记录作者的内容。

“*”后面则是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看到不同的符号就能知道后面的是自己的感想还在作者的表述,这种区分方法很明确。

当然,这里所用的符号代表,家长在引导孩子做笔记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所喜欢的符号,这样子更具独特性,也会加深孩子在阅读上的兴趣和对所获取知识的印象。

在教孩子们用葱鲔火锅法做笔记辅助阅读的时候,最核心的重点要放在“摘抄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

因为即使作者书写得很客观,但是如果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把眼前的信息与自己的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自己的感想,读很多遍也记不住。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9)

葱鲔火锅笔记样式

有些家长担心说孩子还不会写字,或者文字的储备不多,写不了主观评论,其实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发散思维,用思维导图或者是涂涂画画的方式总之是孩子能接受又喜欢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感想就可以,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

这样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一边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总结的能力,让孩子在不断地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阅读的兴趣。

4.帮助孩子调用"情绪脑",削弱阅读畏难情绪

美国脑行为研究室主任保罗•麦克莱恩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了三个层次:爬行脑、哺乳脑(也被称作情绪脑)、智脑。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会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其实不然,孩子在小时候的行为多由情绪脑控制,当出现了孩子不理解或者是阅读起来有困难的书籍时就会出现畏难情绪。但孩子通常是不知道这些是畏难情绪的,他会用愤怒、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

而用来控制畏难情绪的理智脑要到长大后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在阅读上出现畏难情绪,家长没有及时的引导,孩子是没有办法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的。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10)

大脑的功能划分

如何调用理智脑,这个时候家长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这些情绪。比如询问孩子的感受,拥抱孩子。这些都能让孩子感觉他的情绪是被家长接受的。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比如朗诵、讲故事、表演等再一次打开之前让孩子看的书籍。孩子就不会在排斥了。

丁丁小时候在阅读的时候经常发脾气,看不懂或理解不了的时候还会把书丢掉。丁丁爸妈在他闹情绪的时候就会用正向的情绪去引导他。

比如:丁丁的爸爸会第一时间认同接纳孩子出现的这些情绪,告诉他有情绪是正常的,情绪没有对错之分。而且会拥抱和亲吻丁丁,每当这个时候丁丁立马就会冷静下来。

当丁丁冷静下来以后再阅读上遇到困难和不解时就引导他深入地去思考内化那些知识。

慢慢地丁丁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他的阅读积极性越来越高了,畏难情绪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最终养成了每天都会阅读的好习惯。

5.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运用高科技产品给孩子增加阅读乐趣

小蓝妈妈觉得电子产品会让小蓝上瘾,影响她的学习,所以把家里电脑、ipad、手机等都收起来完全不让小蓝接触。小蓝每次想上网查资料或是看些跟学习相关的信息都不行,导致小蓝每次知道信息都比别的孩子要慢,每次大家都在讲某件新鲜事的时候,小蓝还是一脸茫然,渐渐地其他的孩子都不怎么愿意跟小蓝玩了。

第一、正确看待电子产品,不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很多家长把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这样的态度会刺激孩子,把他们推向电子产品。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摆效应,指当人们由于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心里,像钟摆一样,向两极摆动。

父母如果对于孩子看电子产品的表现出极端的态度,完全杜绝孩子去去接触,这个时候其实孩子心里会出现极端的心理状态,他们觉得父母反对的东西自己一定要去尝试,父母越反对,他们越积极。

所以,如果孩子是正常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完全可以同意孩子的需求,稍加引导,既不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想要玩电子产品的欲望,也不会因为没有答应孩子的需求产生两个极端。

第二、适度引导,让电子产品成为孩子爱上阅读的“助力器”

现代社会为了让孩子跟上时代,完全杜绝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电子产品如果用好了,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多益处,并且能够开拓孩子的眼界。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就可以在iPad、电视上认字,算算术,听歌谣,学英语。有很多吸引孩子的程序,让孩子最初的学习在笑声中开始。

孩子上了小学,也可以通过ipad、电视、多媒体来看动画片,背单词,还能找到不少有声书,还有些针对学校内容的辅助学习工具,都是非常好的资源。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或是中了阅读的马太效应)(11)

电子产品

孩子再大了,很多学习的资料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查找,网络上各种眼界大开的纪录片也可以让孩子坐地日行八万里。等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后,也可以通过手机等各种通讯工具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既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增长了孩子的见识。

如果父母引导得当,这些电子产品都可以成为孩子爱上阅读的助力器。

小杰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了关于恐龙的一些知识,然后他很不理解, 动物园也看不到,就去问爸妈,他的爸妈这个时候也讲不清楚,所以就在手机上给他找到了关于恐龙的视频和图画还有记录片,他看完了以后不仅了解了整个恐龙族群的发展和灭绝,还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恐龙都了解得很清楚。在科技大赛的时候还因为制作的恐龙模型而获得了奖励。

总结:培养孩子的阅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父母长期持续地带孩子去做,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有阅读和学习能力,都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和阅读,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