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历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思维模型初学者?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思维模型初学者(思维模型遍历)

思维模型初学者

遍历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多角度并行

反思蚂蚁搜寻食物的算法,parallel terraced scan (并行阶梯式扫描,也有翻译成并行极差扫描)。此概念最初由 indiana 大学 Douglas Hofstadter 提出。蚂蚁在所有方向上探索觅食,但是在不同方向上探索投入的资源,会根据当时感觉(计算)的成功几率而不断微调。所谓并行,是因为所有不同方向的机会都在同时探索。但是不同方向的扫描的深度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是阶梯式的,会根据获得的信息不断重新评估计算。某个方向获得食物更多,质量更好,就会导致更多蚂蚁朝这个方向移动。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在扫描抵御外来病原体时,似乎也是采取类似的算法。它是一个过程导向 (process oriented) 而不是一个结果导向 (goal oriented) 的算法,从微观上看,他很简单,但是他和普通人的算法的区别是:第一,它是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扫描,每个角度都至少有一定数量的蚂蚁在搜寻食物。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这非常重要,因为个人往往存在偏见,360 个角度里即使 359 个都是垃圾,但是仍然要花一点点时间去定期看一下,这样才可能发现,并且追寻那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机会。第二,因为它是全方位的,所以蚁群这个复杂系统里,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各种机会进行横向比较,比较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最好的机会,有了比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不好的机会过滤掉。而且这个横向比较是非常细的 (fine-grained),不断微调的。许多人投资的问题是,首先可以接触的机会不多,因为不多所以就无法比较,无法比较就会很容易被看到的第一个机会所蛊惑而陷进去。第三,这种算法绝非 all-in, 也不存在过度用杠杆的问题 (over-leverage) 的可能性。所以某个方向的蚁群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时,总有其它方向的蚂蚁可以开出一片生路. 第四,世人多关注财富的多寡,而不关注财富的流动性 (许多房地产和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流动性极差,甚至有价无市),鲁棒性 (robustness, 面对各种动荡的抗打击性) 蚁群的算法鲁棒性极强,单个蚂蚁会根据形势变化迅速调整工作方向。采用其它算法的蚁群,在几千万年的进化史中都已经被淘汰了。

缺乏流动性的存量可能是一种虚幻的财富,如果环境短期内发生巨变,将无法抽身迅速转折。看目前科技发展趋势,环境巨变的频率在加速。

计算上可能不需要那么复杂,遍历的目的是为了横向比大小而已。权重计算可能不需要特别精确?//@神经主妇的投资生活:遍历,反馈,调整权重,下一级的遍历,神经网络算法。三级之后,好公司应该不难获得。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遍历?单靠勤奋肯定不够,需要技巧,需要算法和编程。

2、另辟蹊径,代价不菲

Ackoff: “第一,每一个棘手的情况里,都有一些相关的事实。有些事实,通常会被认为显而易见,不证自明。一个事实,越是被认为显而易见,就越应当花力气去调查核实其真实性。。。。当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被推翻,通常人们会有机会找到更有创造性的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解决方案,把先前以为无法控制的变量,变成了一个可控的变量。"

这可能是另辟蹊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布欧先生的lindor: 这个思路从后往前看是对的,但实践上不大可行,基本事实或逻辑分很多层每层若干,试图遍历可能就像被哥德尔推翻的数学大厦一样

3、生有涯,知无涯

Stuart Kauffman 关于宇宙的不可遍历也无法预测的计算:所谓蛋白质就是一长串氨基酸分子连在一起。假设一个蛋白质上面有两百个不同的氨基酸分子,组成原核细胞的氨基酸大概有二十种,所以对于一个长度为两百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可能的组合有 20^200 = 10^260 种。 可观测宇宙寿命约一百三十七亿年 = 4.3*10^17 秒,宇宙内大概有 10^80 这么多的原子。宇宙内时间的最短单位是所谓普兰克时间 = 10^(-43) 秒, 假设可以在宇宙内把这些原子同时并行操作,每个原子可以造出长度为两百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每一个普兰克时间的单位换一种,那么要穷尽不同的蛋白质的组合,需要 10^(260-80-43) = 10^137 秒,换句话说,需要约 2* 10^119 个可观测宇宙的时间,才可以穷尽所有蛋白质的可能组合。(原文是 10^39, 没看懂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传统的统计物理学里面有个所谓的遍历 ergodic 的假设,就是给足够长的时间,所有的微观态都有可能经历. 但就是按上面的计算,生物学里面的蛋白质的不同组合,都完全不可能遍历。

理性推导是远远不够的,生物和社会进化的过程比(理性推导)要丰富得多。

Kauffman 最早提出生物界和经济领域演化的所谓 “临近可能性” adjacent possible 的概念。比如先有以太网,再有 udp, tcp/ip, 再有电子邮件,浏览器;然后再有之上的脸书,推特,微博等应用。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人是在现有有限空间优化,但是不断拓展“临近可能性”的空间,长期看威力大得多。

4、幸存者偏差。都以为自己是“一将功成”,熟不知是”万骨枯”

1/ 系综的均值 ( ensemble average) 和 时间序列的均值 ( time average ) 是两个常常被混淆的概念。2/ 系综均值可以理解为一百万人同时买,一百万人的平均收益。时间序列的均值,可以理解为你去买一百万次,你的平均收益。3/ 但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人没有足够多的钱去买够一百万次,然后可能玩几次就破产出局了。所以时间序列的实际均值,往往大大低于系综的均值。但大家总是以系综均值去激励自己的行为模式,承载远大于自己想象的风险。4/ 只有极少数所谓的 ergodic system (遍历系统) 时间序列的均值会接近系综的均值。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做同样的事情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回报和很多人同时做一件事的均值是接近的。但大部分复杂系统是 non-ergodic 的, 别人的经历很难复制。5/ 这就是为什么报纸媒体总是渲染某个人的巨大成功 (ensemble average) ,但我们自身经历往往是屡战屡败 (time average), 而我们长期因此困惑不解,试图寻找他们成功的秘方, 但总是不得要领。6/ 但如果你再仔细看,十年前的成功者,和十年后的成功者,大多不是同一群人。十年前的成功者个体,如果再观察他们之后的 time average, 最后依然会慢慢回归平庸。

(这两条价值亿万,明明白白变强大的人太少,这两条就能够明白现实和股市是咋回事)

追求系综均值 ensemble average 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建立多学科的知识视角,网络和迁移能力,这样才能指数级的增加对世界“遍历”的覆盖面。否则视角和价值观过于狭隘,很容易资源耗尽而夭折。

好的指数基金就是极佳的 ensemble average, 轻松超越99%的基金的 time average, 门槛和成本也不高

多学科的视角和网络就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平行宇宙 ( parallel universe) // 追求系综均值 ensemble average 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建立多学科的知识视角,网络和迁移能力,这样才能指数级的增加对世界“遍历”的覆盖面。否则视角和价值观过于狭隘,很容易资源耗尽而夭折。

5、集跬步至千里,长期乐观,短期降低预期

( ensemble average 和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胡思乱想之二 ) 7/ 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自发对称性破缺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 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如果一群人坐在圆桌旁,如果圆桌上有相同数目的酒杯,对每个客人而言,一开始并不清楚是拿左边的酒杯还是右边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率先做了选择 (打破对称),那么很快导致连锁反应,旁边其他人也会被迫做相同的选择。 8/ 高能物理中的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李政道杨振宁因此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这种自发对称性破缺的一个体现。弱相互作用力,只适用于所谓的左手性粒子。有一种假说,在一个目前我们尚无法观察的地方,存在一个平行的宇宙,在那里有着不同的对称性破缺,导致了不同的底层物理法则,和完全不同的宏观物理现象。9/ 很多时候时尚风俗和行业标准的流行,在最底层的真正决定因素,可能就是类似的非常偶然的对称性破缺的机制。是否中,某个公司产品标准是否被接纳,某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是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千里之外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受益者,而他自以为局部具体做事的方法论,并不是成事的决定性因素。10/ 有些地方宗族势力或行业巨头,因为历史机缘巧合 (对称性破缺 ) 而迅速发展坐大,垄断了所在地区或者行业的主要资源和利益。对一个远处的观察者,这个系统整体的 ensemble average ( 平均收入,利润) 似乎很好。但是一个个体真正后来进入到这个系统内打拼,会发现自己 time average 非常糟糕, 只能在边角吃点残羹剩饭。11/ 跳出这个坑的一个有效长期策略,是不断寻找别处的平行宇宙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 尤其是在新行业还在“对称性破缺”早期时,能够及早以较低成本布局,以收获 "ensemble average" 的红利。

12/ 任何产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各个层面的垄断或以大欺小的现象。外来者在现有游戏规则下,是肯定无法“遍历”和简单依靠个人努力来平等分享行业红利的。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限制你试图“遍历”的范围。探索新的游戏规则下的,新的平行宇宙,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12/ 任何产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各个层面的垄断或以大欺小的现象。外来者在现有游戏规则下,是肯定无法“遍历”和简单依靠个人努力来平等分享行业红利的。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限制你试图“遍历”的范围。探索新的游戏规则下的,新的平行宇宙,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常常对短期过于乐观,对长期过于悲观,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高估了自己的 time average, 而低估了这个世界各行各业各地的"平行宇宙"的 ensemble average.

6、遍历性破缺

"遍历性破缺“, 可以看成是物理学家对于“阶层固化”的一个表述 :)In macroscopic systems, the timescales over which a system can truly explore the entirety of its own phase space can be sufficiently large that th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exhibits some form of ergodicity breaking。在一个宏观系统内,一个系统可以真正彻底探索其全部相空间的时间尺度可能会足够大,以至于其热力学平衡态会展现出某种 “遍历性破缺”的特征。

7、活下来,持续提升自己

核裂变的数学模型里:链式反应是否突破临界点,取决于下面六个参数的乘积: 热裂变系数 * 热利用率 * 逃脱共振几率 * 快中子裂变系数 * 快中子不泄漏几率 *热中子不泄漏几率类似的,人类文明是否越过链式反应的临界点, 也许可以由下面几个因子乘积组成: 人才培养率 * 人才利用率 * 科研成果产出几率 * 逃离学术界到商界几率 * 产品成功盈利几率 大致估算 :) 总体而言,人越多,市场越大,做生意成本越低,越过链式反应的临界点几率越大。

遍历系统的特点是,你未来的状态,和你目前的初始值没有太大关系。非遍历系统,如果你的初始起点低,可能永远无法越过某个势垒,遍历相空间内的所有点。智能核爆发生之时,重新洗牌,只要那时还活着,大家基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人生的悲剧之一, 是被媒体误导,白白耗费巨大资源试图在一个“遍历性破缺”的系统内有所成就,但处处碰壁,累得筋疲力竭而无法逾越那个看不见的壁垒, 也没能健康活到智能核爆,系统重新洗牌的那一天。// 遍历系统的特点是,你未来的状态,和你目前的初始值没有太大关系。非遍历系统,如果你的初始起

智能的核爆很难可控,它摧毁的,无非就是更低效的智能结构吧。

更长期看,智能核爆炸,要受到外界的硬约束,就是对太阳的能量的利用效率。然后就要飞出太阳系寻找更大的能量来源了。

8、摆脱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本质就是锁定了某个路径,而放弃了选择其它路径的能力。通常这种选择锁定,在短期都是有它的道理和明显好处的。但是对于其它路径过早的放弃,遇到环境剧变时就可能丧失生还的选择了。做实业的比做投资的,更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坑。广泛学习各个行业领域的知识,是避免路径依赖的一个必要准备。

"路径依赖" 和所谓"非遍历性" (nonergodicity) 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有的技术使用者越多,对生态内所有人回报就越大,比如软件系统标准,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有的技术,比如水力风力发电,因为受外部资源限制,没有"使用者增加导致回报增加"的特性,也就没有"路径依赖"的特性。

"路径依赖"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因为对外缺乏连接,没有能力做全局的优化,因为成本太高了,所以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连接区间内做局部优化,而最终彻底丧失全局优化的能力而出局。摆脱路径依赖,需要克服的是短期的利益牺牲,以换取长期的更大利益,但在这个切换过程中要能活下来。

路径依赖程度,实业大于投资,一级市场大于二级市场,传统金融大于 区块链和DeFi

路径依赖的两个原因,一是认知不够意识不到,二是路径切换的成本太高。要摆脱依赖,本质上需要理解,以牺牲路径自由换取的短期利益,可能长期是一剂毒药。是否牺牲路径自由不由你主观认定,当你选择了某个路径导致切换到别处成本极高时,你已经放弃路径选择的自由。

过早的优化 (premature optimization) 容易导致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之后就更加缺乏能力/资源和意识去做全局优化,然后就更加路径依赖。软件行业有名言曰"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诚不我欺也。

9、投资理论的三个层次。

第一,要知道区分"非遍历性" (路径依赖)和"遍历性" (非路径依赖) 的行业。 对行业不做此区分的经济理论都是扯淡。第二,要知道为什么有的行业会产生路径依赖的特征,有的行业无法产生路径依赖的特征。第三,如何利用路径依赖的现象,精准寻找发大财的机会。

我们拥有的投资,最好是在某个"路径依赖"的行业上有垄断优势; 但我们自己的发展路径,切不可因为"路径依赖" 而被陌生人随意拿捏。

按照 Brian Arthur 的研究,人的思维模式也有类似路径依赖的特性,一旦在成长早期的某些选择获得了较大回报,会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经验主义的信念和思维模式并不断自我强化。这一系列的局部最优的思维模式叠加累积起来,会导致一个群体面对新情况时顽固地做出错误 (非最优)的选择。

边际成本低 (尤其是相对于起始投资) 的行业一般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一旦某个玩家因为偶然因素在市场建立微小优势,这个优势很容易迅速扩大而导致此玩家获得垄断地位。

"路径依赖,指数增长,强者益强,一家独大"是很多高科技行业的重要特征。如果还没有这些特征,说明行业还在低科技的阶段。

几例: 宇宙大爆炸初期几秒钟,因偶然因素导致后来的弱相互作用力是左手性的; 偶然因素导致某个国家开车习惯都靠右,再改成靠左几乎不可能。七十年代存在两种录像标准,vhs 和 betamax. 前者虽技术参数略差,但因录像时间更长而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标准而无法逆转//@海波的随想:没想明白路径依赖和遍历

10、相关概念

路径依赖 和第 25条里面的 遍历 (ergodicity), 时间均值 (time average),系综均值 (ensemble average),都是相关的概念。

每个人的祖上都受益于某个垄断玩家的幸存者效应,只是我们拒绝承认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而已。承认这个格局再继续推演,结论是多数人的后代将会因为未来错过某个垄断锁定的路径而遭遇灭绝的厄运。

11、始终是盲人摸象,井底之蛙

世界本质是个充满各种黑色幽默的假面舞会:普通人容易被忽悠上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看到局部,没看过全过程”, 就是只看到某公司早期造势作局的热闹,没看到它悄悄破产关门的凄凉。只看到某伪富豪四处招摇拍胸脯吹牛的风光,没看到他被追债而后锒铛入狱的狼狈。没看过全过程,容易一厢情愿对未来幻想,对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完全缺乏理解力和抵抗力。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这种格局造成了大众媒介传播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功者偏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都想迅速模仿传说中的神话,到达想象中的彼岸。每个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丑” (看似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教训) 外扬,只把光鲜的一面对外展示,在“假面舞会式”的传媒世界里,95%以上的挫折,代价,欺骗,背叛和教训都被深藏起来,1%的成功被放大若干倍,然后广为传播。如果你的信息渠道没有仔细认真筛选,这种比例感严重失调的认知图景就挥之不去。

最有意思的是,读史时常发现张三指责李四的回忆录把最关键人物和最关键场景给隐去只字未提,然后李四也跳出来在别的地方对张三予以类似的指控,然后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都被这"假面舞会"的幻象误导得非常离谱,是一种常态

读各种各样的世界历史,是掌握全局观的一个重要的成本最低的手段。否则避免 wishful thinking 不免成为空话。//@RB明超可牛了:Wishful think 是我们要避免的

没见过世面

1、没见过世面指的是没见过高人,没见过牛人。对高人牛人缺乏面对面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知和了解。而且是要见过很多不同行业的牛人高人,并且清楚人家成为牛人高人的路径和逻辑,才算见过世面。

2、自己确实是没见过世面,以前自己大脑内的认知储备极低,有高人牛人在身边也有眼不识金镶玉。现在眼光长进点,现实生活中又难以遇到牛人高人。

3、再说说晏总

聊过几次的晏总原来说我办公室老是关着门,都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人,想进来坐会儿都不好意思。

我今天不到6点就到办公室了,天气闷,头一次开门通会儿风。晏总7点多从门口过,打了个招呼,不一会儿就过来找我聊天,一聊就是两个半小时。

4、几次深入的聊,越发的觉得“人生是认知变现”这句话一点儿不假。牛人高人不是在他高光时刻就开始牛的,而是厚积薄反,积累、沉淀优化了很多年。

5、晏总聊了他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小时候家里穷,从小就有不甘心的想法。

上学期间,实习给人干活,为了学东西不要钱,比拿十倍工资还卖力,深得对方赞赏和喜欢,主动给他钱。

上班在国营厂,效益不好,主动学习其它技能,做好跳槽准备;

身在国营厂,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合资企业;

继续用心学习,努力工作,被合资工厂看中,转为外派合同工,该厂没有临时工转正式员工先例;

通过参加公司内部英语专业考试,在博士、硕士群中考出第二名的成绩,转为正式员工,成为第一个临时工转正式工的先例;

见啥学啥,扩大本职工作之外的学习半径,成技术主管,在合资企业做到天花板;

合资企业到顶了,出来挂靠别人自己做,沉淀几年;

资源、技术、人脉、资金啥的积攒差不多,再自己做公司。

做公司一直是走正路,踏踏实实的做人、沉淀技术、做客户,做成高企。

顺着产业链,再成立其它公司,还和别人模块化合作做另外的公司。

插曲:他前几次聊过他不跑业务,主要都是线上推广,早就计划我们项目落地去跟他请教,今天送上门,刚好可以顺带聊聊。

他打开抖音把他的作品给我看,看封面明显做的非常专业,根本不是随便发发的。

原来19年疫情,时间多,他想到自己需要做抖音推广,3天学费1.8万把抖音拍摄、剪辑啥的学会,自己做抖音。

爱采购、百度竞价、视频号等网上平台他都做了,看抖音就知道,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用心长期在做,都错不了。

园区300多家企业,他算是头部企业,经常被园区带着各种考察团来考察、学习。这不刚聊完不久,园区主管又带着十来个人去他那里参观、考察。

晏总的个人成长曲线非常清晰,就是有强烈的我要***意识,一路过关打怪升级,最终越做越好。整个过程大方向清晰,不断的在自身下功夫,长期努力,不断的试错,摸爬滚打到现在。

最关键的是他做人、做事、沉淀技术的理念一直是正确的,范儿非常正,从未跑偏。

坚持做正确的事20年,甚至更久,人家这样做成点啥事,基本上就是数学上的必然。

6、稍微对照一下就知道,我们龙骨做成是不可能的。我们欠缺的太多,如果我们这个态度,这个水平把龙骨做成,那天理何在?

没有长期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连一些基本功都没有,轻轻松松地就想做成个公司,一年赚几百万甚至更多。这么简单,那晏总用心用力20年才是销售额几千万级别的公司怎么说?

7、晏总是一个一直在反思总结的人,不管是技术、业务都领悟到某种程度了。而且这种长期靠实践总结的东西都比较实,因为所有的观点和逻辑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背后都有大量的事实,案例做支撑。

“实事求是”,所有问题都是工科思维去解决,简单、高效,逻辑清晰。

晏总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创业方面最符合自己思路的人,我非常佩服,也非常尊敬。和他聊的目的就是学习,就是听他讲实践实操,用他的实践和实操来补充自己缺失的部分。

在更高的认知层面,道理是相通的,只需聊聊就可以取得彼此的认可和信任,直接有业务合作都没有任何问题。而越是认知不够的人,打交道越难,取得彼此的信任,合作点啥事越难。

8、想想自己上学工作以及后面阶段,跟晏总比真是天壤之别。如果自己那么早就就有这个认知,现在......。自己确实是长期迷茫,直到陷入绝境被现实打醒。

很多事,做起来根本没有那么难。难的是那个清晰正确的“认知”怎么来,难的是强烈的自驱力。认知到位,沉下心来,一点一点的去积累,时间到就成了。

9、晏总愿意过来找我聊,其实是因为很多方面大家的认知是一样的,他说的我听的懂,非常认可,也愿意听。很多实操方面我不懂的东西,发自内心的愿意跟他学习,都准备我们SR落地遇到问题去请教他了。

10、殊途同归,获得同样认知的路径不同。他是20年摸爬滚打实战出来的,更实,更笃定,说起来更有力量。但不够系统,不能抽象出背后的底层逻辑,多个思维模型都涉及,但没有经过严谨的归纳,容易到达天花板。

但他是在大脑的神经网络的物理层面,肌肉记忆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框架,自然、流畅、本能的就用出来,用的时候不需要怎么动脑。

而自己主要是靠读书、线上学习来的,实践实操太少,在大脑的神经网络层面形成的结构还不够扎实。

晏总实践、实操、总结足够多,足够长时间。去看书,网上学习高价值内容只是一些补充而已。

而自己正相反,是看书、网上学习高价值内容为主,实践、实操太少,而且时间极短。

11、比较一下的话,他从实践、实操、反思中来,有些关键认知滞后,是制约其更进一步快速成长的。

我们作为个体的实践、实操是极其有限的,而各种其它情况是层出不穷的,任何人都做不到遍历性。而且现实生活中目力所及,所有接触面内带给自己成长的高价值信息和知识极其有限。

自己这种通过少量实践,大量获取高价值信息和知识,直接在认知复杂度、思维框架、思维模型这个位置进行大脑系统的重装是当下的最佳路径,是低成本,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逻辑。

12、保持头脑极度开放,“近富者富”,到正确认知的源头去多维度,多角度学习各种高价值的思维模型,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再反过来指导实践,通过认知和实践的关联更快的在神经网络层面打通各种回路是最佳路径。而且高度更高,取得更大的成绩的可能性更大。

13、可惜自己迷失太久,开始真正的领悟太迟。不痛不悟不进步,被迫反思、反省、学习的痛苦指数太高,这个坎一般人是很难跨越的。

14、理想的方式是及早的就在认知上有意识的去接触、学习高价值信息,更早的走到个人学习成长的正确路径上来。

15、自己期望缩短女儿的摸索期,直接以当下自己认知到的路径走下去,能够更早的接触学习这些内容。可实操起来又回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来。自己怎么费劲,甚至争吵都极难做到。

即使采用最正确的路径,高复杂度的思维框架也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迭代才能搭建起来的,而前期又极度漫长又痛苦。

16、源头其实还是在自身这里,如果在孩子出生前,自己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身教就够了,根本不用言传。

17、谷爱凌从习惯到思想,从谈吐到专业技能,全方位的优秀是因为他们家几代人的优秀积累在她身上爆发出来的。

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逻辑是对的。看遍所有名人的简历,背后都是良好的家教,书香门第、官宦后代是标配,绝大多数都可以上溯几代。屌丝逆袭,草根出身属于极品突变,极少,极少。

前期学习过的狼兄其实和晏总非常相似,在懵懂期有大方向上的正确,而且坚持,持续投入,最终成为80分的人,有所成。

那个穿着人字拖,烫着长发,满脸痘痕,拽了吧唧的许知远,自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虽然他的采访对象有的自己很感兴趣,但根本看不进去他的《十三邀》。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写许知远、罗振宇、吴晓波过往经历的文章,发觉这些人确实是有梦想,有追求,有远超常人的付出。在年纪轻轻的年纪就已经做出了常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绩。尤其是这些人的家庭背景起码父母是大学文化,文革年代以前的大学生那得多优秀啊。

现在学习的内容都是王川的,前两天发现他的父亲文革年代就是教授,科学家级别的了,他本人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老早就去美国了。

遗传 父母已经达到的高度,让孩子出生就全方位的高起点,站在肩膀上,在自己大脑发育最快,最好用的年纪就吸收正确的知识,他们不优秀才怪呢。

18、对孩子不存在教育,只存在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被某个机缘点燃和唤醒,激发出孩子的兴趣,然后一门深入,时间到了,就成了。

19、现在创业,几乎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自己都会用创业的角度去衡量,创业就是锤子,其它所有人和事就是钉子。

通过上面的梳理,明显适合创业的人太少了,所以才有1万个人里有1000个想创业,最终真去干的100个,能够坚持三五年的10个,成功的可能1个。

难在哪里?

难在获得正确的认知,提升思维框架复杂度,获得不断的成长,这个太难了,极端的漫长,非常的缓慢,极端的逆人性,需要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在大脑皮层,神经网络层面形成相应的神经结构。

一出生父母亲就给对的东西学起来是最容易的,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充满好奇,学习、模仿能力超强,生命的状态就是学习模仿。

而一般家庭的孩子,父母还整不明白,还处于无知少知状态,孩子在精力最旺盛,学习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学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接触不到高价值的东西。即使有点天赋,最终泯然众人矣也就是其宿命了。

20、创业需要的能力确实很强,尤其是要有野心,起码是不甘心,不服输。这个基础才能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自驱力,进而解决有难度,有复杂度的事情。否则浅尝辄止,知难而退,成不了事儿。

21、于己而言,学习成长要始终保持不断上升状态,走指数曲线,收获期无限后延。

22、自己得出的结论就是越来越不能依靠任何人,因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而改进和提高几乎不可能。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向上,突破临界点,有足够的价值去连接更优秀的人,更优质的资源。

当有这个认知之后,很多事都通了,豁然开朗,对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强求别人远不如为难自己更容易。

,